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纪录片的胡先煦,为什么没能成为下一个王一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23:16 1

摘要:最近冷眼被《这里没信号》这个乍一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吸引,关注到了演员胡先煦的个人公益节目:这是一部由胡先煦个人工作室出品的纪录片,讲述了他邀请自己的好友导演王一通、科学家陈睿,三个人奔赴太平洋东部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探索记录野生动物的故事。

最近冷眼被《这里没信号》这个乍一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吸引,关注到了演员胡先煦的个人公益节目:这是一部由胡先煦个人工作室出品的纪录片,讲述了他邀请自己的好友导演王一通、科学家陈睿,三个人奔赴太平洋东部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探索记录野生动物的故事。

节目具体如何我们后面详细谈。

我们先聊聊明星微纪录片这回事。

知道你是否有同感,“明星纪录片”这几年越发成为一种潮流,特别是公益属性的纪录片,很受明星的青睐。

在这条赛道上,做得最好也是最出彩的,自然是王一博。2024年这位顶流先是以“野生救援公益大使”的身份,加入到公益纪录片《寻护者》的拍摄中,让观众看到“顶流B面”;随后他的户外纪录片《探索新境》播出,不止口碑和播放量都不错,还拿到了被誉为“美国电视界奥斯卡”的第46届美国泰利奖纪录片类金奖。

这也引起了冷眼的进一步思考,像之前我们说过的,真人秀对于明星的助力已经不再像十年前一样强势,纪录片似乎成了更好的结合点。可是娱乐属性与人文属性要如何丝滑地结合在一起?明星纪录片怎么做到最佳性价比?不妨跟着冷眼看看明星纪录片这些年。

一场双向奔赴

因制作周期、人设打造等方面的优势,明星与综艺向来关系密切。在明星纪录片大行其道之前,“明星微综艺”曾一度是市场上的热门概念。

有别于常规综艺的群像概念,明星微综艺基本上围绕着一个明星展开,内容也更私人化个性化,多与明星本人的兴趣爱好有关。从2016年的《你好,是鹿晗吗?》、以“跑男”为主角的《跑男来了》到后来张艺兴的《归零》、罗云熙的《魔熙先生+》,有没有个人微综,甚至一度成为鉴定明星是不是够顶流的标准之一。

微综艺虽然有体量小,切口细、更私人化等优点,却因直播、短内容的崛起,而显得有些“怪模怪样”,它既不能像常规综艺一样,通过起承转合及故事线,助力明星打造新人设;又拼不过短内容的密集爽点与更极致的窥伺体验。因此,这几年虽然微综艺这个类型仍在,却依旧不再是明星,特别是当红炸子鸡们青睐的对象了。

明星纪录片,适时补位。

必须承认,无论是个人微综还是常规节目,有一部分明星本身性格就不适合真人秀,不仅不加分反而会成为消耗。冷眼此前也分析过多次,能够在真人秀上走红的明星,不只是真性情而已,因此不需要综艺感的纪录片,反而成了更优解。

除了更能扬长避短,纪录片特别是有公益属性的节目,对于明星而言是种隐形的加分项。它不仅体现在来自上宣口的认可,也会对明星的商业价值有加持作用。

而纪录片端,难做,叫好不叫座,是行业共识。制作周期长、需要大量走访联络专家、对片中涉及的资料内容更要反复核对,且常常要深入险境,于纪录片制作方及平台而言,也乐于见到自带流量的明星加盟。

各有需求,形成了双向奔赴,也带来了明星纪录片走向繁荣。

在2018年之前,明星纪录片多以“个人访谈”的形式出现,通过与明星本人及其身边的朋友对谈,挖掘聚光灯之外的部分,包括2022年抖音出品的《给你,我的新名片》,也属这类。

访谈式的明星纪录片中,明星仍旧是被观察、被凝视的对象,只不过被观察和解构的,是光鲜亮丽背后的B面。

伴随着能够凝视观察明星的渠道及方式更丰富,明星纪录片又出现了新变化。

他们从被观察和凝视的一方,变成了观察者,比如《奇遇人生》,以纪录片+真人秀的方式,明星被观众观察,同时她们也在节目中充当观察者与提问者,去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撞出火花。在胡歌、刘涛等人发起的环保公益纪录片《一路前行》中,他们是内容的主导者与节目规则的制定者。

也有些纪录片,干脆强调明星的“工具属性”,比如邀请到赵丽颖配音的《布达拉宫2》,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腾讯视频的《凤凰:她的传奇》,由陶昕然、温峥嵘、斓曦、曹斐然演绎李清照、武则天、解忧公主和沈寿四位中国古代女性。

还有明星个人纪录片,他们不再是被观察和解构的中心,而是以“某某大使”的身份加入到一系列事件中,这种创作方式在公益类纪录片中最常见,像迪丽热巴的《远山的呼唤》彭于晏的《海龟奇援》朱一龙的《在有树的草原上》以及王一博的《寻护者》等等。

当“王一博”成为一种模式

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有明星名人参与加盟的纪录片便有将近10部左右。可惜的是,大部分纪录片虽然利用明星流量来吸引观众,可是收看群体仍旧没能脱离粉丝及纪录片爱好者的圈子,仍旧叫好不叫座。

为数不多的例外,是《探索新境》。

明星参与的纪录片获得奖项本身就是一种来自业内的认可,而冷眼则从游戏群、文创群等多个与综艺行业毫无关系的群聊中,看到多位网友主动讨论并安利这档节目。这说明,《探索新境》确实完成了破圈,观看群体不再局限于粉丝+纪录片爱好者的圈子。

