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有两个同事,家里的孩子都是今年满18岁,刚要开启人生新阶段,成绩都不算太好。
大家好,我是笔耕不辍的拽姐。
最近听Seashore说起两件事,让我感触很深。
他有两个同事,家里的孩子都是今年满18岁,刚要开启人生新阶段,成绩都不算太好。
一个孩子达到了私立大学本科线,四年学费要200000元,同事已经打算送孩子去读了;
另一个是职高毕业,在继续读书和直接工作之间摇摆不定,要是走单招,学费至少得30000到50000元,而且未来前景不明。
不过这个暑假,这个职高毕业的孩子挺励志,自己找了份外卖骑手的兼职,这个月赚了1200元。
只是对于要不要让孩子继续读书,他的家长还在犹豫。
无独有偶,另一边,广东的李姐刚接放学的儿子上电动车,低头看到了手机上的研究生学费通知:
149000元的数字让她捏车把的手都差点没握住。
她喃喃自语:“怎么会这么贵?”
老家婆婆总说“考上大学就熬出头了”,可儿子从高考拼到本科毕业,到了研究生这步,门槛却像座大山压了过来。
有人在家长群里问“名校研究生不是挺便宜吗?”
其实,我们都要明白,时代早就变了。
01
教育“新账本”:从大学到研究生,学费成了家庭重负
开学季一来,家长群里晒学费成了潮流,可每张截图背后都是一声叹息。
不只是研究生,大学学费也让不少家庭犯愁。
私立大学本科一年近20万,单招也要3到5万,这对普通家庭来说已是不小的压力。
研究生学费更是高得惊人:
- 华中科大的金融专硕,一年6.8万,读下来轻松超15万;
- 清华的工程管理硕士,全程36.8万,够在小县城买套房;
- 北理工的非全日制MBA,21.6万,还不算在北京租房的钱。
有家长算过,在一线城市读个热门专硕,学费、生活费再加上杂七杂八的费用,两年30万是常有的事。
这哪是上学,分明是给家庭开了张“能力投资单”。
李姐的儿子考上了南方一所985的计算机专硕,全家当初欢天喜地,可看到第一年14.9万的学费,她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我们老两口攒了十年,也就二十来万,这一下就去了大半。”
02
学费上涨背后:规则变了,成本高了
有人骂学校“趁火打劫”,但深究起来,学费上涨背后是教育模式的大转变。
以前的研究生,尤其是学硕,主要跟着导师做课题、写论文,培养成本相对固定。
但现在的专硕不一样:计算机专业要进企业实验室练手,金融专业要去交易所实操,还得买正版软件、请行业大佬来上课。
有高校老师透露:“光一个计算机专硕的年度实训费,人均就得1.5万,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成本。”
更关键的是,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放开了专硕的定价权。
就像市场上的热门商品,报考的人多、就业薪资高,价格自然往上走。
企业愿意给这些专业投资源,学校有了涨价的底气,最后账单就落到了家长和学生头上。
03
考研赛道之变:普通学生难选,高价成门槛
现在孩子考研,选择其实不多。
十年间,专硕招生规模翻了三倍,2023年专硕考生占比超过63%,学硕名额越来越少,还大多留给了推免生。
说白了,普通学生想读研,大概率得选专硕。
可这高价“门票”,真把不少家庭拦在了门外。
有调查显示,35%的考研生因为掏不起学费,硬生生放弃了录取通知书。
但总有人在硬扛:
- 西北的农户卖了家里的牛,凑够儿子的学费;
- 安徽的父母凌晨三点去早市摆摊,夏天舍不得开空调,就为了给女儿攒生活费;
- 李姐隔壁的张大哥,把准备给儿子结婚的钱先挪出来,“先读书,结婚的事往后推推”。
这些故事听着扎心,却藏着中国家庭最朴素的信念:
只要孩子能往前走,砸锅卖铁也值。
04
学生的压力:一边读书,一边“还债”
高昂的学费,让学生比谁都紧张。
清华MEM的一个学生在网上说:“每次交学费,都像心口被压了一块大石头。”
现在的专硕生,个个活成了“时间管理大师”,上课、做项目、抢奖学金、找高薪实习,恨不得一天掰成48小时用。
华中科大一个女生,暑假去投行实习两个月,攒下1.5万,她说:“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累点也值。”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机会。
非全日制专硕基本没奖学金,省属高校的全日制专硕,也就30%能拿到平均8000元的补助,这点钱在一线城市,连半年房租都不够。
05
学费与回报:有人回本,有人亏本
“贵的就一定好吗?”这是所有家长的灵魂拷问,答案还真不一定。
但不可否认,高价专硕里确实藏着“加速器”。
清华MEM搞“双导师制”,企业导师直接带学生做500强的项目,毕业就能上手;
财经类专硕的学生,能去国际金融论坛见世面,人脉资源比课本还值钱。
有数据显示,金融、计算机这些热门专硕的毕业生,起薪比同校学硕高12%,月薪过万是常态,厉害的能到1.5万以上。
这么算下来,省着点花,三五年确实能把学费挣回来。
但也有反面例子。
有家长跟风让孩子读了艺术专硕,20万砸进去,毕业后面试十几家公司,要么薪资3000,要么不对口,最后只能回老家考编。
这账算下来,真是欲哭无泪。
06
普通家庭的应对:算清账,不盲目
李姐后来没让儿子放弃,而是一家人坐下来算了笔细账:
- 儿子选的计算机专硕,往届毕业生平均起薪1.2万,只要顺利就业,3年左右能回本;
- 学校有企业合作的实习项目,表现好能拿每月3000的补贴;
- 家里还有10万存款,再向亲戚借5万,能凑齐第一年学费,第二年可以靠儿子实习和奖学金周转。
这账一算,心里就踏实多了。
其实对普通家庭来说,教育投资不是“赌一把”,而是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孩子选的专业,就业缺口大不大?是不是真能学到本事?
第二、家里能承受的底线是多少?万一短期内没回本,能不能扛住?
第三、除了硬掏钱,还有没有其他路子?比如申请助学贷款、找定向培养项目。
就像巴菲特说的:“投资要看盈利能力,而不是价格标签。”
教育这笔账,也得这么算。
07
教育公平:不止一条路
有人说,现在的学费把普通家庭的孩子拦在门外,这是教育不公平。
可仔细想想,真正的公平,不是让所有学校都卖“白菜价”,而是让每个家庭都有选择的余地。
张桂梅校长的华坪女高就是例子,那些大山里的女孩,家里根本拿不出几万块学费,可她们靠着助学金、专项计划,照样能读大学、考研究生。
还有职业教育,现在中职、高职的补贴越来越多,学门技术出来,月薪过万的大有人在。
我老家有个亲戚家孩子,没考上高中,去读了高职的汽修专业,学费全免还发生活补助,毕业进了车企做技师,现在每月挣得比白领还多。
这说明,路从来不止一条。
其实啊,30万的学费再贵,也贵不过家长的盲目和孩子的迷茫。
教育从来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长跑。
就像蔡元培说的:“教育是为了将来。”
只要方向对了,每一步都不算白走。
如果你家也面临这样的选择,别慌。
先坐下来算笔账,看看孩子的本事、家里的底气、未来的出路。
想明白了这些,再贵的学费,也挡不住孩子往前走的路。
毕竟,真正能改变命运的,从来不是那张学费单,而是那个愿意为未来拼一把的人。
来源:姐拽的有气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