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发视频“与局长吃饭喝酒”,一场“秀”消耗了多少公共资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22:42 1

摘要:随着事件发酵,该网民隐藏了视频,但网友已经截图录屏并将线索提供给邯郸市纪委。一周后,邯郸市纪委公布调查结果:视频中“没有所谓的所长和土地局局长”,只是一群务工人员喝酒后吹牛。

8月19日,一名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配文称“谢谢当地的所长,土地局局长给弟弟面子跟我吃饭”。视频迅速引发网友关注,不少人@纪委部门要求调查。

随着事件发酵,该网民隐藏了视频,但网友已经截图录屏并将线索提供给邯郸市纪委。一周后,邯郸市纪委公布调查结果:视频中“没有所谓的所长和土地局局长”,只是一群务工人员喝酒后吹牛。

视频发布者王某因散布谣言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罚款两百元。

调查显示,王某为了在社交媒体上博取关注,故意编造了与“所长”、“局长”吃饭的虚假信息。这种“伪炫耀”、博流量的行为在当下社交媒体时代并不罕见。

有些人为了获得点赞和关注,不惜编造与权贵交往的经历,营造自己“人脉广泛”的虚假形象。这种虚荣行为在当下严查违规吃喝的背景下,产生了超出预期的连锁反应。

从网友关注到纪委调查公布结果,这场酒后吹牛引发的“流量秀”导致大量政府公共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纪委接到网友举报进行调查,邯郸市纪委表示在接到举报后“很重视,第一时间联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纪检机关和公安机关需要抽调专门人员,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核实视频内容,调查相关人员身份,这些本可用于真正反腐工作的资源被白白消耗。

二是舆论资源,视频发布后,迅速引发网友广泛关注,许多人@各级纪委账号,要求彻查。这种关注度本可以投向更多真正需要监督的公权力运行问题,然而虚惊一场后发现,占用大量舆论资源去追寻的真相竟然是一次酒后吹牛行为。

三是对造谣者的处理,虽然处理较轻,但是在事件查明后,公安机关还是需要依法依规实施行政处罚,整个过程同样需要履行严格的法律程序,占用行政执法资源。

可见,在这类网络谣言中,造谣者仅凭一条视频和一句虚假配文,就轻易触发纪检监察机关与公安部门的联合调查流程。政府部门的快速响应体现了对舆论监督的重视,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行政资源。

2025年6月,曹某林为蹭热点、博眼球,利用AI工具炮制了“政府工作人员因买方便面被通报”的谣言,引发大范围传播扩散,严重扰乱公共秩序。曹某林最终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25年8月,云南玉溪一网民为蹭热度、博流量,编造“进入城区必须缴纳200元城镇维护费”的虚假信息发布至网络,引发大量网民的关注、讨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同月,公安部公布了8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包括编造“醉汉持椅殴打男童”、“多名蒙面匪徒抢劫珠寶店”等虚假警情,以及传播“一地有2000人感染艾滋”等不实信息。

从上面的事件可知,此类谣言总是在透支着政府的公信力,即使最终澄清事实,但在谣言传播与真相查明之间的时间差里,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负面观感已经形成,“政府工作人员与企业家不当交往”的负面印象可能已留在部分公众心中。

因此,在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为博眼球而编造与公职人员相关的虚假信息,不仅不会带来真正的“面子”,反而会受到法律制裁。

在严查违规吃喝的当下,公众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应当鼓励,但虚假举报必须抵制。

来源:市jian之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