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雷军显得信心十足,此前三年,小米靠着“极致的性价比”横扫手机市场,不管是小米第一、第二代手机,还是后来的红米、红米Note,都获得了现象级的成功。
导语:小米如何撕掉标签,争夺用户心智?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2013年,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礼上,雷军和董明珠打了个赌:5年内,小米营收超格力,赌注1块钱。
董明珠当场加码:“要赌就赌10亿!”赌局升级。
这场“新兴互联网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碰撞的赌局,瞬间点燃全网围观者的荷尔蒙。
彼时小米年营收不过300亿,而格力是小米的4倍,年营收在1200亿。
但雷军显得信心十足,此前三年,小米靠着“极致的性价比”横扫手机市场,不管是小米第一、第二代手机,还是后来的红米、红米Note,都获得了现象级的成功。
2018年,结果揭晓,小米的成绩是1749亿,但格力是1981亿。
毫无疑问,雷军输了这场赌局。但仅仅一年后,小米营收反超格力,2019年小米的营收为2060亿元,而格力为1982亿元。
也正是从2019年起,小米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小米的业务范围从手机扩展至互联网、AIoT、大家电乃至汽车领域,实现了全面的开花结果,公司营收、市值一路攀升。
2025年3月18日,小米集团公布了 2024 年财报。2024 年,小米集团实现营收3659.06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为272亿元,同比增长41.3%,这两个维度的业绩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喜人的财报,也拉动了小米的股价,小米总市值达到1.4万亿港元,这个数字几乎是同期格力总市值的6倍。
尽管,对于对于雷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做一些伟大的事情”的愿景而言,市值未必是唯一的考量,但对于估值已经三起三落的小米来讲,成功跻身为“万亿市值”俱乐部,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三起三落的估值
如果要划分小米的发展阶段,那么毫无疑问,创业的前五年是小米高歌猛进的五年。
2010年的中关村,雷军和几位合伙人一人一碗小米粥,宣布了公司成立。
此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但国货的品质还不够好,以智能手机为例,要么是粗制滥造,价格几百元的“山寨手机”大行其道,要么是做得好的手机,价格却贵的离谱。
雷军认为智能手机是一个风口,并且找到了自己差异化优势:其他手机公司都是硬件公司,而小米要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手机,把软件、硬件、互联网融为一体。
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果然,凭借着高性价比的产品和互联网营销模式,小米在国内智能机市场攻城略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2011年8月16日,小米第一代手机发布,定价1999元,22小时内,30万台手机就被全部订完了,后来更是总计销售790多万台。对一家此前毫无硬件行业经验的小创业公司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2013年7月,第一代红米手机发布,这款启用国产供应链的手机定价799元,同样获得了现象级的成功,把山寨手机扫出了市场。
在小米开展手机业务的前几年,每一个产品都是爆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米第二代售出1752万台,第三代售出1441万台;红米手机第一代售出4460万台,红米Note售出2743万台。
正是这些爆款产品,支撑了小米的营收曲线像火箭一样蹿升。2014年第三季度,小米迎来了高光时刻,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估值46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
图片来自于书籍《小米创业思考》
但是,极盛之下,却也蕴藏着危机。2015年,小米手机未能完成当年8000万台的销售目标,由此进入了两年的低谷期。
市场是残酷的,当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被研究透,留给它的市场空间就会被进一步压缩。此前小米快速发展的优势开始逐渐成为短板:
从内部来看,低价策略的确为小米赢得了初期市场,但微薄的利润使小米现金流并不充裕,同时库存承受能力较弱,而且小米品牌认知开始逐渐与低价划等号;
其次,主攻线上的策略随着“友商”模仿和互联网的普及,开始逐渐失去优势。
从外部来看,市场变得更细分,加上很多手机新势力的加入,小米的生态位优势受到严重挑战。
