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30架,装备200多架!俄军为何大量生产这种“落后”战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22:43 1

摘要:1991年苏联解体时,俄罗斯继承的是一支规模庞大但体系残缺的空中力量。随着大批老旧战机提前退役,曾经令人生畏的空中战术打击力量只剩下不足百架的苏-24M和苏-25。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基于苏-27平台开发的苏-34项目被俄空军赋予了特殊使命,它必须同时替代战术

苏-34这款被北约贬称为“鸭嘴兽”的战斗轰炸机,已然成为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空中力量最成功的代表作。

1991年苏联解体时,俄罗斯继承的是一支规模庞大但体系残缺的空中力量。随着大批老旧战机提前退役,曾经令人生畏的空中战术打击力量只剩下不足百架的苏-24M和苏-25。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基于苏-27平台开发的苏-34项目被俄空军赋予了特殊使命,它必须同时替代战术轰炸机、攻击机甚至部分侦察机的职能。

这个设计思路极具俄式特色,不追求美军那样的机型分工体系,而是打造一种“全能型”战斗轰炸机。2014年,首批苏-34与顶尖空优战机苏-35同期服役时,西方专家们还难以预料,这款外形奇特的战机会在未来十年间成为俄罗斯战术航空兵的绝对主力。

苏-34的每个设计细节都体现着实战导向,标志性的扁平机头不仅为两名飞行员提供了并排乘坐的宽敞空间,更内置了新型雷达系统;超过25吨的最大载弹量堪比战略轰炸机;通过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新一代发动机,在空重比苏-27增加50%的情况下,反而获得了更远的作战半径。

最令人惊叹的是其多用途能力。在乌克兰战场上,同一架苏-34可以上午挂载Kh-31反辐射导弹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下午换装FAB-3000巨型滑翔炸弹摧毁坚固工事,傍晚又携带电子战吊舱实施侦察。这种“一机多用”的特性,极大缓解了俄罗斯航空兵规模压缩后的作战压力。

2015年在叙利亚的首次实战还只是热身,真正的考验来自2022年后的乌克兰战场。面对密集的防空火力,苏-34机群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投掷-脱离”战术:在敌方防区外发射远程导弹后立即迂回返航。据统计,目前俄军超过70%的空对地精确打击由苏-34完成。

战争初期主要使用Kh-29、Kh-38等传统精确制导武器,随着战事持续,性价比更高的滑翔炸弹成为主角。特别是配备UMPK制导组件的FAB-1500/FAB-3000系列,在保持较低单次出击成本的同时,实现了令人震撼的毁伤效果。

2020年订购的苏-34M改进型标志着“鸭嘴兽”进入新时代。按照制造商联合飞机公司总裁斯柳萨里的说法,其作战效能是基础型的双倍。这不仅仅体现在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数字化座舱上,更重要的是整合了“三合一”侦察吊舱系统:UKR-RT电子侦察吊舱可定位雷达信号源,UKR-OE光学吊舱提供高分辨率影像,UKR-RL合成孔径雷达则具备穿透云层和烟雾的能力。

2025年曝光的“Sych”通用侦察系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特性。这意味着每架苏-34M都兼具打击平台和情报节点的双重身份,正好弥补了俄军专业侦察机老化的短板。传统上需要多型飞机配合完成的任务,现在可由单机同步实施。

当前超过200架的装备规模,使苏-34成为俄军列装数量最多的战术战机。年产量从战前约12架提升至30架以上的事实,折射出俄军对这类重型多用途平台的偏爱。与产量有限的苏-57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34实现了高端性能与可承受造价的完美平衡。

在现代防空体系面前,有人驾驶战机无论代际高低,都存在类似的突防风险。因此不如大量装备多功能战机,通过体系支撑和弹药升级来维持作战效能。苏-34恰好完美契合这一需求,它既能携带“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执行战略任务,也能用常规炸弹支援地面部队,这种任务弹性是单一用途飞机无法相比的。

随着俄乌冲突展现出的新形态战争特性,苏-34正在向“空中作战系统”的方向演进。其改进重点不再局限于传统飞行性能,而是突出三个方面:增强与无人机群的协同能力,作为有人-无人编队的指挥节点;深化电子战能力,集成更多自防护手段;还有拓展武器兼容性,为即将问世的高超音速战术武器提供搭载平台。

苏-34的成功可能预示着俄军航空兵建设的路径转型,不再追求代际跃迁式的机型更替,而是基于成熟平台持续改进,通过武器系统和航电升级来维持技术优势。这种务实路线在经费受限的大背景下,反而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北高加索的反恐作战到叙利亚的远程奔袭,再到乌克兰的体系对抗,苏-34用实战表现证明了其设计理念的前瞻性。它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机,但绝对是当前最适合俄罗斯战略需求的打击平台。#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