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录用率1%,比藤校还难!这届名校毕业生绝望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21:55 3

摘要:大量应聘者涌入,直接让招聘系统瘫痪了,最离谱的是,系统开放不到1小时,投递的简历就超量了,申请通道随即关闭。

几天前,国内神仙企业胖东来招聘,冲上了热搜。

大量应聘者涌入,直接让招聘系统瘫痪了,最离谱的是,系统开放不到1小时,投递的简历就超量了,申请通道随即关闭。

这次胖东来只开放了900个岗位,却有13.2万人注册报名系统,8.3万人投了简历。

图源:新乡胖东来

如果按照报名人数来算,胖东来的录用率仅仅0.68%,即便基于投递成功的数据,录取率也只有1.08%。

1.08%是什么概念?

2025年国内公务员考试录取率约1.4%左右,美国藤校录取率是3%到5%,这就意味着,胖东来的录取难度要比八大藤校至少高出3到5倍!

胖东来的招聘热,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如今就业市场的严峻!

这种严峻不分国界,不分学历,现在大把国外名校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文章源自:Letsight 作者:Trista

胖东来招聘录用率低于藤校录取率绝非孤例,而是一种愈演愈烈的普遍趋势。

早在好几年前,就有媒体曝出:进零售巨头沃尔玛,比进哈佛还难。

当时是华盛顿特区一家新的沃尔玛开业,吸引来了超过2.3万人应聘,但职位空缺就只有600个,比此次胖东来的招聘规模还要小。

算下来,录用率只有惨烈的2.6%。

相比之下,当时一些中型藤校的录取率仍维持在5%到10%以上,就连哈佛这类大藤也远高于2.6%。

有人按照当时的数据算,沃尔玛的录取率比哈佛低2倍、比康奈尔大学低5倍多。

图源:Time Magazine

事实上,因为招聘名额有限,这种“名企入场券比藤校Offer更难拿”的现象,正在各行各业蔓延。

据估算,2029届哈佛大学的录取率约为3.63%

而四大投行之一的高盛今年实习岗位开放2600个,大概36万人申请,录取率只有0.72%,平均每个岗位每天涌进20至40封简历。

FAANG是Meta(原Facebook)、苹果、亚马逊、Netflix 和谷歌的统称,它们作为科技巨头,同样“卷”得惊人。

美国网站Resume.io深入研究了数千个 LinkedIn 招聘信息后显示:

媒体巨头Netflix平均每天有84.87名求职者,高薪职位可能每天会超过110人申请,整体录用率不到2%。

亚马逊和微软紧随其后,平均每天每个职位的申请者人数分别是73.25人和57.90人;苹果和Meta都在52到53人左右。

谷歌全球上百万人申请,最后只接受了不到1%的人,别看Meta现场面试通过率大概有5%,但其全流程录用率仍远低于哈佛3.63%的录取率。

图源:resume.io

这些企业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不难猜测,名企的头衔背后是极具诱惑力的薪酬与职业前景。

投行如高盛,实习的分析师月薪就有可能高达10万美元;Citadel和Citadel Securities每月都向实习生支付2万美元左右的工资。

FAANG这五大互联网公司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都超过了15万美元/年,工作数年就能赚回留学成本。

随着职级晋升,薪酬也会跟着大涨,巨头Meta和Google的高管年薪最高可达两三百万美元。

胖东来虽不能与这些国际巨头直接对比,但其9000多元的平均月薪也远超当地私企,而且关怀给足,杜绝加班文化,待遇有保障,充满了人情化。

高回报且稳定的工作机会自然引发了应聘狂潮,而极低的录用率又在媒体的渲染下,不断抬高这些企业的光环和市场热度。

对企业来说,低录取率是一张耀眼的成绩单,是实力的象征,它暗示着高门槛与精英之选。

但对成千上万的年轻求职者而言,每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都是无数份深夜修改、石沉大海的求职信,低录取率不是喜报,而是无声的绝望和自我怀疑。

“到底有谁找到了工作啊?”,这句话用在如今的名校生上再合适不过了。

前段时间,全美第一的名校普林斯顿向2025届毕业生发起了职业意向调查,整体上约43%的学生都没有找到工作,特别是文科生,超半数(53%)在毕业之际未能顺利就业。

图源:普林斯顿大学官网

还有理工天花板校麻省理工学院,2024届学生毕业直接找到工作的仅44%。

连硅谷人才的培养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S系教授都出面吐槽求职的艰难,拿着UCB的本科学位,拥有漂亮的简历和GPA4.0的成绩单,依然找不到工作。

在各大社交平台,哥大等名校都在哭诉自己投了几百份简历,参加了无数社交活动,面试机会寥寥无几,甚至面临着零offer的窘境,有人一度怀疑自己是个失败者。

有人笑称自己就是,一个爸妈花了300万培养出来的无业游民。

图源:商业内幕

就业平台Simplify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美国求职者平均每月发出45份工作申请,这一数字比去年平均每月22份高出很多,就业市场的绝望程度加剧。

即便是年薪高达六位数的铁饭碗专业,比如CS,依然难逃每月平均要发出22至51份申请的宿命。

据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分析显示,今年3月应届毕业生失业率攀升至5.8%,而整体劳动力失业率也才4%,这也成为自2015年以来毕业生最艰难的时刻之一。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杰森·阿贝尔认为,应届毕业生本身就不具有优势,这让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率先受到冲击。

因为求职日益艰巨,无数学生将目光投向了机构,它们宣称可以帮助学生做职业规划,培训面试、改简历、找实习、内推机会甚至贩卖真题等。

就连胖东来的一场普通招聘,也迅速催生出大量以此为生的短期求职导师,有的以几元至几十元价格兜售所谓真题;有的开设速成面试班,线下面授1.5小时收费260元,线上课程也要160元。

