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理发布推出 栏目,依托大理州政协珍贵史料《大理抗战》,带您走进时光深处。我们不再宏大叙事,而是俯身拾取那些浸透血泪的个体记忆、震撼人心的历史细节、遗存至今的时空印记——它们是民众筑路时磨破手掌的血痕,是机场抢修者面对轰炸的坚毅目光,是遗址上无声诉说的弹孔与基
大理发布推出 栏目,依托大理州政协珍贵史料《大理抗战》,带您走进时光深处。我们不再宏大叙事,而是俯身拾取那些浸透血泪的个体记忆、震撼人心的历史细节、遗存至今的时空印记——它们是民众筑路时磨破手掌的血痕,是机场抢修者面对轰炸的坚毅目光,是遗址上无声诉说的弹孔与基石……
云南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理祥云人王复生
为何牺牲在东北?
和小布一起来看看
1896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王复生在祥云出生了,祖父给他取名王濡廷。
1912年他从祥云考入大理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在这里,他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并在其指导下,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1919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的血火洗礼中,他取“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之意,改名“复生” ,决心“作成有益于社会、国家、世界、人类的工作”。
王复生(左三)、毛泽东(左四)、邓中夏(左五)、罗章龙(左六)等在北京陶然亭合影。
在北大求学期间,王复生像海绵般吸收着新文化思潮。他参与发起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将真理的火种播撒在古老中国的胸膛 。
1921年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即在党旗下宣誓,云南第一位共产党员诞生!
铁骨铮铮,视死如归
1928年6月,根据中央的指示,王复生携妻由上海到达东北,到东北恢复和加强党组织力量,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地开展革命活动。
王复生化名王甄海(振海),先后到哈尔滨第一中学、第三中学任教,开展革命活动。
“此次日本出兵奉、吉、黑省……儿等一切自知谨慎从事。”1931年10月8日,王复生在寄给父亲的家书中如是写道。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他在齐齐哈尔、黑河一带,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组织抗日活动,帮助解决抗日义勇军马占山部的粮食和武器供应问题。
1934年11月,王复生任伪满黑龙江省《民报》社长兼总编辑,他与共产党员金剑啸等利用报纸开展各种形式抗日宣传。他们以《民报》文艺副刊为阵地,先后发表《王二之死》《瘦骨头》《兴安岭的风雪》等文艺作品,揭露日伪的黑暗统治,歌颂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事迹;组织“白光社”剧团,演出《钱》《母与子》《黄昏》等具有爱国思想的剧目,宣传抗日救国;组织猗澜读书会、同仁会、人生改善会、经济研究会等群众团体,宣传抗日活动。
跨越时光,精神永生
1936年6月,日军在东北地区实行“大检举”、大搜捕,大肆逮捕抗日爱国人士,疯狂镇压抗日力量。6月13日,报社的油墨味中混入了血腥,王复生及部分同志在报社被捕。
在故居内,陈列着当年日寇审讯王复生的六份笔录复印件,用中文和日文书写。被捕后,日本宪兵队为逼供齐齐哈尔党组织及其抗日活动情况,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刑讯逼供,胸骨、肋骨、腿骨全都被打断,把他折磨得遍体鳞伤,多次昏死过去。但王复生抱定为共产主义奋斗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视死如归,始终严守秘密。
“不要为我难过,革命总要流血的,但是血不会白流的!”8月15日,王复生在齐齐哈尔北门外江坝被日军杀害,血洒东北黑土地。
故居内王复生(左)、王德三(右)烈士塑像 朱蕾 摄
在齐齐哈尔西满烈士陵园,矗立着王复生的半身雕像和纪念碑,东北人民从未忘记他的付出与牺牲。在他的家乡祥云县,王复生的名字已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符号,每年有数万人前来参观故居,学习王氏兄弟的革命精神。
“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云南人要跑到那么远的东北去革命和抗日。”一位大理大学的学生说,“现在明白了,革命者没有地域之分,只有国家民族之重。”
从苍洱大地到北大红楼,从岭南热土到白山黑水,从翻译马列著作到血沃中华,王复生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他的故事,是云南儿女家国情怀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丰碑。
黑暗岁月的热血革命者
以笔为枪的不屈报人
今日盛世
如你所愿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