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大家还在为七夕营销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喜茶市场部的天已经“塌”到了“中元节”。
当大家还在为七夕营销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喜茶市场部的天已经“塌”到了“中元节”。
最近,喜茶推出一款叫「咸酪泰奶冰」的新品,本来是想用热带风情圈粉。
结果广东网友一看直接蚌埠住了:这配色、这方块设计,不就是我们拜拜用的金银纸钱吗?!
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相当抽“像”。
橘红底配金黄块,再加上土黄的饮料背景,这波致敬实在过于写实。
更巧的是,新品名字里的“泰奶”谐音“太奶”,再加上眼下正是农历七月,三重buff叠满,网友锐评:
“宣传中的好喝到去世是这个去世吗”
“喝泰奶见太奶”
“买两杯黎拜神”
“这是七月十四限定版吗”
其实喜茶这波真有点冤。
官方说法是,设计灵感来自美国抽象艺术大师马克·罗斯科的色域绘画。
人家那幅《橙、红、黄》可是拍出过5亿多人民币的天价。
本意是想用浓烈的色块传递泰式风味的热带情绪,谁曾想文化差异摆了一道,尤其是喜茶还是从广东起家的,这波属实是“灯下黑”了。
但你说这波翻车了吗?我倒觉得未必。
营销有时候就是这么玄学,争议的另一面往往是爆炸式传播。
一边是网友吐槽“买回家可能会挨骂”,另一边已经有人打开思路:“用来拜拜好像挺合适?”
这届年轻人,早就把拜拜贡品玩出了花。
现在的供桌上,蜜雪冰城、肯德基、霸王茶姬和塔斯汀比传统糕点还常见。
大家不再追求稀缺性,更看重情感价值。
旺旺仙贝不就是做贡品起家的?名字吉祥寓意好;
杭州开店大秀的现场,旺旺的身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肯德基在台湾也是拜拜热门。
不过笑完之后,还是有点隐隐的担心。
喜茶一直以来都在死磕“喜”这个核心资产:在民政局门口送喜茶、把产品打进婚宴席…所有的动作都在强化“喜悦”的符号。
如今意外和“拜拜”扯上关系,会不会让用户心里产生割裂感?
品牌资产积累不易,这种偶然的“人设跑偏”,长远来看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
其实不止喜茶,现在很多品牌做营销,都容易栽在 “文化误读” 上。
不是创意不够好,而是没摸透不同地域的文化语境,也没 get 到年轻人的情感需求。
这波操作再次印证了:营销没有万能公式,尤其是跨地域文化时,细节真的能决定成败。
但反过来看,能引发大众自发讨论和二创,哪怕起点是场误会,也证明了品牌本身的高关注度。
今天年轻人愿意把你的产品放在供桌上,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另类的“品牌认证”了吧。
互动话题
你怎么看喜茶这次的设计?
来源:鱼柚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