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生活的每一天,值得被认真记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21:31 1

摘要:此刻是晚上22点28分,一天的时光在忙碌与充实中悄然落幕。回顾今日,虽未逐一细数48件事的全部细节,但从关键行程与核心事项中,仍能清晰勾勒出这一天的轨迹,每一段经历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一是运动与陪伴并行。行走步数累计达16173步,每一步都串联着具体的场景与心

此刻是晚上22点28分,一天的时光在忙碌与充实中悄然落幕。回顾今日,虽未逐一细数48件事的全部细节,但从关键行程与核心事项中,仍能清晰勾勒出这一天的轨迹,每一段经历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一是运动与陪伴并行。行走步数累计达16173步,每一步都串联着具体的场景与心境。上午,特意前往四中,感受着那份独有的青春气息,内心也多了一份宁静;下午,陪老婆沿着汉江堤转了一圈。不仅让身体得到了舒展,更在步履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忙碌的生活多了一份难得的松弛。二是在信息里汲取养分。在《学习强国》平台共收听阅读了13条信息,既有实用的生活知识,也有触动心灵的文字。像《预防心梗,熬夜、久坐、情绪、吸烟、饮酒、“三高”饮食这6件事千万要少做》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意识到忙碌之余更要关注自身状态,毕竟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础。像《与母亲的最后一次聊天》则提醒我们要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每一刻,及时表达爱意,莫等时光流逝再留遗憾。三是用文字记录生活。在微头条发表的《到襄阳四中看看》等5篇“伍歌心语”不仅是自我表达的载体,更成了与他人连接的纽带,这或许就是创作最温暖的意义。 回望今日,每一件事,无论大小,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值得被认真记录。

第一篇:到襄阳四中看看(2025-09-01 12:06)

早晨醒来,萌生一种到襄阳四中看看的想法。于是,早饭后,乘坐517路公交车来一场说去就去的行动。

襄阳四中新校区是我这个“老生”一直想去的地方,只是搬至效外后来去不方便,一直存入心底很久。今天是9月1日,是全国统一学校开学的日子。趁这个机会一展学校的风采。
我知道,从这里走出的杰出人才数不胜数,中科院院士熊有伦、经济学家郭道扬、作家梅洁、奥运冠军王宗源、全国抗疫先进个人也是当年高考状元的朱师达等,他们不仅是襄阳四中的杰出代表,也是襄阳人民的骄傲,他们的成就诠释着襄阳四中的教育实力。

下了车,我先到了学校西门,看了看外景,然后徒步200余米,来到正门。只见里面正在开表彰会。门卫告诉我,想参观的话可联系班主任。我不想去打扰,只是站在门口静静地看了片刻,便觉得这场说来就来的奔赴已有了最妥帖的归宿。
登车回望,襄阳四中新校区在心中愈发清晰,那些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记忆,也在这趟短暂的旅途中,变得格外鲜活。
坐在车上,我在想,退休了,就要趁着还走的动的光景,像今天这样突然心血来潮,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第二篇:襄阳517路公交车的驾驶员全部是女司机(2025-09-01 13:50)

上午到襄阳四中来回乘坐517路公交车,发现这条线路开车的驾驶员全部是女司机。在返回时,我好奇的问准备开车的司机,她证实了我的疑惑。

她说,517路公交线是巾帼文明示范线路 。该线路全部由女性驾驶员组成,展现了公交行业的巾帼风采。
我当即百度一下,资料显示,该线路成立于1976年市公交公司“三八”车队 。

据2019年的信息,517路有驾驶员30人,全部为女性,车辆16台 。2025年的相关报道仍称其为巾帼文明示范岗,表明其女司机的构成情况未发生改变。
我深深感到,这条巾帼文明示范线路,就像是襄阳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襄阳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温柔色彩。

第三篇:老人诉苦给外孙生日礼太重(2025-09-01 15:40)

今天坐在公交车上,听到一位老人在诉苦。
前几天,她的女儿回来告诉她和老伴,外孙子下周过两岁,亲家说了要送1万元,问他们能拿多少?
老伴说,你婆家能拿1万元,他们也拿1万元。老人当时没说话,但对老伴答应给1万元不满意。
等到女儿走了,老人告诉老伴,人家都说,外孙,外孙,长大了是外人。你对他再好,也是人家的娃。过个生日给5000元就可以了。
老伴一听生了气,告诉他,送礼送礼就是送面子,人家给1万,咱们也不能示弱,不能给女儿丢面子。
结果老伴把老人的话告诉了女儿。女儿很生气,也不回娘家了,直接打电话告诉老人:“过生日那天,你就不用来了。我们不稀罕你那点钱。”
老大爷说:“我只是说说而已,搞得老伴和女儿现在都不搭理我了……”。
我看着老人沮丧失落的样子,不知是同情还是愤慨。

第四篇:两位老人议闰六月(2025-09-01 16:21)

上午坐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位老人议论闰六月的事,感到有点意思。
老人甲说:“今年的天气真热。如今已立秋好几天了,按说已经是凉快天气了。”
老人乙接着话茬说:“你不知道今年闰六月吗?人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每次播报新闻前还提醒今天是闰六月x日呢?”
老人甲说:“闰六月与天气炎热有啥关系?”
老人乙拍拍老人甲的肩膀说:“你这个人也有60岁好几了吧?连这点常识也不懂”。
老人乙说着说着有点激动起来,声音一下子提高了不少:“闰月,闰月,就是要多热一个月”。
老人甲好像心领神会:“是呀,好像是这么回事。虽然立秋了,但还是七月流火的天气。”
我不懂气象学,更不懂闰月知识,但的确感到今年闰六月后,天气渐热,给人一种“季节延长”的错觉。
不知车上的老人们讲的是不是这回事。

来源:伍歌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