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3日,无锡马拉松开跑,在比赛期间,一对举止亲密的男女被拍到后,引发外界热议。视频中,一位选手拍摄现场画面时,将身后一男一女拍进了画面中,男士本来用右手搭在女士的肩膀上,看到镜头后,主动松开,并拉开一段距离。
舆情概述
3月23日,无锡马拉松开跑,在比赛期间,一对举止亲密的男女被拍到后,引发外界热议。视频中,一位选手拍摄现场画面时,将身后一男一女拍进了画面中,男士本来用右手搭在女士的肩膀上,看到镜头后,主动松开,并拉开一段距离。
视频传播后,有人指认男选手是远光软件名誉董事长,相关讨论持续蔓延。24日晚,远光软件发布澄清声明。25日晚,视频拍摄者发文回应,希望大家不要再继续讨论该事件,并意识到对当事人造成困扰。
有网友认为,拍摄者没必要道歉,当事人只是无意捕捉画面分享。也有网友认为,随意暴露别人隐私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舆情反响
媒体观点
极目新闻:在未确认事实前,仅凭主观想象就随意传播不实信息,不仅误导大众,还可能侵犯他人名誉权,要承担法律后果。
网民观点
▲微博相关话题评论
舆情观察
无锡马拉松赛道上的一对亲密男女,因一个无意间捕捉的镜头,成为了全国网民热议的焦点。这场看似简单的“花边新闻”,实际折射出数字时代公共空间和私人行为的复杂边界问题。当涉事人关联远光名誉董事长的身份时,事件从偶发关注升级为一场涉及个人声誉、企业形象和社会道德的复杂舆情。这场马拉松不仅考验了参赛选手的体力,更考验了整个社会对隐私权的集体认知。
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公共场所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网络焦点。马拉松作为开放的大型公共活动,参赛者应有一定程度的预期,届时将获得一定的关注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放弃自己的隐私权力。涉事男士看到镜头后,主动松开并保持一定距离,恰恰表明在意其个人隐私。虽然,拍摄者无心之举,经网络病毒式传播,事件逐渐演变甚至歪曲。
事件发酵过程中,网民呈现鲜明的认知差异。一部分人坚持“公共场合无隐私”言论,认为既然选择出现在公共空间,就应接受公众的评价;另一部分人认为,即使在公共场合,也应尊重他人隐私。但无论身处何种场合,如既未违背公序良俗,又未造成恶意影响,我们都应尊重每位身处公共空间的个人。
窥私欲驱动下全民成为侦探,法律界限被漠视,个人隐私不被尊重,道德审判取代了理性探讨。当体育赛事成为八卦的温床,我们应反思自己,能否多一分克制,少一分猜疑?
来源:忻闻访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