在国际对话中发出属于中国的和平强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00:03 2

摘要:9月2日起,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部、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联合制作的大型国际传播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在江苏卫视、荔枝新闻等多个平台播出,系统呈现了1945年至1956年间中国对日本战犯的法庭审判实践。从走访29家国内外档案馆,到跨越中、英、日、德四国

2025年3月,主创团队和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顾若鹏(左一)赴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挖掘资料。 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 供图

9月2日起,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部、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联合制作的大型国际传播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在江苏卫视、荔枝新闻等多个平台播出,系统呈现了1945年至1956年间中国对日本战犯的法庭审判实践。从走访29家国内外档案馆,到跨越中、英、日、德四国展开深度拍摄,这部十年磨一剑的纪录片,既是一部学术扎实、史料翔实的历史影像作品,也是一种以法为据、以情动人、以和平为信仰的国际传播实践。

构建“提出问题—探寻答案”叙事方式

“西方主流叙事长期忽略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关键地位,这也是我们拍这部片子的初衷。”该纪录片总导演、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陈亦楠回忆说,早在2015年,她与团队就启动了审判题材纪录片三部曲的整体构思——从《东京审判》到《亚太战争审判》,再到终章《正义的审判》,这条路整整走了10年。

此次发布的《正义的审判》共分为两集,分别聚焦国民政府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审判体系。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部主任戴波看来,《正义的审判》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它并非停留在传统的线性历史复述,而是以“提出问题—探寻答案”的方式进行构建。“我们不是只做‘讲故事’的片子,我们做的是一部真正建立在史实和逻辑基础上的历史影像。”戴波说。为此影片中不仅收录了大量庭审原始文献、证人证言、判决书影像,还重访南京、沈阳、太原、保定等地旧址,采访审判亲历者及其后代,构建出一幅具有人物温度、法理厚度、历史纵深的叙事图谱。

“我们没有按时间年表讲故事,而是围绕核心议题构建结构性叙事。”戴波说道。这一结构的建立离不开深厚的学术支撑。据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介绍,上海交大于2011年率先成立东京审判研究中心,2017年在中心基础上成立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还原历史真相。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提供的支持,让《正义的审判》的每一个历史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例如片中呈现的《中国对日本战犯审判档案集成》首次以影像形式公开呈现此前从未对外开放的抚顺战犯管理所,还出现了曾参与新中国审判的辩护律师、94岁高龄的老人、战犯管理所所长的后代等,还原人性维度与法理张力的交汇点。

确立“国际可传播、可对话”创作标准

“真正能走出去的作品,不是大声说服别人认同你,而是安静而坚实地把证据摆出来,让对方自己形成判断。”陈亦楠常以此勉励团队。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该片在策划之初便确立了“国际可传播、可对话”的创作标准,以“设问—探访—解答”为结构核心,紧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法理公正、战争责任、人道裁判等议题展开叙事。“我们排除了按时间推进的传统线性结构,而是从议题入手,每一集围绕几个共同关切展开提问、追问、回应。”陈亦楠介绍,在片中,“战犯是否得到了正当审判”“审判是否体现了国际法原则”“审判对战后和平有何现实意义”等问题,成为故事推进的轴心。通过这种“结构性提问”方式,让观众在逻辑递进中完成事实认知,提升对中国叙事的理解与接受。

主持人选角是另一个突破。片中邀请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顾若鹏(Barak Kushner)担纲出镜解说,他作为掌握中英日三语,又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专家,其跨文化视角为整部片子带来强烈的“可信感”。同时,他不仅参与英文台本的创作,还随团队走访英、美、德、日等国档案馆,在街头采访普通民众,以国际表达方式解读中国审判实践。“我们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剑桥大学、德国纽伦堡法庭旧址、日本等多地寻找档案与受访对象,从战犯家属到历史学者,从和平主义者到国际政要,力求呈现多元化的国际声音。”戴波介绍,仅在日本,摄制组就用7天时间行驶2800公里,完成10多位受访者的拍摄任务,采访对象包括日本议员、历史学者、精神病理学家、反战社团成员等,极大地拓展了纪录片的“国际对话面”。

形成“出版+影像+数据库”传播矩阵

当文献从故纸堆中“活起来”,历史便有了“抵御遗忘”的力量。

“我们回顾历史,是因为时间的河流里沉淀着人类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理。”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季建南坦言,纪录片《正义的审判》正是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上,力求通过可视化、国际化的表达路径,推动中国抗战审判史的全球传播。

为了让历史表达更加坚实,主创团队在选题、台本、资料、拍摄、剪辑等全流程中建立起一套系统机制。戴波谈道,团队在台本设计上区分“学术台本”和“结构台本”,前者由上海交大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负责,确保史实无误;后者由编导团队创作,增强叙事节奏与观赏性。“我们还特别重视画面细节,比如提篮桥监狱、抚顺战犯管理所等地的实地复原拍摄,这些具有厚重感的历史空间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证词。”

与此同时,《正义的审判》并未止步于电视播出,而是形成了“出版+影像+数据库”的三位一体传播矩阵。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的系列图书与数据库,扩展了学术成果的社会传播路径。陈亦楠还介绍,目前《正义的审判》除已完成的中文和英语版本外,还将译制成多语种版本,在多家海外主流媒体播出。前两部作品也曾登陆美国、德国、东南亚国家主流媒体。“我们希望这不仅是一部讲述中国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全世界可以看懂、能够认同的纪录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