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蹲下来扒拉床 底,孩子的哭声还在耳边绕,突然想起小学三年级的晚上:你因为丢了最喜欢的带草莓图案 的铅笔哭,妈妈摔门进来骂:“哭哭哭,就知道哭,烦不烦!”
凌晨三点,孩子翻来覆去哭着要找安抚巾,你揉着太阳穴吼:“能不能别闹了!”
话刚出口, 你自己先愣了——明明是件掉在床缝里的小破布,怎么就像被点了火药桶?
你蹲下来扒拉床 底,孩子的哭声还在耳边绕,突然想起小学三年级的晚上:你因为丢了最喜欢的带草莓图案 的铅笔哭,妈妈摔门进来骂:“哭哭哭,就知道哭,烦不烦!”
那时候你缩在被子里,把哭声 咽回肚子里,连抽搭都不敢出声——原来不是孩子的哭声太吵,是他的眼泪,撞开了你藏了几 十年的“情绪暗门 ”。
上 周和小夏聊天,她儿子在小区摔了膝盖,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她蹲下来抱住:“妈妈知道你 疼,吹吹就好了哦。”
我问她怎么这么有耐心,她笑:“我小时候摔在田埂上,我妈就是这么 对我的。她没说‘别哭’,她说‘疼就哭出来,妈妈陪着你’。
”另一个同事就不一样——孩子刚 抽搭两声,她就拎着孩子的胳膊吼:“哭什么哭,没出息!”
后来她偷偷跟我说:“我爸当年 就是这么骂我的。我现在听见孩子哭,脑子里立刻弹出他的声音,想都没想就骂了——像鬼附 身似的。”
你看,父母对孩子哭的反应,从来不是“天生的”:你接纳他的哭,是因为你当年 被接纳过;
你压制他的哭,是因为你当年被压制过。那些没被处理的童年情绪,早就在你心 里扎了根,变成了条件反射的“炸毛开关”。
心理学上叫“投射”——你把小时候没被安抚的委屈、没被理解的愤怒,全扣到孩子头上了。他 哭着要糖吃,你觉得是“任性耍脾气”,其实是你当年站在商店门口哭,妈妈拽着你走的时 候,你心里喊的“我真的很想要”;
他哭着说“妈妈别走”,你觉得是“粘人不懂事”,其实是你 当年被送到奶奶家,抱着妈妈腿哭,她掰开你手时,你藏在被子里的“我好害怕”。
你生气的 不是眼前这个红着眼眶的小孩,是当年那个哭到发抖、却没人理的自己——你把“没被看见的 委屈”,变成了“对孩子的愤怒”;
把“没被安抚的疼”,变成了“对孩子的指责 ”。
可 你知道吗?你的愤怒,会变成孩子的“情绪枷锁”。
楼下的小宇,上周摔了膝盖,明明疼得皱 眉头,却咬着牙说“我没事”——因为他记得上次哭,妈妈说“哭就是胆小鬼”;
朋友的女儿朵 朵,明明想求抱抱,却把玩具摔在地上——因为她发现“只有闹脾气,妈妈才会蹲下来看我”;
还有更疼的——我见过一个12岁的男孩,跟我说“难过是什么?我不知道”,可他攥着铅笔的 手,指节都泛白了。
你当年没被看见的情绪,变成了孩子的“隐形伤口”:他学会了“哭是错 的”,学会了“想要什么不能说”,学会了“用攻击代替脆弱”——就像你当年,把“我很疼”变成 了“我没事”。
其实解药很简单,就三个字:“看见它”。
下次孩子哭,你先别急着骂,先停下——摸一摸自己 的胸口,问一句:“我现在的火,是针对孩子,还是针对当年的自己?”
如果想起了小时候的 事,没关系,允许自己哭一场——对着镜子说:“当年的我,真的很疼吧?”
或者写在日记 里:“那天晚上,我其实只是想要一支新铅笔。”你要先看见当年那个哭着的小孩,才能不把 火撒在现在的孩子身上。
然后转身抱住他,把你当年想要的温柔,给他:“妈妈知道你难过,我陪着你。”
“你想要的 安抚巾,妈妈帮你找。”
“摔疼了是不是?来,妈妈吹吹。”你当年没得到的“看见”,现在给 孩子——不是为了“做完美妈妈”,是为了告诉当年的自己:“没关系,我终于接住你了。”
昨天在楼下遇到小夏和她儿子,小孩摔了膝盖,坐在地上哭,小夏蹲下来抱着他,阳光照在 她们身上,小孩的哭声慢慢变成了抽搭,最后说:“妈妈,我疼。”
小夏摸着他的头笑:“ 嗯,妈妈知道。”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当你终于看见当年那个哭着的自己,你就不会再把火 撒在孩子身上了——他的哭不是“麻烦”,是在喊:“妈妈,我需要你看见我。”
而你当年,也喊 过同样的话。
疗愈自己的童年,从来不是“矫情”,是你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你懂:哭不是“错”,是“ 我需要爱”;
而爱,是“我看见你了,我陪着你”。
#育儿#亲子关系#童年创伤#情绪投射#父母成长
来源:多米妈聊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