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九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来诵读《老巷陈香辑·风过紫隄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陶南望:通晓医道,精于诗词》。
时光流转
当年蟠龙塘畔的紫薇花
争相绽放的景象早已成为过往
在书中我们却得以
重新走近紫隄村
领略这方土地独特的人文历史之魅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九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来诵读《老巷陈香辑·风过紫隄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陶南望:通晓医道,精于诗词》。
陶南望,字逊亭,号篑山。清康熙年间横沥东岸的陶家桥人。
顺治年间吴淞江淤浅,当地农民连年歉收,官吏催讨粮税反而愈加紧迫,将很多交不出税的人捉到官府,有的竟被活活打死。陶南望的祖父陶唐侯因欠税惧祸,逃逸到溇东(太仓、昆山交界处)避难。过了一年,他迁至临江乡岳父家。其岳父奚涵春为当地名医,陶唐侯就随岳父钻研医术,继承衣钵。后来听说官府减免税收,他才得以回老家,建筑“南村草堂”以安居。
他的父亲陶然,少年时学习科举业而始终不得志,便放弃,转而随其父亲攻读医学,数年后登门求医者日益增多。康熙某年,本地暴发瘟疫,百姓纷纷上门请他医治,所有病人服下陶郎中所开的药方竟然甚有效果,自此名声大振。陶然就所居的草堂南岸开辟了一处草药圃,以备不时之需。他又栽了百余株梅花,每年初春梅开花香时,他与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于其间,到老犹兴致不减,终年六十六岁。
经过两代人的熏陶,使天分颇高的陶南望既通晓医道、又精于诗词文章,尤其对于书法艺术兴趣日浓。把他安身立命的悬壶济世当成了副业,将开药方当成练书法的机会。从颜体、柳体着手,摹遍古人法帖。到后来他的草书骨力遒劲、笔法精纯,以致冠绝一时,为后人所追捧。他生前不觉得自己的书法艺术已经登堂入室,更想不到会受到了后代人的追捧。
陶南望墨迹
他辑录自秦代程邈至明代朱克诚共三百四十一家草书墨迹,分韵编次,名为《草韵汇编》。不料按书画书录编至入声一韵,不幸染病亡故。《草韵汇编》便由他的儿子陶锟、友人侯昌言等补订而成,共计二十六卷。由庄有恭(江苏巡抚)、沈德潜(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为这部书先后作序。乾隆皇帝南巡时,松江府作为贡品呈献,后来《草韵汇编》被登录在文渊阁《四库全书》里,《四库提要》云:“是书成于康熙(1662—1722)中。”
《草韵汇编》
陶南望的著作有《楚游日记》等。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八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来诵读《老巷陈香辑·风过紫隄暖》。紫隄不仅有华漕小锣鼓、皮影戏、漆器艺术等民间传统艺术,还流传着大量诸如谢家巷头大银杏、吾东殿、纸兵纸马以及半节金链条等民间传说,这些情节跌宕的民间故事折射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主编收集、整理、撰写了大量关于紫隄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来还原这块土地的历史风貌。
2025年8月起,第二十八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闵行区实验小学春城校区 夏一诺
编辑:陈依婷
初审:徐宇扬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曰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