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对话赵一曼孙女陈红:在英雄之名与平凡之我之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02:45 1

摘要:行李箱摊放在地上,还没来得及收拾,67岁的陈红将自己像行李箱一样,平放在沙发上。30多度的天气,她的右腿穿着跟棉裤一般厚的弹力袜,从脚底一直到大腿根部,“不穿的话,腿会肿得像大象腿。”

对话赵一曼孙女陈红

在英雄之名与平凡之我之间

川观新闻记者 李欣忆 李丹

行李箱摊放在地上,还没来得及收拾,67岁的陈红将自己像行李箱一样,平放在沙发上。30多度的天气,她的右腿穿着跟棉裤一般厚的弹力袜,从脚底一直到大腿根部,“不穿的话,腿会肿得像大象腿。”

2025年8月29日,在成都市金牛区一处寻常的居民小区,我们见到了疲惫又深受腿痛折磨的陈红。她刚外出了10多天,在长春、北京等地参加多个与抗战有关的纪念活动。

她本可以像同龄人一样,享受自由的退休生活,但因10多年前的一次选择,她走上了一条辛苦的路,过得“比上班还忙”。

为什么要这么选择?陈红说,因为她的奶奶是抗日英雄赵一曼。

“比起奶奶那辈人,这些苦不算啥”

躺在沙发上,看着窗外的小菜园,陈红向我们感叹:“幸好今年雨水多,辣椒没晒死。”

抵抗高温的辣椒,有点像对抗腿痛的陈红,给人的感觉就是——倔强。

这次外出从8月中旬开始,她先前往吉林,参加了吉林省抗联纪念馆近现代史展开展仪式、长春电影节开幕式、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揭幕活动等,然后又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为青年学子送上开学寄语。

因舟车劳顿,腿痛的毛病又犯了。“走多了坐久了都难受,又痛又胀又麻。”陈红说,在长春,有一天早上4点多她就痛醒了,每晚回到宾馆,要把腿倒立在墙上一两个小时,来缓解疼痛。

这些细节,活动主办方都不知道。“大家都是为了宣传英烈精神,这点苦,还能忍。”陈红说。

腿部倒立的时间,她除了理一下即将参加活动要讲述的内容,脑海里过得最多的,是未曾谋面的奶奶。她总在想:面对痛苦,奶奶会怎么选择?

关于赵一曼的历史记录里,大部分都是让人心疼的描述。赵一曼不幸受伤被俘,从被捕到走上刑场,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她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为了从她口中获得情报,日军用木棒抽打她的胳膊,用电刑灼伤五脏六腑,用辣椒水和汽油灌进胃里,再狠狠击打腹部……

“国难当头,奶奶和无数先烈们经历的,远比我们能够想象的更艰苦。比起奶奶那辈人,这些苦不算啥。”陈红的语气里,有倔强。

腿的问题,因为血液回流不畅引起。十年前,陈红被确诊为子宫内膜癌。那一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陈红参加了非常多的纪念活动,直接累倒了。检查过程几经周折,从最初被误诊为炎症到最终确诊,她经历了漫长的煎熬。“医生说如果提前半年来看的话,都少受好多罪。”说到这里,她顿了顿,“放疗+化疗,什么都没跑脱,还落下了血液回流不畅的后遗症。”

医生告诫她要好好养着,不能劳累。“可我的任务就是全国各地跑,一出去就肯定累。”陈红说,这些年因为全身心投入到宣传赵一曼抗日精神的事业中,疏忽了对身体的照顾,“有一次女儿都毛了。”当时她从外地参加活动回来,突然发高烧,可提前约好的上门采访又不好拒绝,她就一边吃退烧药,一边接受采访,“一直冒虚汗,站都站不稳。”女儿打电话来关心退烧没有,这才知道她还在带病接受采访,“当场就跟我发火了,说我简直是不要命。”

最近几年,陈红开始用手机记下她参加的每一场活动。翻开手机备忘录,她划到了今年4月,“4月就有7场红色教育活动,宜宾、北京、沈阳到处跑,飞机上腿痛得难以忍受。”陈红说,回家把她吓到了,右腿颜色变成了乌紫色,“我心想遭了,这盘可能要弄去截肢。”可腿稍微一好点,她又像没事了一样,5月依然参加了5场活动。

“要让更多人知道奶奶的故事”

为什么要这么拼?面对我们的问题,陈红没有正面回答,她的视线转向了客厅玄关处摆放的赵一曼雕像,讲起了从未谋面的奶奶。

“我从小跟着姨婆长大,姨婆家卧室的床头,挂着一张奶奶抱着爸爸的画像,我算是奶奶看着长大的。”陈红对奶奶的认知,起初挺模糊的,“小时候爱哭,娇气,一哭姨婆就说你要像你奶奶,你看你奶奶好勇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奔赴东北开展抗日斗争。1935年,她为掩护部队突围,不幸中弹被俘。次年8月,赵一曼给幼子陈掖贤留下绝笔信后慷慨就义,年仅31岁。

