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学期的闹钟一响,多少爸妈又开始紧绷:孩子作业写不完怎么办?跟不上进度该咋补?我们或许都忘了:轻松点,才是好的父母。在刚刚落幕的樊登2025开学季演讲里,樊老师用3本好书给出了自己的育儿心法。
推荐语:
新学期的闹钟一响,多少爸妈又开始紧绷:孩子作业写不完怎么办?跟不上进度该咋补?我们或许都忘了:轻松点,才是好的父母。在刚刚落幕的樊登2025开学季演讲里,樊老师用3本好书给出了自己的育儿心法。帆书君照例趁热打铁整理了直播精华版,谨以此文,献给屏幕前的每一位家长。一起把开学的“焦虑感”,换成陪伴孩子成长的“松弛感”。
1
《请这样对待孩子的大脑》
“大脑健康的三大基石:安全、关心和信任。”
人真的没必要太过焦虑,随遇,随缘,随喜,随便。
我今天要跟大家讲一个纯理工科的观点:
你可以很放心地相信——你越放松,孩子越好。
我以前老跟家长说:你们不能一天到晚盯着孩子,唠叨TA、给TA报班、陪TA写作业。
你这样只是管TA的行为,你不知道TA的大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的头脑如果是健康的、快乐的、有创造力的,那么怎么着你都能过上一个很好的生活。
可是如果孩子的头脑受到了伤害,比如说抑郁、狂躁、焦虑、强迫.....
这些东西只要一出现,所有的家长就立刻认输了,说"我只要我的孩子活着就好"。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这样一本书,叫做《请这样对待孩子的大脑》。
这本书的作者是西班牙人,就比较随便,随意,随性,随缘,很chill。
西班牙人写书,也没那么严谨,没有那些严丝合缝的学术、推导,看得你头大。
这个作者就是非常简单地告诉你:对待孩子的大脑,你就应该这样做就好。
那么,孩子的大脑跟别的大脑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牛马”。
很多家长对待孩子跟对待“牛马”的方法一样:胡萝卜加大棒。
也就是说你做对了,我给你奖励;你做错了,我批评你,我惩罚你,仅此而已。
我也从年轻时候过来过,收入很低,每天加班,但是我从来没有觉得过我是“牛马”。
为什么呢?
因为我小时候没有被像“牛马”一样的对待,所以我不会认为我干这些活是被人欺负。
但是如果一个小孩子从小被当做“牛马”对待,TA长大了很容易觉得一切东西都是交换,TA会追求投入产出回报。
“牛马”是靠条件反射工作的,TA可以被训练,但难以被激励。
牛马也不会说我今天换个方式干活行不行,我能不能创新些。
而人是可以被激发的,人是可以自己给自己找事做的。
你想想看,假如你的孩子非常听话,牛马般的听话,然后只要你给TA手机,TA一定给你考第一。
这个结果有多么的恐怖呢?
也就是说等TA离开你以后,TA就什么都不干,因为没有人给TA手机了,所以TA什么都不干。
因此我们所有的家长首先得知道一件事,就是人和别的动物完全不同。
人不是靠压力做事,人是靠压力减少做事。
所以我们和孩子之间有件事非常重要:信任。
很多家长都认为我们最爱我们的孩子。
不是,父母对孩子爱往往带有占有在里面,父母在借由这个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个不纯粹,真正最爱TA的人一定是TA自己。
人天生就有追求自主生存的内驱力。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阶段,听到别人给你讲知识,没用。我最关心的是玩。
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关心知识,关心学习?往往是我们离开了家长,获得了充分的权利。
你发现你玩够了,你开始需要学东西。
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你的孩子,只有你把TA的生命交还给TA,TA才能够真正把自己的大脑培养好。
而大脑前额叶皮质的发育,最怕压力。
很多父母会觉得很奇怪,觉得我们七八十年代生活的人,小时候父母也是这样天天吼我,还揍我。
现在我们都不揍孩子了,为什么我们的心理都还挺健康的,现在的孩子怎么动不动就出问题?