户外探索,并不算是个热门话题,也有一定理解门槛。《探索新境》为什么会成功?冷眼认为,它做到了“新、巧、顺“这三件事

新,是指题材

诚然户外探索并不新鲜,但和流量明星的结合仍旧具备吸睛点,作为炙手可热的年轻演员,王一博为什么喜欢这么“玩命儿”的运动,他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什么?题材本身就有充足的悬念。

巧,是叙事方式

与众星拱月式的明星纪录片不同,《探索新境》共分为12期,六个主题,每个主题的主角由王一博与一名户外探索专家构成,专家不再是明星的陪衬,他们在节目中有很多输出和表达的机会,且很有人格魅力。这让那些对明星兴趣一般的观众,有其他选择空间。

顺,是指人物动机和逻辑

明星纪录片为什么经常仅小圈子可见,是因为很多时候明星+公益也好,明星+户外运动也罢,没有给出清晰的动机与逻辑关系。看起来像是两件关联不大的事情被放在了一起,缺乏内在联系。

通过采访+户外记录的方式,《探索新境》给出了王一博为什么爱户外运动的原因:除了本身喜欢这件事之外,他有很多属于这个年龄的年轻演员的困惑,户外运动是他寻找答案的方式,当身体潜能被榨取到极限的时候,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好像也在那个临界点得到了解答。

基于《探索新境》的成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王一博模式”

它包括但不限于,节目片长更加短小精悍,单期控制在半小时甚至更短;除明星本人外,专家人数精简,且对专家的个人形象刻画加深加重;画面更加色彩浓郁,突出视觉美;拍摄选题从明星本人的某项兴趣爱好出发,节目内容与明星的自我探寻有一定关联。

胡先煦的《这里没信号》,很明显在叙事方面借鉴了“王一博模式”,比如都是从明星的个人爱好出发去做选题、专家在节目中的定位不再是科普工具人等等。

然而,与《探索新境》的叫好又叫座相比,《这里没信号》片如其名,确实没有把信号传递给更广泛的群体。

明星纪录片也要性价比

除却两者在制作投入及明星个人粉丝群体多寡的差距之外,已经获得市场认可的模式为什么换到胡先煦的节目里却没有那么奏效?冷眼尝试从制作动机出发,去寻找答案。

明星为什么要投身纪录片?除了前文提到的原因之外,更深层次的答案只有两个:名与利

前者,通过节目内容拓展出新人设新形象,提升影响力、建立更正面的公众形象;后者,通过明星的影响力去吸引平台和品牌加入到制作中,分账赚钱

王一博的《探索新境》就是“名利双收”的典型。

平台愿意为他的流量买单,也因为平台的加盟,《探索新境》能够在可选择范围内请到更有分量、更极致的专家团队,以及去到更鲜有人迹的地点去拍摄探索,内容本身具备一定的不可复制性,即强内容

王一博参加节目有着明确的人物动机,且如前分析,人物动机与节目内容之间形成清晰的逻辑线,我们既可以看到他随着专家探索新境挑战自我体能极限的“表”,也能看见他内心的疑惑是如何通过一场场探索得到解答的“里”,二者综合构成不一样的王一博,即强气质

相反,《这里没信号》就是缺了一点“强属性”

从纪录片是胡先煦工作室制作这点不难推测,《这里没信号》的目标并非分账,而更偏向于通过节目树立新的人设形象,形成二次出圈。可是与王一博去做极限运动这件事背后有强动机不同,胡先煦因为喜欢旅行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岛探索记录野生动物,从动机角度来说,有点弱。

这种弱动机,也让节目显得有点走马观花——就像旅行团打卡一样,前往某个小岛,看到野生动物的身影拍照,问专家几个问题简单互动,然后推进下一趴。

这样打卡旅行的记录方式,换成国内的海岛也能实现,没必要花几十个小时跑到太平洋东部。说实话,冷眼是真为节目付出的制作经费感到心疼。

另一方面,王一博的新人设出圈,因为他之前在综艺上没有形成过很鲜明很出圈的人设,冷眼之前对他的印象,是蓝忘机、魏若来等屏幕形象,所以他在《探索新境》中展现出的迷茫、坚持和动摇等等特质,于观众而言是全新的。

胡先煦不一样。此前他因为《花少5》有过综艺人设方面的出圈,在这里反而成了一种劣势。《这里没信号》中,胡先煦仍旧有延续了之前乐观、爱开玩笑、偶尔会有点小emo的形象,这与他在《花少5》中出圈的人设几乎完全一致,观众没有看到新的东西,又怎么会有进一步讨论和分享的热情?

《这里没信号》的小细节其实看着都还不错,但因为动机不明,导致观感奇怪,就让人觉得很可惜。

当然,王一博的成功与他的流量、粉丝忠实度以及他个人的爱好放在明星圈子中都很独特有直接关系,不是每个明星都有这些先天buff加持。

没有这些先天条件加持的明星,与其去做“王一博模式”纪录片,倒不如学学隔壁韩国明星,在社交平台上做更个人向、更简单的内容。就像《这里没信号》,如果不是纪录片而是vlog记录的形式, 发在小红书或者B站等平台上,也许讨论度与关注度能有更好的表现,造一波当下最流行的“活人感”的势。

明星纪录片是潮流,但也需要讲究性价比,耗费人力物力做出来的节目关注者寥寥,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王一博模式”虽好,却不万能,与其盲目追求下一个明星纪录片爆款,不如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到什么。

来源:茉小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