历史资料记录的寥寥几笔,对个体的命运来说,就像山一样沉重。赵一曼牺牲20多年后,长大成人的陈掖贤才看到母亲留给他的那封绝笔信,“父亲大哭一场,手抄了一份留作纪念。回家后用钢笔蘸蓝墨水,在左手臂内侧扎了‘赵一曼’三个字。”陈红说,许多年里,父亲始终怀念他的母亲,“一直过不了那个坎”。

赵一曼写给儿子的绝笔信(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 供图,图源:新华社)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父亲去世后,手抄的遗书传到了陈红手中,她曾经无数次在各种场合念过,但每一次念起,内心都涌动着复杂的情绪,“特别是自己当了母亲之后,更能体会到她写遗书时的牵挂、担心,哪个母亲放得下自己的孩子!”

赵一曼和儿子唯一的合影(受访者 供图)

2005年,陈红参与纪录片《赵一曼》拍摄,这才系统深入地了解了奶奶的生平和经历。她慢慢开始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其间发生了几件事情推着她向前走。

一次在参加活动时,一位老兵对她说:“我们非常佩服赵一曼,她是民族英雄,宣传她是你的责任。”这句话点醒了陈红,“我觉得我确实有责任,我要让更多人了解奶奶的事迹,让她不白白牺牲。”

还有一次参加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的活动,现场很多老兵是推着轮椅颤颤巍巍来的,“学生娃儿没啥反应。”陈红说,后来有个明星组合上台,现场全是娃儿们的尖叫欢呼声。

这种对比让她深思:我们该追什么样的星?我们的今天是怎么来的?山河无恙,烟火寻常,今天就是先辈先烈们所寄望的盛世。“我认识到年轻人还是要有信仰,我要用全部的力气,去告诉他们不要忘记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

陈红相信,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播种,这成了她过去10多年几乎全部的生活重心。

“我要替她看她未见的盛世”

这种讲述带给她很多的安慰。

随着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多,陈红发现,孩子们也追英雄了。“给他们讲课,看着娃娃聚精会神地看着我,还不时点头,就觉得很有激情要多讲一点。”讲完之后,孩子们还跟她互动,追着说“陈奶奶你摸一下我的脸”,“摸完还说今晚我回家不洗脸了。”

说起这些可爱的反应,陈红满脸笑容,“就觉得再累也很值得。”

赵一曼出生在四川宜宾,到东北参加抗日牺牲。不管是家乡宜宾还是东北,陈红都受到“明星”待遇。在哈尔滨,一曼街、一曼公园、一曼村让她倍感亲切,陈红也常常被市民、村民围住,握一握她的手。“好多次被出租车司机、小吃店老板认出来,绝不肯收钱。”陈红说,大家对奶奶的敬重让她非常感动,“他们借我表达对奶奶的崇敬,我是替奶奶接受这份情的。”

前年,11岁的外孙突然向陈红提出一个请求:“外婆,我想在老祖(赵一曼)牺牲的地方去看看,我要去给她磕头。”陈红立即答应了,在暑假带着女儿、外孙,一起前往东北。参观完东北抗日烈士纪念馆之后,第二天早晨到赵一曼牺牲的地方。天下着瓢泼大雨,外孙跪在全是积水的地上,磕了三个头。那一刻,陈红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这不是她单方面的讲述,而是新一代自发产生的敬意和认同。

如今,她把奶奶坚守革命信仰的故事讲给女儿听、讲给外孙听,也像父亲要求自己一样要求女儿,凡事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不能搞特殊。陈红说,只要身体允许,她就会继续把奶奶的故事讲下去,直到讲不动了,再把接力棒交给女儿。

8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当赵一曼的遗书以数字技术复刻的声音响起,陈红与奶奶的数字人隔屏对望,她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

陈红在中国人民大学为2025级本科新生讲述“家书中的抗战精神”(图源:中国人民大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赵一曼诞辰120周年。值此之际,陈红写下又一封家书:“奶奶,您离开这世间已快90年了。您在生命最后一刻写下的家书是寄望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是忠于信仰的铮铮誓言。您和无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已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您和千万英烈化作了长明灯,而我们要做的,是把这灯火传得更远、照得更亮。”

家里的行李箱陈红不准备收拾了,因为过几天,她又要出门。她将再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我不是一个人去的。”陈红说,她要替奶奶看她未见的盛世!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