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老城南人的印象里,红星美凯龙生活美学中心曾经是周末出门的“必选项”。那时候的天府新区还没有今天这样密集的商业,能带家人去的地方不算多。一个体量庞大、装修时髦、带着“国际范”的商场突然出现,几乎立刻点燃了周边居民的热情。2021年,红星美凯龙生活美学中心开
在很多老城南人的印象里,红星美凯龙生活美学中心曾经是周末出门的“必选项”。那时候的天府新区还没有今天这样密集的商业,能带家人去的地方不算多。一个体量庞大、装修时髦、带着“国际范”的商场突然出现,几乎立刻点燃了周边居民的热情。2021年,红星美凯龙生活美学中心开业,引入了盒马鲜生,还记得开业当天,人头攒动、水泄不通,一度掀起了周边的热潮。
曾几何时,很多人把这里当作了“逛超市+遛娃+吃饭”的一站式去处。那时候,红星美凯龙生活美学中心是当之无愧的“白月光”,承载了城南居民对品质生活的第一波想象。
01城南这家老牌商场要改造了!
HUA YANG NA XIE SHI ER
随着区域商业版图不断扩张,这位“先行者”逐渐显露出短板。首先,家居卖场的定位过于单一。逛家具、买沙发,这类消费频率极低,很多家庭一年也未必会光顾一次。即便当初的美学中心在设计上尝试融入餐饮、零售,但整体气质仍旧偏“家具城”,缺乏真正的日常吸引力。其次,新商场的崛起分流了人气。无论是和悦广场、三利广场,还是稍远一些的大悦城,业态都更加全面,娱乐、餐饮、购物一应俱全。对于年轻家庭来说,那里更像是“生活聚会场”,而红星美凯龙逐渐被边缘化。再次,消费习惯也在变化。人们越来越期待商场不仅仅是购物场所,而是能满足休闲、亲子、社交的综合空间。
单一的卖场模式,在这股趋势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于是,短短几年间这里就逐渐暗淡下来,成为很多人谈起时带着一丝惋惜的名字。就在不少人以为它将逐渐沉寂时,新的消息传来——红星美凯龙生活美学中心将整体转型,升级为“成都湾悦城”。这个过去的家居卖场,被重新定义为“城南活力家庭悦聚场”,即将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进。
02广告挂上了商场要改起来了!
早在之前,阳阳就报道过《积极转型!天府新区这家商场要有大动作了 !》,消息一出,不少城南居民和商圈观察者的好奇心都被勾了起来。近日,有热心的阳粉爆料称,MKL生活美学中心的外立面已经挂上了“成都湾悦城”的招商广告,目前招商进度如何?MKL生活美学中心现状如何?阳阳也去现场实地探究了一番。
商场一楼的氛围依旧热闹,盒马鲜生依然是人流中心,顾客来来往往,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生意兴隆。高楼层的家居卖场已经全部空置,只剩下零星几家美食店仍在营业,三楼以上的电梯都已经停停止运行了。
商场中央,一块醒目的招商广告牌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招商信息和现有品牌,像是在悄悄告诉大家:这里正处于“旧世界”和“新世界”的交替时刻。也让人对未来的湾悦城充满想象——它会以怎样的面貌迎接城南居民?
03从老牌家居卖场到家庭新天地
此次建发商管与成都MKL生活美学中心项目的签约,是建发商管旗舰商业首进西南之作,也是天府新区首个城市更新项目。整个签约范围涵盖商场商业部分,签约期为10年,红星美凯龙将全权委托建发商管负责开业筹备、招商、运营管理及开业后的日常经营。
提起建发,城南人一点都不陌生,他的上一个商业项目「成都建发鹭洲里」:开业首年就吸引了超过1000万人次的客流,精心的年轻力定位和创新运营逻辑,让鹭洲里迅速成为大源商圈的核心。这样的专业力和实战经验,也让湾悦城的未来改造更值得期待。从“成都湾悦城”官方账号可以看到。未来的成都湾悦城,将不再是传统的购物中心,而是以“家庭”为核心,打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体验。
它提出了三大核心场景:
童梦空间 —— 打造跨层次的儿童成长乐园,不仅仅是玩具区,而是结合学习、娱乐、互动的综合空间。运动潮玩 —— 面向年轻家庭,增加室内运动和潮流娱乐,既能满足健身,也能满足亲子互动。天空聚场 —— 利用屋顶空间,引入露天休闲、餐饮、娱乐,成为家庭与朋友的社交新去处。
每一层、每一个区域都围绕家庭需求精心设计。这一转型的逻辑很清晰:从“卖家具”到“卖生活方式”。通过引入更多陪伴、成长、社交元素,把商场变成家庭的第二客厅。
04什么商业才能真正盘活这里?
说实话,这个新商业的优劣势也显而易见。项目落在广福片区,周边簇拥着天府半岛、河畔新世界、复地御香山等体量社区,辐射锦江生态带与麓湖居住圈。地铁1号线广福站“近身环抱”,通勤、换乘都更高效,具备“瞬时通达”的先天条件。更关键的是,这里一直缺一座真正的商业综合体,若MKL顺利转型为综合体,将直接补齐这块短板。光有先天条件,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广福片区的竞争,说“激烈”可能都还是保守了
2公里内就有天府和悦广场、三利广场、伊藤天府(在建)等正面竞争者;再往外一圈,还有天府大悦城、天府招商花园城、中海天府环宇坊、银泰inPark(在建)等知名项目持续分流。商业版图已经被密密麻麻地排布好,留给后来者的空间,并不宽裕。在这样的夹缝里,它能靠什么突围?是让家庭真正“待得住”,把亲子休闲、社区餐饮做出温度?还是在运动潮玩、屋顶社交上找到亮点,营造有记忆点的消费体验:再或者,用更贴合片区居民的本地化运营,形成一种“大家周周都要来”的习惯?你最期待这里入驻什么样的店?
来源:执着的晚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