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A股市场诞生新的第一高价股。截至收盘,芯片龙头股寒武纪每股逼近1600元大关,达到1587.91元,超越贵州茅台的每股收盘价1446.1元,首次位居A股第一。而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因直接持有寒武纪119530650股,以8月28日收盘价1587.9
文/刘工昌
8月28日,A股市场诞生新的第一高价股。截至收盘,芯片龙头股寒武纪每股逼近1600元大关,达到1587.91元,超越贵州茅台的每股收盘价1446.1元,首次位居A股第一。而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因直接持有寒武纪119530650股,以8月28日收盘价1587.91元计算,其身价已经高达1898亿元。①
贵州茅台常年保持A股第一高价股宝座,在寒武纪之前,曾有中国船舶、长春高新、暴风科技等股票价格短时超过贵州茅台,但经不住媒体和投资者的认真分析,此后都被茅台反超。因此,A股也有一个说法叫“茅台魔咒”。那寒武纪能够打破这个魔咒吗?
资深市场人士桂浩明认为,寒武纪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的第一高价股,反映出市场对AI赛道长期潜力的认可。表明中国股市当中传统产业占优势即茅台这种白酒股票成为第一高价股的历史将可能被根本性改变。②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难道从寒武纪股价超越茅台的那一刻,A股要变天了?
股价暴涨背后的隐忧
2024年,随着大量资金涌入科技板块。寒武纪作为国产AI芯片的龙头,成了资金亲睐的对象。有数据显示,它被纳入上证50指数后,被动配置的指数基金进一步推高股价。到2025年,游资和散户也开始接力。知名游资“章盟主”单日浮盈超9亿,更是点燃了沉疴已久的A股散户的财富梦。
不过这种主要靠游资推动的上涨,本质上是在上演“击鼓传花”的游戏。比如2025年1月,寒武纪单日暴跌14.65%,跌破600元关口,就是机构抛售的直接结果。当时有分析师直言:“它的市值已经透支了未来五年的增长空间。”③
任何一个稍微关注寒武纪财报的人都不难发现,它的营收和利润根本撑不起这样的估值。
寒武纪从2017年成立至今,累计亏损超过60亿,以近两年为例。2023年年度实现营收709,386,584.26元,同比下降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848,440,140.99元。2024年营业收入为1,174,464,377.35元,较上年同期的709,386,584.26元增长65.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2,338,791.01元。
两年就亏了近13亿。更扎心的是,寒武纪直到2025上半年才盈利。
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收入28.8亿元,净利润10.4亿元。净利润中包含政府补贴约1亿多元;此外,由于寒武纪此前多年亏损,可以抵扣盈利时需要交的所得税金额,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缴纳的所得税金额仅为9.9万元。(注:常态化盈利的公司,所得税率通常为15%-25%左右)
忽略政府补贴和极低的所得税影响,寒武纪二季度利润大概有7亿元;假设接下来三四季度利润也为7亿元水平,2025年全年寒武纪的利润总额将达到25亿元左右。对应目前6643亿元的市值,市盈率大致约为266倍。
这意味着,如果公司业绩不大幅增长也不大幅下滑,维持在一年25亿元的盈利水平,公司股东们现在把公司以6643亿的市值卖掉,可以少奋斗266年。④
这对习惯了从公司基本面和未来发展来判断公司估值的网民来说,更像是神话。
按理说,这样的企业不该被资本市场如此追捧。但现实是,它的市盈率一度超过4000倍,而同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不过100倍左右。
更让人担忧的是,寒武纪的股东户数持续减少,筹码高度集中。机构持股比例长期超过50%,2024年一季度营收虽然同比暴增4230%,但主要来自政府类订单,前五大客户贡献了91.2%的收入。也就是说,它的营收结构高度依赖单一客户。这是因为,散户的跟风操作容易加剧波动。一旦面临着政策风向变化甚至来自本身的技术路线调整,市场情绪都有可能瞬间崩塌。
为何寒武纪如有神助?
