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沿街乞讨的“小要饭花子”,到投身抗日洪流的革命战士,老兵陈茂芳的一生,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她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烽火硝烟中淬炼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我是共产党员,干啥都得带头。” 这句话,是她常挂在嘴边的
“我小时候,长得不起眼。”
“我去送过好几次信呢。”
“那时候不怕!”
……
从沿街乞讨的“小要饭花子”,到投身抗日洪流的革命战士,老兵陈茂芳的一生,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她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烽火硝烟中淬炼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我是共产党员,干啥都得带头。” 这句话,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她一生的行动准则。
简朴却一尘不染的房间里,98岁的陈茂芳老人满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岁月在她脸上刻下深深皱纹,可眼神里的坚毅,仍能让人窥见当年那飒爽的模样。
陈茂芳出生在山东临沂一个贫苦农家。迫于生计,儿时的她跟着父母给地主家做童工、拉磨,实在揭不开锅时,还得挎着篮子沿街乞讨。“是马元花大姐看我可怜,一直照顾我,她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提起故人,老人的语气格外温和。
她至今清晰记得第一次执行秘密送信任务的场景:马元花把密信仔细缝在她的领口内侧,反复叮嘱“藏好、别慌”。“那时候我年纪小,又瘦又不起眼,走到哪儿都不显眼。遇到日本人的卡哨就得赶紧躲,手一直摸着领口,生怕信被发现。”正是这副“小要饭花子”的模样,让她一次次躲过日军盘查,把重要军情安全送到目的地。
1945 年,16岁的陈茂芳正式加入山东沂水县十四区妇救会村民抗日自卫队,从此全身心投入抗日工作。“亲眼看见日军烧杀抢掠,心里全是恨!”说起当年的暴行,老人的声音微微发颤。
也是在这一年8月,陈茂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鲁中军区卫生部参加培训。此后,战场上少了一个穿梭于卡哨的“小信使”,多了一个背着急救包、抬着担架冲锋的年轻卫生员。枪林弹雨中,她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救死扶伤”的重任。
老人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书桌的相框里,大大小小的勋章被擦拭得锃亮,排列得整整齐齐。每当目光落在照片上的战友们身上,陈茂芳的眼角总会泛起泪花。她伸出布满老年斑和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当年用过的药箱,指尖摩挲着斑驳的木纹,仿佛又回到了那段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岁月。
当得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陈茂芳连连点头,语气格外恳切:“好啊,好啊!现在的日子来之不易,年轻人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干,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
记者手记:
午后的阳光穿过窗棂,在长春市朝阳区的一间老屋里洒下斑驳的光影。走进房间时,98岁的陈茂芳奶奶正坐在床头,翻看一本厚厚的书 —— 封皮已经磨得发白,内页里好几页都已从装订处脱落,那是一本记录着老兵事迹的合集。满是沧桑的手轻轻摩挲着书页上的人像,动作慢却格外轻柔,像是在触碰一段遥远却滚烫的岁月。
和陈奶奶交流需要凑得极近,再把声音放大些 —— 伤病和岁月带走了她清晰的听力,却没磨掉她说话时的利落劲儿。每当话题转向当年的战友,原本需要重复几遍才回应的她,都能精准地报出一个又一个名字:“马元花大姐是我的入党介绍人,第一次送信就是她教我的”……那些名字在她口中格外清晰,仿佛不是相隔八十余载的记忆,而是昨天才并肩说过话的伙伴。
聊到抗战胜利,过上了好日子,陈奶奶笑声虽不似年轻人的清脆,却格外爽朗,带着一种历经风霜后的澄澈,驱散了房间里因岁月沉淀的沉静。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那些刻在她记忆里的名字、那些烽火中淬炼的情谊,早已成了她生命里最鲜活的底色,让这九十余载的光阴,始终有着滚烫的温度。
采访结束要离开时,陈奶奶执意要送。她从家人左右的搀扶中轻轻抽出一只手朝我们挥着,脸上挂着的笑容那么真诚,那道瘦小却坚定的身影,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坚定。站在楼梯口回头望向老人时,她还在那挥着手,不肯进屋 ,鼻子猛然一酸,眼泪没忍住—— 这份感动不仅仅是“老兵”这个沉甸甸的身份,还有那历经沧桑却依旧纯粹、真诚的待人心意,比话语更戳人心窝……
吉刻新闻记者 彭绅 姚婉如
摄制 姜博文
设计 宁静
初审: 梁欢欢 复审: 朱宝明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中国吉林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