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CT机突破传统CT技术框架,采用全新的阵列电子控制系统,成功突破制约CT扫描速度的物理限制,相较传统螺旋CT实现空间分辨率提升64倍,时间分辨率提升3倍,实现单次扫描信息量提升144倍的突破。
据权威消息,2025年8月12日,全球首台相控阵CT在上海瑞金医院落成,投入使用。
CT大家都知道,是医院的大型检查设备,但此CT非彼CT,这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真正的全球第一。
该CT机突破传统CT技术框架,采用全新的阵列电子控制系统,成功突破制约CT扫描速度的物理限制,相较传统螺旋CT实现空间分辨率提升64倍,时间分辨率提升3倍,实现单次扫描信息量提升144倍的突破。
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CT机这玩意是外国人发明的,咱们始终处于应用、学习、追赶的状态,今后即使追上了也还是在人家的技术路线里转圈子。而相控阵CT突破传统CT技术框架,采用全新的阵列电子控制系统,成功突破制约CT扫描速度的物理限制,
并且,这台CT机较传统的外国先进CT机看的更全面、速度更快、内容更多、更细小,传统CT看不见的病灶,这台机器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让小到头发丝15分之一大小的病灶,都原形毕现。
我国超高端CT市场长期由外国企业主导,这台由我国企业“纳米维景”完全自主研发的医学影像设备,100%自主创新,凭借颠覆性技术刷新CT成像精度新纪录,正式进入临床试用阶段,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相控阵CT这是中国军工技术转向民用,造福世界人民的又一典型案例。
军工科技作为各国科技研发的“制高点”,往往凝聚了最前沿研究成果和技术,其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历来是推动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的重要动力,在全球科技发展史上有着大量经典案例。
美国的 GPS 最初为军事定位设计,如今已成为手机导航、物流调度、农业精准播种的核心支撑;而中国的北斗系统同样源于军工需求,目前在民用领域已实现 “车联网、渔船导航、灾害监测” 等场景全覆盖。如今,无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完全离不开北斗等导航系统。
1969 年美国国防部研发的“阿帕网”,最初是为保障核战争时的军事通信,如今已演变为全球互联网,重塑了商业、社交、教育等所有领域。中国蓬勃兴起的电商和社交媒体短视频等等也完全是互联网发展的结果。
为满足雷达信号处理、导弹制导的军用 “高算力需求”,研发出专用集成电路和并行计算技术,如今这些技术支撑了民用 AI 芯片、数据中心服务器的算力突破,让短视频渲染、云计算、AI 医疗诊断成为可能。
中国高铁的 “列控系统”,其核心算法借鉴了军工 “导弹轨迹修正” 的实时反馈技术,实现高铁在时速 350 公里下的精准停靠;同时,高铁车轮的 “耐磨涂层技术”,源自坦克履带的抗磨损军工工艺,使车轮寿命从 80 万公里延长至 120 万公里。
为中国 “歼 - 10C”“歼 - 15T” 战机配套研发的 “国产涡扇 - 10 发动机”“有源相控阵雷达”“复合材料机身” 等技术,推动了国内航空产业链的成熟 —— 如今,民用无人机、民用雷达的信号处理技术、民用碳纤维制品、C919配套长江1000A以及长江2000发动机,都受益于战机研发带来的技术探索和产业链配套能力提升。
如今已成为手机、电动车的核心部件电池,最初也是用于军工为潜艇储备电能的锂电池,军转民后,价格较 2010 年下降 90% 以上,走进了亿万家庭。而如今,全球首台相控阵CT在上海瑞金医院投入使用,这是中国军工技术转民用的又一典型案例。
总之,军工科技的突破从来不是 “孤立的技术成就”,而是民用领域技术进步的 “催化剂” 和 “储备库”。
图片和参考信息来源于网络
来源:老羊爱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