国内AI大模型持续火爆,而寒武纪处于产业链最上游的“卖铲人”位置,寒武纪在大模型方面,训练软件平台进一步扩展了对DeepSeek系列、Qwen系列、Hunyuan系列模型支持,同时在接连中标中国移动、字节跳动等大客户订单后,商业化落地取得实质性突破。
最重要的是,国家大基金二期15亿注资,释放出政策支持的强烈信号。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
由于某国对我国高端芯片的限制,使得国产替代也在加速。寒武纪作为国内少有的能量产云端训练芯片的企业,尤其是这种国内为数不多能拿出全栈式AI芯片解决方案的企业,自然就成了稀缺资源,成了政策与资本共同选择的标的。
因此它的战略价值被无限放大了。
寒武纪的暴涨,离不开两个关键词:国产替代和AI芯片。
寒武纪国产替代红利,与国内大模型(如DeepSeek)深度适配优化、在特定场景(如推理)具备能效优势,寒武纪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当前外部环境和特定市场需求上。它无疑是当前国产替代浪潮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必须要说的是,寒武纪们的这种“替代”并非真正超越:目前的替代很大程度上由外部政策限制和内部安全需求驱动,并非完全基于市场自由竞争下的技术全面领先。
具体说来,寒武纪与英伟达相比,其在绝对算力(尤其是训练)、通用性以及最关键的软件生态方面,仍存在代际般的差距。在国内,它也面临着华为昇腾等强劲对手的竞争。
因此可以说寒武纪具备一定的国内替代能力,但这种替代目前更多是在特定约束条件和应用场景下发生的。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其技术迭代速度、生态构建成效以及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脱颖而出。
那么,寒武纪的核心产品究竟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2025年1月,寒武纪登上了“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榜首,似乎其行业地位毋庸置疑。寒武纪的7nm思元370芯片虽然性能不及H100,但成本低了30%,成为国产大模型替代英伟达的首选。
但寒武纪的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政府和科研领域,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技术迭代、成本控制等多重挑战。比如,它的通用芯片在能效比上不如百度昆仑芯3代,客户黏性并不牢固。一旦竞争对手加速追赶,它的优势可能很快被稀释。
如果单从研发占营收的比例上看,寒武纪绝对是一个另类。该公司2023年研发费用10亿,占营收比例超过140%。到2024年上半年,这个比例更是飙升至690%。
寒武纪的致命缺陷
但高投入未必有真正符合市场的高质量产品输出——寒武纪的7nm芯片和Chiplet技术突破等成果,在今天的芯片市场,更像是边角料,根本无法占据主流。
以它的核心产品思元370为例,虽然算力达到256TOPS,但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能效比远不如英伟达同类竞品,更重要的是软件生态不完善。后者对芯片市场推广的影响简直是致命的,没有成熟的生态支持,硬件性能再强也难以打开市场。
从技术角度看,它确实有护城河:7nm制程、完整的产品矩阵、政府订单的背书。但从商业角度看,它的营收规模、盈利能力、客户结构都存在硬伤。⑤
首先它的客户结构极为单一。2025年一季报显示,政府类客户贡献了60%的收入,而商业化的互联网大厂订单却在大幅减少。这种依赖政策驱动的商业模式,一旦财政投入放缓,业绩波动会更加剧烈。
其次是供应链风险。寒武纪采用Fabless模式,设计靠自己,制造全靠台积电等代工厂。可它自从2022年底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获取先进EDA工具和来自台积电先进制程工艺变得困难重重。尽管公司声称研发有序推进,但失去最先进工艺支持,芯片性能迭代可能受阻。
而公司最新公告:“未有新产品发布计划”。那些关于新品的市场传言,全被定性为“不实信息”⑥更让人对其未来潜力生疑。
寒武纪的存货余额已升至26.9亿元,比年初激增51.64%,光委托加工物资就占了15.31亿。这种“堆库存、锁产能”的策略其实极为脆弱,需求旺盛时保持优势,一旦市场降温,存货被迫跌价出售,它那点可怜的利润可能会瞬间被吞噬。
更麻烦的是回款问题。前五大客户占了应收款项的85.31%,公司甚至对部分账款计提了50.71%的坏账准备。出货容易回款难,暴露出商业链条中的致命环节。
最后,资金面的博弈更加凶险。融资余额冲到88.52亿元的历史峰值,意味着大量散户借钱押注。但机构投资者却在悄悄撤退。基金持股总量降到6709.63万股,创两年新低,比去年同期少了31%。二季度虽然有269家基金增持,但119家选择减持。专业玩家的离场与散户的狂热形成刺眼对比。⑦
投资者的狂热和寒武纪的清醒
据伯恩斯坦在2025年7月发布的《中国AI芯片供需状况》的研报,2024年寒武纪在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1%,位居第四,排在英伟达(66%)、华为昇腾( 23%)、AMD(5%)之后。
国际市场调研机构IDC公布的2024年中国市场AI芯片出货量显示,英伟达出货量超过190万片,占比70%;华为昇腾出货量超过60万枚,占比约23%;百度昆仑芯出货量为6.9万枚,寒武纪则只有2.6万枚。
1%的市场份额,仅为头部企业一个小小零头的出货量,这就是寒武纪在中国的实际处境。
芯片性能方面,据太平洋证券在今年4月份发布的研报,寒武纪的思元370芯片,在性能方面与同行对比并没有显著优势。并且,芯片的性能参数也不代表实际性能。国产芯片性能受限于软硬件协同,实际性能通常低于英伟达。
即使忽略英伟达和AMD,考虑AI芯片的国产化采买,其也要面对华为昇腾的强势竞争,华为昇腾目前在国内芯片市占率方面也是寒武纪的20倍之多。
并且,作为Fabless模式的芯片设计公司,寒武纪还时刻面临着美国加强半导体行业管控的供应链稳定性风险,在这方面,寒武纪的韧性也会比同为国产的华为更低。⑧
寒武纪和英伟达的对比,不仅是市值的差距,更关乎技术、生态和未来潜力。