你确定你现在很健康吗?首先你不一定很健康。
其次,为什么绝大多数70后、80后都能好好生活到现在?一个重要原因是你爸妈“没有钱”。
爸妈没有钱,救了你的命。
因为那个时候父母都是双职工,所以很少有人全职地盯着你。
于是下午4点半放学,到晚上7点半被管着之间,有3个小时的时间,你可以修复自己的大脑。
你可以到处跑,掏鸟窝、踢毽子、打游戏,都可以。
等你把脑子修复得差不多了,回到家被揍一顿也没关系。
现在的孩子是全程“冷链运输”,一放学,门口就站着一个人。
我们误以为让孩子学更多的知识,TA就能够赢在起跑线上。
但事实上当一个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玩够,脑子里学到了太多的东西、产生太大的压力,反而很容易被压垮了。
“压垮了”就是TA的前额叶皮质不发育,TA的情绪特别容易激动,难以自控。
大家会发现,很多高中生发起脾气来跟小学生一模一样。
那就是因为TA前额叶皮质没有发育完善。
当然你也不用担心,这不是什么病,30岁基本上就都长好了。
大量的人都是到30岁才把前额叶皮质长好。
前额叶皮质管什么?
比如说你们希望孩子有的自驱力、好奇心、耐心、延迟满足、想象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
前额叶皮质如果压力过大,它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下线,不管了。
当你的前额叶皮质一旦“下线”,掌管你大脑的东西就是杏仁核了。
杏仁核一旦开始掌控大脑,那么孩子就只有三种行为可以做:打、逃、僵。
当这个孩子经常被激发战逃反应,经常需要跟你吼,跟你吵,跟你抢手机,跟你打架。
TA的头脑里边的神经递质,分泌得更多的就是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压力激素。
有朝一日,它一定会突破阈值。
在小学阶段、初一初二之前,大量的孩子还能够挺得住。
只有一个原因:一个是小学的题简单,一个是因为TA爱你们。
孩子爱我们,要远胜于我们爱孩子。
你把孩子揍了,过15分钟这孩子就跟你和好了,还过来跟你讲,爸妈我错了。
孩子非常希望父母以TA为荣。
孩子的“大脑”是到什么时候才崩溃的呢?根据我的观察,一般是初二。
初二立体几何、物理、化学这些东西都来了。
砰。一下子,孩子的大脑就会突破阈值。
所以《请这样对待孩子的大脑》这本书里边,所列举的全部都是应该怎么样跟孩子说话、应该怎么样倾听、应该怎么样鼓励。
为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什么严师出高徒?那是农业时代。
现在的孩子要学英语,要学微积分,要学物理,要学化学,所以TA的大脑本就配置不够。
如果你整天骂TA、吼TA、跟TA关系不好,遇到那些难题TA就完全做不动。
事实上我在这要非常恳切地跟大家讲一句话,就是高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吓人。
只要不把孩子脑子搞坏,你就已经战胜了90%的家庭。
你见过你身边有多少家庭的孩子跟父母是开开心心、高高兴兴,不用大喊大叫的?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家庭就很少。
人的头脑最怕的是被别人劫持。
也就是说,我的脑子我说了不算,我的生活我说了不算,我做任何事都是别人说了算,这个就叫做失去掌控感。
你得让TA自己学,TA才能够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
你让TA分泌的多巴胺、内啡肽,TA就会自己学,所以这叫良性循环。
每一个孩子都具备这样的潜力,每一个孩子都会极度的热爱自己,热爱自己的人生,热爱这个世界,希望为这个世界做贡献。
只是绝大多数的家长不相信。
有的家长会说,哎,都是基因问题。有的家长会讲,你摊上了一个好孩子。
不要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要学习“别人家的家长”。
为什么别人家的家长会这么想呢?为什么别人家的家长能够这样做呢?我能不能够学习一下?
