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湘大地,非遗技艺繁星熠熠,承载世代匠心与文化根脉。第四届湖南非遗展示活动将于9月16日至18日在怀化举办。我们用镜头带你走进非遗,循历史脉络、探技艺内核、品文化特色、听守正故事,在匠心与传承中触摸非遗的温度与文化力量。
【编者按】湖湘大地,非遗技艺繁星熠熠,承载世代匠心与文化根脉。第四届湖南非遗展示活动将于9月16日至18日在怀化举办。我们用镜头带你走进非遗,循历史脉络、探技艺内核、品文化特色、听守正故事,在匠心与传承中触摸非遗的温度与文化力量。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邹伟瑜 李昆励 视频 李梓潇
取蓝制靛、设计手绘、刻纸为版、滤浆漏印、下缸染色、晾晒刮白……在怀化的青山绿水间,隐匿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技艺——侗族印染刻板技艺。其制作出的染品多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色彩单纯鲜明,风格清新淡雅,格调朴素高雅,备受侗族同胞喜爱。
在新晃侗族自治县,“95后”小伙曾昭龙与这门技艺有着不解之缘。
因奶奶在染布厂工作,儿时的曾昭龙常穿梭于晾布架之间,蓝印花布随风飘动的画面,深深印在他的心中。“染布厂后来关闭了,但蓝靛染料的气味、蓝印花布的纹样,还时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份儿时的记忆,成为他日后传承技艺的重要契机。
2017年,曾昭龙辞去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与母亲一起踏上学习侗族印染刻板技艺的道路。一位从艺40余年的老手艺人,将手中传承多年的工具和两副老印版送给了他,这两幅“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的印版,成为曾昭龙学习传统刻板纹样的母版。
曾昭龙大学学的是航空电器维修,有专业制图功底,为他在传统美术印染刻板技艺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精进自己的印染技术,他前往黔东南学习蜡染工艺,又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求教,成功掌握了靛蓝染料的建缸技术。
“在一次次下缸染色的过程中,布匹由黄变绿,由绿变蓝,由蓝变青。”曾昭龙告诉我们,“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写照。
除了钻研印染传统技艺,曾昭龙还积极创新,将现代设计与传统纹样相结合。“湖南地区的印染图案主要是点线面构成,江苏地区偏好雕刻出的具象图案。”发现这一区别后,曾昭龙有意识地尝试将两种手法融合创新。
2019年,他创作的印染刻板作品《傩面》获得全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一等奖,作品就是以新晃侗族傩戏面具为灵感,结合点线面和雕刻手法,变形设计而成。
为了能让更多人亲身体验侗族印染,2022年初,曾昭龙在怀化鹤城区开了一家“蓝朵儿”手工艺体验坊,众多年轻人和亲子家庭在这里感受非遗的快乐。同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跨界优势”,对传统纹样进行改良,衍生创作出动漫、剪纸、古风、高庙文化、十二生肖等系列印染作品,将原来单一的被面产品,扩展至工艺品、旅游商品、陈设装饰品等多个领域。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曾昭龙坚信,自己和同伴们对于侗族印染刻板技艺的坚守与创新,一定能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让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