2016年5月,雷军不得已亲自接管了手机部,并且明确了要以“交付、创新、质量”为抓手,全面补课。
在雷军看来,小米的危机固然有外部因素,但最关键的“是我们自身的能力不够,只是过去很多问题都被高速增长掩盖了,而一旦失速,这些问题就立即暴露出来。”
这次危机,让雷军在审视小米发展不足的同时,也打破了之前立下的“五年不上市”的flag,开始寻求登陆资本市场的路径。
当时的CFO周受资,受命全权推动小米的上市。前期市场对小米的估值预期非常高,普遍认为将达到1000亿美元,甚至有券商给出了2000亿美元的天价估值。
有媒体认为,小米将继百度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创下涨幅记录和阿里巴巴2014年在纽交所上市创下融资规模记录后,在港交所将创下当年全球最大规模IPO等耀眼记录。
2018年6月,小米正式启动了上市计划,不仅赴港股上市,还在A股向证监会提交了CDR招股书,打算同时两地上市,计划募资300亿。
但没多久,证监会就作出了回应,发布了《小米集团共发行存托凭证申请文件反馈意见》,在文件里足足提了84条疑问,并要求小米在30日之内正式回复。
这84条疑问极其犀利,可谓刀刀见血,几乎每一问都正中小米命门。
比如,其中一条是这么问的:“公司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报告期内,互联网服务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9.6%和8.6%,主要来自于广告推广和移动游戏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来自智能手机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37.15亿元、487.64亿元和805.6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40%、71.26%和70.28%。请发行人结合公司主要产品、业务实质、收入占比、利润来源等,说明公司现阶段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
一直以来,小米都自称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但证监会通过营收的比例,用事实直接叩问:“小米究竟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一家硬件公司?”
这些问题,当时的雷军回答不出来。5天后,小米宣布推迟CDR上市决定,转而先在港股上市。
事实上,小米的港股IPO估值也的确经历了一降再降,从最开始1000亿美元估值,到700~850亿美元的估值,再到550~700亿美元的估值,一度引得雷军感叹,“总不至于连550亿美元都不值吧”。
令雷军没有想到的是,市场给出的答案是真的是不值这个价。
2018年7月9日,小米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成为首家“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首日,开盘价16.6港元,较发行价17港元下跌2.35%,惨遭破发。按开盘价计算,小米市值为473.26美元。
上市首日的破发,让雷军尴尬无比,小米几个管理层甚至因为羞于见到媒体,躲进了港交所的一个杂物间。
为了牢记“破发”这一耻辱,第二天雷军特意穿了件破洞裤,还专门发了一条微博:“今天特意穿了件破洞裤,纪念一下昨天IPO首日表现,时刻提醒自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小米加油!”。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也正是从这一刻起,雷军知道,证监会的那个关于“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的疑问,他必须给出答案,而且必须是大众认可,无可争议的答案。
小米的心智战争
董明珠怼小米时,最喜欢说的,就是小米没有“核心科技”。或许雷军可以无视这样的冷嘲热讽,但他无法无视因为外界刻板印象,导致小米的价值被低估。
性价比,曾经是小米最有力的武器,也逐渐成为了其最软弱的软肋。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大众的心智中,便宜无好货,小米产品都是中低端产品,卖的便宜,那么产品的品质就好不到哪里去,而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小米“组装厂”的印象。
为了撕下这些标签,争夺用户的心智,雷军带领小米开启全面转型的征程。
首先,就是让红米独立,实行双品牌战略。用雷军的话说,红米专注极致性价比,主攻电商,而小米则专注中高端和线下的新零售。这样既把产品和用户清晰分层,冲刺高端机也为线下留有更大利润空间,解脱性价比束缚。
小米中低端的大旗此时也交接给了卢伟冰,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卢伟冰非常表现活跃,只为红米能在中低端市场坐实。
而雷军则开始腾出精力推进小米的高端化。小米10则承担起小米手机冲击高端市场的第一枪,这也被外界认为是小米进军高端战略的起点标志。