因为孩子是被家长塑造的。
2
《多动的孩子也能好好学》
“不期待孩子完美,也是一种爱。”
第二本我想跟大家介绍的一本书,《多动的孩子也能好好学》。
我小时候就被诊断为多动症,我妈甚至还带我去看过病。
现在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实际上它不是一个disease,它是一个disorder。
disease是疾病,disorder是不调。
实际上多动症就是好奇心爆棚。
就是当一个人活力极旺盛,好奇心爆棚的时候,TA就坐不住,TA就喜欢这儿也看看,那儿也看看。
但是如果过度强调孩子的专注力,就会牺牲TA的可变性。
你们有没有见过那些成绩非常非常好的同学,后来工作以后混得不怎么好?
有一个现象叫前十名效应,也就是说在一个班级里边,事业做得好的,往往是10名上下的人,并不是第一名。
为什么呢?
学到门门都是100分的孩子,一定是非常专注。
非常专注的结果就会牺牲可变性、灵活度、对无关事物的好奇心。
但实际上这个世界怎么可能被一个考试大纲涵盖,对吧?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有多动症,不用太紧张,不用太焦虑。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在不听话,调皮捣蛋,有点多动的情况下,还能把作业完成,还能够考个八九十分,这样的孩子就很厉害。
因为TA既能够照顾到专注度,又能够照顾到可变性,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我为什么讲这本《多动的孩子也能好好学》?因为它价值观很正。
里面说,当你面临一个多动的孩子,你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
因为老师会提要求,要按时交作业。
这个时候你要告诉TA,写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
你不要过度地掌控,你越是掌控TA,越是陪着TA,越是把写作业当成自己的事来干。
这个孩子就越拖着,因为对于TA来讲,这个事不是我的事,这是别人的事,我要不要写这个作业取决于我爸妈疯到什么程度。
很多父母都是挡在孩子和问题之间的那堵墙。
老师布置了作业,应该这个孩子交?
孩子如果不交,那TA就应该去面对老师,TA自己应该面对这样的压力。
而这样的压力对于这个孩子大脑来讲是正常的、健康的,因为这就是TA应该做的事。
但是我们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在老师的面前表现是完美的,使得根本没有锻炼到这个孩子,所以这个孩子离开了妈妈什么都不会。
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一片草坪。
各位理解吗?你得允许TA剃一个烂草坪,TA才能够慢慢地学会剃草。
你得允许TA交一个烂的作业,你得允许TA在小学阶段经常被老师批评。
没关系,然后TA慢慢的才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逐渐地你会发现TA比别的小孩子要会的东西多很多。
大脑不怕做事的压力,大脑怕莫名其妙的压力。
绝大多数的家长不知道是自己把孩子变成了学渣,不是孩子。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去直面那些任务,没关系,再糟糕TA都是学习,但是我们不要越俎代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要冲到别人的人生当中去当一个大反派。
3
《主角模式》
“成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所以我最近写了一本书叫《主角模式》,这是我今天想跟大家推荐的第三本书。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呢?
因为我发现很多人不过自己的生活,天天冲到别人的生活里边去忙活。
就是连微信名都改,叫某某某妈妈/爸爸,你看怪不怪?
你应该叫你自己的名字,括号谁谁谁,都可以。
就是当我们有了孩子以后,我们甚至会认为我人生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个想法是毁灭性的。
因为当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当一个人认为我所有的一切成功,都是来自于这个孩子将来要成功,要美好,这个孩子会不堪重负。
况且孩子的方向盘只有一个,爸妈冲过去拉方向盘,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你不要这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大量的孩子躺平,不想学习了,没动力了,因为TA的人生根本掌握在别人手里。
所以父母不要做孩子生活当中的大反派,父母要做自己生活当中的主角。
什么叫做主角呢?