可贵的是,在对寒武纪股价狂热的近乎失去理性的追捧中,寒武纪自己倒是保持了相当的清醒。
8月28日晚,寒武纪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公告称,公司当日股价涨幅超过大部分同行业公司股价涨幅且显著高于科创综指、科创50、上证综指等相关指数涨幅,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投资者参与交易可能面临较大风险。敬请广大投资者务必充分了解二级市场交易风险,切实提高风险意识,理性投资并注意投资风险。
公司声称未有新产品发布计划和强调供应链稳定,没有较大风险的同时,先是承认外部制裁对公司业绩带来的可能影响,因为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实体清单”,将对公司供应链的稳定造成一定风险,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同时指出公司市盈率、市净率显著高于行业水平需引起投资者注意。
过度追捧等于错位
截至2025年8月28日,寒武纪收盘价为1587.91元/股。根据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公司最新滚动市盈率为5117.75倍,市净率为113.98倍,公司所处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最新滚动市盈率为88.97倍,市净率为5.95倍,公司滚动市盈率、市净率显著高于行业水平。截至2025年8月,寒武纪动态市盈率达514倍,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当前市盈率(PE)已达惊人的-46倍,这意味着投资者完全在用未来的想象空间为现在买单。
另外指出公司存在高库存(存货金额超10亿元)、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占比超70%)、供应链依赖单一供应商等风险。这些因素可能放大市场波动对股价的影响。
最后经公司核实,未发现其他可能对股价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和敏感信息,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不存在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的公告还对投资者进行了风险提示:“公司郑重提醒广大投资者,关注本公告中的风险提示,公司有关信息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和公司指定信息披露媒体刊登的相关公告为准,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投资风险。”⑨
作为一家如此风头正盛的上市公司,寒武纪能如此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善意规劝狂热的股民,显示了中国上市公司面对如此上市狂热时少有的理性和担当。这是难能可贵的。
寒武纪走到今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寒武纪上市之时,A股市场缺乏纯正、高端、成规模的AI芯片公司。海思(华为旗下)未上市,其他公司要么业务不纯,要么规模较小。寒武纪填补了这一巨大空白,成为了资本市场上唯一可供交易的“AI芯片标的”。
同时寒武纪巧妙的抓住了“中国英伟达”的美妙叙事:在中美科技竞争,尤其是芯片战的大背景下,市场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对标英伟达、AMD的中国故事。寒武纪出身中科院,技术底蕴深厚,完美地承接了这一“民族希望”的叙事。这种叙事赋予了它远超一家普通创业公司的战略价值和想象空间。
必须承认,寒武纪股价的确存在泡沫,但就国内而言,其技术在同类中还是领先的。在中美芯片对战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这样的公司去挑战技术高峰。但作为投资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股票代码不等于国家命运。一家公司具有战略重要性,不代表它的股票就一定具备投资价值。股价最终会回归基本面,即持续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追捧寒武纪股票的行为,更多属于基于故事的“炒作”,而非基于价值的“投资”。参与其中的人,是在进行高风险博弈,而非资产配置。
寒武纪的经历,注定了它将成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一名有影响力的“先锋”,但资本市场将其捧为“国王”是一种非理性的错位。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其背后的叙事逻辑的同时,更要敬畏行业的客观规律和竞争的残酷性。
[引用]
①(“寒王”争议:寒武纪市值超6600亿,是价值重估还是泡沫?·2025年08月28日来自微信公众号“杨剑勇”作者:杨剑勇,36氪经授权发布)
②(A股市场诞生新第一高价股芯片股寒武纪收盘价超过贵州茅台逼近1600元大关2025-08-29来源:央广网记者焦浩)
③(寒武纪:市盈率超过4000倍,泡沫巨大?一直传奇的狐狸2025-08-23)
④(你的寒王,是中国英伟达,还是泡沫?新浪财经撰文:拾月2025-08-28(来源:知危))
⑤(寒武纪:市盈率超过4000倍,泡沫巨大?一直传奇的狐狸2025-08-23)
⑥(寒武纪最新公告,事关全年经营预测、新产品情况等鲁中晨报2025-08-28)
⑦(估值泡沫,膨胀到水平57倍以上,股民们一晚上都睡不着觉了认知陷阱2025-08-29)
⑧(你的寒王,是中国英伟达,还是泡沫?新浪财经2025-08-28(来源:知危)撰文:拾月)
⑨(股价超过茅台!寒武纪紧急公告: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南充政法2025-08-29来源:寒武纪、新京报)
来源:反做空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