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不给国家队发钱,下一场世预赛可能连包机票都凑不齐——这比输球更刺眼。
再不给国家队发钱,下一场世预赛可能连包机票都凑不齐——这比输球更刺眼。
7500万,听起来像房企随手拍的一块地,却是足协一年运营费的三分之一。
比亚迪撤资那天,财务群里连句“收到”都没有,直接沉默。
沉默比骂声更难受,它意味着没人知道缺口怎么补。
球迷的怒火是有链式反应的。
蒙牛货架空了不是因为买光,是没人拿;超市里怡宝整箱落灰,连扫码枪都懒得响。
最惨的是球衣,耐克仓库里印着“China”的64%被退回,拆包的小姑娘叠到第十五件时叹了口气,“当抹布都嫌硬”。
财政危机落到球员身上其实就一句话:工资条上的数字缩水了,训练基地的草皮开始泛黄。
以前矿泉水随便喝,现在得看看瓶身是不是快过期。
更尴尬的是教练组,想找热身赛对手,对方先问“差旅谁包”。
足协的招商PPT连夜改了三版,第一版是“重塑辉煌”,第二版是“触底反弹”,第三版干脆只写了“救救孩子”。
但品牌方的回复出奇一致:先把热搜撤下来再谈。
热搜不是足协买的,是球迷骂上去的,死循环。
有趣的是,当国家队穷得叮当响,地方赛事却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贵州“村超”不收门票,村口小卖部靠卖冰棒赚回音响钱;江苏“苏超”把球衣广告位留给本地烧烤摊,摊主的闺女坐在替补席当球童。
没有天价版权,没有菠菜广告,大家反而玩出了烟火气。
腐败案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割掉最后的遮羞布。
李铁在镜头前说“后悔”的时候,弹幕飘过的不是原谅,是“退钱”。
陈戌源的无期徒刑把“足协”两个字钉在耻辱柱上,赞助商撤资只是用脚投票。
困局里也有小缝隙透风。
有球员开始在社交账号直播颠球,打赏够买两箱功能饮料;U15梯队家长轮流当司机,把原本外包的大巴钱省下来。
这些片段像坏机器里蹦出的火星,不耀眼,但让人记起足球原本的模样。
往前看,无非三条路:继续等金主、伸手向财政、或者干脆把账本摊开让人骂个够。
最靠谱的法子其实藏在看台上——当球迷愿意把骂声换成门票,哪怕三十块一场,也比7500万来得稳。
毕竟,没人会抵制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
来源:湖畔木屋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