就是你有你的人生目标,你有你的追求,你有你的爱好,你能够肉眼可见的看到你自己一天到晚的在进步,在努力。这就是主角模式。
而且主角模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抱怨、不指责,而是更多地默默地努力。
有家长说樊老师我听你讲得很好,我很认同,但是现在的环境实在是太卷了,周围的人都在卷,那个如果我们不卷的话,我们觉得对不起孩子,请问怎么办?
然后我就问TA,我说真的很卷吗?
那么请问发展心理学读过了没有,变态心理学读过没有,脑科学读过吗?复杂体系读过吗?犯罪心理学读过吗?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过吗?
什么都没读过,你还跟我说你卷?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很卷的家长,不是到处给孩子报班,而是你自己至少应该读发展心理学,你至少应该学一下脑科学啊。
当你把这些东西简单的学一学,你立刻会发现让孩子的大脑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因为高考那些东西没那么难,只要这个孩子脑子是健康的。
《主角模式》这本书告诉我们:
只有你的成长,才能够解决你生活当中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这一辈子一直在不断地进步。
你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根本不用教孩子什么东西,孩子会变得很好。
主角模式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贡献在哪呢?
是告诉我们成长这件事情不容易。
给我们的生活造成麻烦的都是因为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
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那些事,所以我们不知道该去学哪些东西。
很多家长认为说,我们应该学的是怎么管这个孩子。
你应该学的是发展心理学,你应该学的是脑科学。
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哇,原来这个东西这么吓人。
所以我经常劝很多家长,我讲的每一本书里面都可以听。
有时候听到一本很好的书,会有一种就是叫汗毛倒竖的感觉。
我为什么管我的孩子时候那么轻松呢?
原因是我知道很多时候你操心、你说了也没用,因为你说的都不一定对。
你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是激发TA的善意。
什么叫做激发一个人的善意?
善意就是成长型人格。
所有好的行为好的思想都来自于终身成长的心态。
什么叫恶意?恶意就是不成长,固定性思维,我要赢,我要战胜别人,我很焦虑,我很痛苦。
很多家长天天让孩子逼着人家做题,18岁要上大学。
谁规定了18岁要上大学?人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浪费时间,有的人是毕业以后浪费时间。
那你为啥不早点浪费时间?一回事。
所以如果孩子脑子出了问题,让TA休息一年,不要太当回事。
大家不用那么焦虑,真的。
因为你想,25岁毕业以后在家待3年,你怎么不说呢?
那不一回事吗?你早待三年一样,想开点,不要紧。
孩子的精神健康最重要。
怎么能够激发一个孩子的成长性人格?
你要让TA看到美好的东西。
你要让TA看到上进的人,美好的人,读书的人,与人为善的人。
所以开学季我们跟全网的这些家长们想要叮嘱的就这么一件事:
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开开心心。
放轻松,然后让自己不断的进步。
你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你的认知水平跟不上孩子的发展。
所以只有我们自己在不断地提高,知道属于你的世界跟属于孩子的世界一样的广阔。
你想成为任何人,想去到任何地方,从今天开始你都有机会做到。
你这样想,你是不是就觉得放松了很多?
我希望我的演讲所能够起到的最好的作用,就是刺激了一下。
然后让你觉得,我是不是应该从过去的惯性当中跳出来一下?
既然这个人说轻松点孩子会更好,我要不要试一试?
人生是不公平的,人生是非常不公平的。
越好的家庭就越好,越糟的家庭就越糟。
很多人不愿意相信这件事,TA不愿意承认别人又轻松又愉快。
因为TA也不懂原理,TA更希望别人跟自己一样受苦遭罪。
但实际上如果你愿意相信我,愿意相信心理学,愿意相信脑科学。
你就会发现,真的是你越轻松,孩子越好。
非常感谢现场和在直播间的每位观众。
今天晚上能够花3个小时的时间收听这堂特别的演讲。
教育之路漫漫,希望我们都能带着 “轻松点,才是好的父母” 的理念,给孩子更自由、更温暖的成长空间。
再次谢谢大家,期待明年再见!
来源:樊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