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此说有待商榷:不要相信人性,也不要相信觉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22:17 1

摘要:李玫瑾教授是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其心理学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犯罪心理学,另一个是教育心理学。所以李玫瑾教授在网上发布的内容,经常就是这两个方面,而且很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

李玫瑾教授是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其心理学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犯罪心理学,另一个是教育心理学。所以李玫瑾教授在网上发布的内容,经常就是这两个方面,而且很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

刚刚看到李玫瑾教授今天发的一个小帖子,内容是谈教育的,涉及到早期教育、家庭教育、规则教育与惩戒教育。这里的核心是惩戒教育。从整个内容看,李玫瑾教授显然是惩戒教育的坚定支持者。

对于惩戒教育,我也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我曾专门发表过一篇正规的论文,论证过惩戒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一些基本原则。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惩戒教育真的很难做,很难把握方式与标准。

言归正传,还是说回到李玫瑾教授的帖子。李玫瑾教授支持惩戒教育,我是赞同的,不过李玫瑾教授在帖子里面的说法,有的地方我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换句话说,有些地方我觉得李玫瑾有些偏激。

李玫瑾教授说,所有的社会行为规范都源于早期家庭规矩和后来的社会约束机制,约束的背后是代价。这一点,我完全认同,此即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及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应该是社会共识。

但是,李玫瑾教授说,不要相信人性,也不要相信觉悟,更不要指望教育能够提高人性的水准,这种说法,是不是合理呢?我认为与现实有点出入。实际上,李玫瑾教授这种说法,有些偏激乃至极端了。

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对于人的本性,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一种是性善说,一种是性恶说。且不论哪种说法对,总之不可否认,有的人天生善良,有的人从小就总想伤害别人。

李玫瑾教授可能会说,那是受环境影响。但是,我们注意到,有的家长善良,管教严格,但孩子就是不学好;相反,有的家长邪恶,对孩子失于管教,但孩子就是学不坏。这两种情况,都是确实存在的。

所以,李玫瑾教授说不要相信人性,我认为这是偏激乃至极端的说法。实事求是地说,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性善说或者性恶说。三大宗教能够得以传播,其实正是基于对人性的相信。

而对于李玫瑾教授说的不要相信觉悟,这种偏激中带有悲观的论调。诚然,现实中太多的恶人、坏蛋死不悔改,但这绝不是全部,现实中确实有些坏蛋是自己醒悟悔改的,比如周处除三害不就是明证吗?

最后就是不要指望教育能够提高人性的水准这个说法,这明显完全否定了教育的作用。可是,古代的无论是性善说还是性恶说,都是积极肯定教育的力量的。现实中好多人迷途知返就是在教育的帮助下。

我想李玫瑾必然知道孔子的弟子子路吧?子路一开始是一个痞子,不就是孔子教育好的吗?孔子也没打他,也没骂他,纯用语言行为教育,就把子路教化为一个君子。这难道不是孔子教育改变了子路?

所以,规则和惩戒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不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全部,而且也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轻易否定教育的力量。比如音乐教育、美术教育,都可以通过熏陶使一部分人变得和善、温雅。

而且我认为,李玫瑾教授应该明白一点,规则与惩戒教育确实不是万能的,有的人从小就不可教化,长大后死不悔改,越是惩戒,反而越是报复性作恶,这种人其实是吃软不吃硬,所以必须因材施教。

李玫瑾教授大概因为接触案件太多了,看到了很多犯罪嫌疑人都是从小家庭教育缺失或者不当,但是这样看问题,明显陷入了偏见。犯罪的人只是社会的特殊部分,不能以特殊的部分去考察社会整体。

来源:杏坛金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