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街道,有一座历经岁月沧桑的洋坑古寨,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凸岭(又称“双宫岭”,脚下承载着近千年的历史与厚重的红色革命记忆。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街道,有一座历经岁月沧桑的洋坑古寨,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凸岭(又称“双宫岭”,脚下承载着近千年的历史与厚重的红色革命记忆。
然而,时光的侵蚀让古寨部分墙体出现坍塌,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区公共事业局于2025年5月启动了全面修缮工作,让这座极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寨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深汕又一张亮丽的文旅名片。
洋坑古寨始建于宋末元初,是集防御功能、宗族文化与红色记忆于一体的近千年的古村落。全寨陈姓聚居,沿用“颍川堂”号,传承着独特的“占米话”方言,民风淳朴,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寨内布局严谨,9000平方米的长方形寨墙以糯米石砂夯筑,高8米,四角炮楼与密布的枪眼构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卵石街巷纵横有序,北帝宫、古井等建筑点缀其中,彰显着古代建筑的智慧与魅力。这里不仅是陈氏家族的聚居地,更是研究海丰地区建筑演变及断代的重要依据,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洋坑古寨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红色革命摇篮。彭湃曾在此传播农运火种,周恩来东征时曾居于此,红四师在此激战转移,这里还曾是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秘密根据地。斑驳的古寨墙上,至今仍烙印着当年的弹孔和伤痕,见证了先辈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是革命时期珍贵的实物物证。2019年,洋坑古寨被列入“红四师洋坑古寨战斗旧址”,成为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其革命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洋坑村村长陈爱辉语气充满自豪:“洋坑古寨是悠久历史与红色传承相交融的独特存在,既是红色革命的摇篮,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作为红色革命遗址,它不仅是青少年教育基地,也促进了当地文化传承,增强了红色认同,是宝贵的革命文化遗产。”
此次洋坑古寨修缮工程,旨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古寨的文化价值与风貌完整性。修缮项目施工方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承担了施工任务。
据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本次修缮主要是对已倒塌的东角楼部分墙体及两侧寨墙进行修复。在施工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挑战,也有不少特别的感受和发现。
夯土时,力度需恰到好处,否则会导致土墙松散或墙模变形。材料的含水率也至关重要,要通过“手握成团、落地开花”来精准把控。此外,加入糯米、红糖增加粘结力,控制虚铺厚度以及夯砌厚度等细节,都关乎墙体的耐久性。
而鹅卵石砌筑则是形态不规则性对砌筑逻辑的重塑。鹅卵石形态不规则,砌筑时需反复试摆,为每块石头找到最合适的位置,缝隙处理也需格外小心,要采用小缝砂浆灌实、大缝塞入碎卵石再补砂浆的方式,确保墙体质量。
为体现“最小干预”原则,施工团队优先保留原构件,控制修缮范围,避免过度美化。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他们复刻传统材料配方,沿用传统施工工艺,还原历史形态细节。例如,砌筑砂浆采用贝灰砂浆,内掺糯米浆及红糖增加强度和粘结力,严格按照古建筑原工艺调配,墙体修复按照“四保存”原则实施,并参照老图片确保尺寸、位置与原构件一致。
同时,为保证夯土墙传统工艺在现代施工中精准运用,施工团队进场后,在当地经过走访、寻问,邀请本村老工匠进行现场指导及对施工团队培训,实现了“溯源古法+过程管控”,让这一古老工艺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洋坑古寨修缮完成后,将迎来全新的面貌,对当地红色文化传承、村民生活以及深汕文旅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古寨修缮后将以更完整、更美观的姿态展现其红色魅力,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它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增强红色认同,传承红色精神。
陈爱辉说:“目前,古寨虽然还在修缮中,但墙体已较过去美观许多,路面也平整了,村容村貌也仿佛焕然一新,我们的幸福感也随之提高了。”古寨的修缮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将为村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同时,洋坑古寨也将成为深汕又一张亮丽的文旅名片。它将与深汕的其他红色景点、自然景观等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红、蓝、绿、古、特”精品旅游带,带动餐饮、住宿、纪念品等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深汕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深汕、走进深汕。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