然而市场鱼龙混杂,资料真假难辨,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已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

一位QS50本硕毕业的2024届学生就在网上花了5万元找了一个名气很大的求职机构,签约前各种承诺,保offer,全程护航。

原以为能轻松上岸,结果14个月过去,投了700+份简历,绝大部分投递都没进入笔试或是面试环节,一直等到秋招末期才拿到一个中厂的offer。

这位学生不是个例,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就业难的时代背景下,成了一茬又一茬“待割的韭菜”。

图源:网络

今年胖东来招聘还有个现象引发了热议。

在这次招聘中,岗位普遍要求年龄在30岁以下,多个职位要求本科学历起步,其中最扎眼的是保安和保洁,不仅要求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还限制年龄在25岁以下。

这表面上是企业想要提升岗位的专业性,实际上是用透明的标准,即年龄和高学历,快速而直接地筛掉了一大批潜在的求职者。

图源:新乡胖东来招聘公告

这一现象也是当前就业市场学历通胀或是学历贬值的一个缩影。

过去几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222万人,这也是连续第四年突破千万人。

中国不是特例。

根据经合组织(OECD)数据统计,现在高等教育水平提高几乎是一个普遍趋势了,即便是一些水平较低的国家也经历了强劲的增长。

在经合组织国家中,25-34岁人群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平均比例从2000年的27%上升到2021年的48%,现在全球有2.2亿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高于2000年的1亿。

在全球学历最高的加拿大,25-64岁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高达62%;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大学毕业生都超过了50%。

图源:OECD

学历通胀也造成了「高学历,低就业」的怪象。

今年在美国,拥有高学历的人才,就业情况显得就更加严峻,硕士研究生为了找到工作,平均每月需要发出32至60份申请。

去年至少有23%的哈佛MBA毕业生连续三个月都没找到工作,而且MBA应届毕业生的失业率稳步上升,2022年这一数字只有10%,短短时间里,待业人数翻了倍。

要知道哈佛的MBA全美排名第一,是顶级名企的黄金通道,毕业年薪就可能高达百万。

最夸张的是,不仅哈佛MBA毕业生如此,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和杜克、芝大、西北大学等顶级商学院的硕士生都有很多没找到工作。

图源:华尔街日报

本硕生共同竞争基础岗位,不需要本科学历的岗位也扩大学历要求,很多本硕生从事着不需要如此高学历的工作,这也加剧了读书无用的焦虑。

盖洛普的调查也印证了这种信任衰减,对高等教育有信心的美国家庭比例从2015年的57%下降到如今的36%。

这也不难理解,高昂的学费是直接动因。美国大学学费年年上涨,四年读完花掉一两套房钱,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得不依赖学贷完成学业,最终身负巨债步入社会。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就业市场低迷,失业人数增加,AI冲击,裁员潮来袭,新增岗位有限,薪资增长又长期停滞,学位带来的回报愈发不确定,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学历祛魅了。

图源:盖洛普调查

当学历贬值、名校生就业率低、名企录用率低三者齐上阵时,出现了最为吊诡的一幕:很多企业把这一切归咎于学生缺乏技能。

福布斯称现在招聘专业技能是硬通货,94%的公司发现基于技能的招聘比看重学位、证书、工作年限等招聘表现会更好,也就是说企业不是不招人,只是找不到合适且有用的人。

图源:福布斯

这样的说法看似有完整且合理的逻辑闭环,实际上漏洞也不少。

最明显的是,企业嘴上喊着技能最重要,可在简历筛选第一关:非985/211不要,没大厂实习经历的不要,也就是说名校光环和实习经历依然是无法绕过的敲门砖,企业并未真正放弃对传统资历的迷信。

于是学生们不得不卷入一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拼命刷实习、考证书、报课程,焦虑地往简历上堆砌技能,试图满足这套游戏规则。

可就算勉强达标,也往往在千百份同类简历中沉没,最终沦为求职分母。

更现实的是,企业口中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一个普通的岗位,很可能既要会技术,还得懂商业和用户心理,招员工就像是招超人。

而真正的原因,极有可能是企业的经济账本。

如今经济低谷期,再加上有AI做全方位助力,企业严格控制成本,讲究效率至上,因此更希望招到「成品」员工,不愿意投入资源对员工,尤其是应届毕业生进行系统性培训。

换而言之,企业不愿意为毕业生的成长买单。

这场博弈的最后,学历越来越高,门槛越来越多,但岗位却越来越少。

这种恶性循环该如何破解呢?单靠学生提升自己的技能,短时间内是无法缓解的。

首先,这需要学校教授与行业需求符合的课程。

高度市场化的美国大学就是例子,比如宾大、卡耐基梅隆大学、普渡大学、南加州大学等等名校都早早在布局AI赛道,通过新增AI学位或是相关跨学科专业让学生与市场同进步。

其次,企业也要多一点耐心,让学生有一个短暂的过渡期,承担部分培训的责任。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

学生应调整心态,保持信心,将技能提升视为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而非毕业前的填鸭式任务。

同时只有持续学习,不断增加多元技能,培养自己的综合实力,才能保持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不要只把目光投向那1%的录用名单,主动创造就业机会或是在更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光发热,敢做主动破局的人。

参考:

根据每份职位的申请人数,美国求职者最有竞争力的公司

OECD: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

领英:进哈佛本科难?进这10个地方更难

美国求职市场“学历通胀”:硕士毕业月投60份简历也难找到工作

华尔街日报:就连哈佛MBA也很难找到工作

来源:留学生Dail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