2020年2月,小米推出小米10,售价3999元,而下半年推出的小米10 Ultra起售价进一步推高至5299元。这两款产品都取得相当亮眼的成绩,让小米在高端市场打开局面、初步站稳脚跟。
但接下来,小米的高端化探索之路并不顺畅,彼时的市场反应并不十分理想,2021年推出的小米11 Ultra也一度出现“翻车”。直到2022年,被小米寄予厚望的小米12系列,销量表现仍然不达预期。
手机行业的竞争早已到了刀刀见血的程度,品牌形象的固化让小米向高端化突破的路径十分艰难,雷军甚至直言当时的自己“焦虑得连年都没过好”。
而在自主研发上,小米不断加大投入。2017年小米的研发投入为32亿元,仅占总收入的2.79%。同在手机行业,华为2017年全年研发费用支出为896.9亿元,占全年收入的14.9%,跟竞争对手华为相比,小米的研发投入只占到华为的3.57%。
但从2018年开始,小米的研发投入不断攀升。2018年小米集团全年研发投入58亿,2019年研发投入75亿左右,2020年研发投入93亿,2021年研发投入132亿,2022年研发投入160亿,2023年研发投入191亿,2024年研发投入241亿。
研发投入的加大,也让小米在芯片、拍照、充电等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逐步建立起坚不可摧的技术壁垒。在2024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有效全球专利族企业排名》中,小米专利占比4.62%,在国内排行榜上稳居前三,在全球榜单中跻身前十。
这样的改变,还体现在小米品牌的全方位升级上。2021年3月30日,小米公司宣布启用新Logo。新品牌logo由日本设计中心(NDC)董事长原研哉操刀设计,筹划达3年之久。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尽管看起来新logo知识把原来的方形图案,变成了圆形图案。但雷军认为,这代表着小米精神的升华,“科技是服务于人的,人是活的,科技也应该是活的”。
而在2021年7月底,小米官网的公司简介,从“互联网公司”改成了“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公司”。
此前10年,小米的定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呈现它的是“专注、极致、口碑、快”;而新的10年里,小米的定位变成“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公司”。
雷军显然不满足于摘掉硬件公司的标签,只做一家互联网公司,他的目标是让小米成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领者,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变成硬核科技的创新。
进军汽车行业,则是小米发力硬核科技的具体呈现,也是小米高端化路径的一块重要拼图。
2024年4月,小米SU7汽车正式发布上市。21.59万元的价格一经发布,便又迅速引爆网络,24小时内便大定22298台。
借助小米SU7汽车的热销,小米成功摆脱了过往的低端形象。而随着小米SU7 Ultra的上市,小米品牌的价值进一步得到了显著提升。它不再仅仅是性价比的代名词,而是逐渐转型升级为消费者心目中的高端品牌。
图片来源于雷军微博
时间拨回到2015年,当时雷军接受采访时表示,小米5年内不上市,专注自己的主业:手机、电视、智能家居,未来一定不做房地产、不做汽车。
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小米上了市,也做了汽车。或许,这也是雷军另一种意义上的“顺势而为”。
尾声
当然,小米的“高端化之路”,现在远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尽管小米汽车的销量可喜,但要真正站稳高端市场,小米还需要继续提升品牌溢价和用户认同感。
毕竟,愿意为高端车型支付50万元的消费者,与购买5000元手机的消费者,决策方式截然不同。
在海外市场,小米也将直面苹果、三星等对手的挑战,而地缘政治风险与文化差异正在成为小米出海的隐形障碍。
所以,当小米站在万亿市值的新高点时,必须要考虑这样几个核心课题:如何在维持增长速度的同时,保证增长质量?如何在全球化野心与本土化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做到以“以人为本”为中心,平衡规模增长、运营效率和客户价值?
毕竟,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某个产品或某项技术,而是持续创造用户价值的能力。
最后,祝贺小米,祝福雷军。站在万亿市值的新起点,时刻与时代同频的小米值得更多的期待。
雷军曾说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那么,如何制定一个好的战略?
怎么把战略方向落地成行动计划?
如何做好经营?什么影响了业绩的完成?
如何更好地制定企业经营的三类目标?
如何搭班子,做好选人用人?
如何做好业务流程管理?
目标落地的九大策略是什么……
以上问题,你都可以在《中小企业赢取江山的秘诀》中找到答案。今天购买,还送你工具包和思维导图。
来源:张丽俊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