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载深耕!她是“李老师”“李教官”“李妈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21:33 1

摘要:从城镇校园的智慧课堂到边境牧区的马背教室,从立德树人的初心坚守到教育创新的勇毅探索,教育工作者以粉笔为犁,在知识的田野上播撒希望;以师爱为炬,在成长的征途上照亮前路;汇聚团队合力,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携手前行。他们的身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生动

金秋时节,呼伦贝尔大草原铺展鎏金画卷,大兴安岭林海浸染斑斓色彩,在这满载收获与敬意的日子里,我们即将迎来第41个教师节。

从城镇校园的智慧课堂到边境牧区的马背教室,从立德树人的初心坚守到教育创新的勇毅探索,教育工作者以粉笔为犁,在知识的田野上播撒希望;以师爱为炬,在成长的征途上照亮前路;汇聚团队合力,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携手前行。他们的身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生动践行,是呼伦贝尔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坚实脊梁。

即日起,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特别报道,向躬耕于北疆沃土的教育工作者们致以最诚挚的礼赞。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动人故事,感受新时代师者的担当与情怀,在字里行间读懂教育的温度,让尊师重教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扎根生长。

在扎兰屯市蘑菇气镇中心校的校园里,提及李鸿飞老师,师生们总会想起她伏案备课的身影,课后辅导的耐心,以及教案扉页那句醒目的“愿以熹微光亮,点燃滚烫星河”。这句话,不仅是她的教育信念,更镌刻着她扎根北疆乡村教育二十九载的坚守与热爱。

从教二十九载初心不改,带班二十九春信念长青。李鸿飞自执教以来扎根基层一线,潜心教育事业,用心用情对待每一位学生,先后获得自治区级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以及呼伦贝尔市级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市(县)级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指导教师、语文学科教学能手等荣誉。这些荣誉伴随她在教书育人的漫漫征途中,一路播种不停,脚下步履生花,汇聚星光力量。

二十九年来,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李鸿飞以粉笔为舟,载着乡村孩子驶向知识的海洋;以爱心为帆,护航每一颗童心向阳生长;以奉献为舵,在教育征途上坚定前行。如今,青丝已染霜华,但她依旧站在三尺讲台,把平凡的教学日常,谱写成助力乡村少年逐梦成长的动人篇章。

以国防教育为笔

绘就少年爱国底色

“教官,这个动作我总练不标准!”课间操的操场上,孩子们围在李鸿飞身边,举着拳头请教军体拳招式。自学校红领巾少年军校成立起,她便多了这重“教官”身份,也把国防教育的种子悄悄播撒在孩子们的心里。李鸿飞深知,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是塑造少年品格的关键一课,她始终以实践为依托,引领学生不断锤炼意志、厚植家国情怀。

户外拉练途中,李鸿飞始终走在队伍最前列。崎岖山路上,她边走边讲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铿锵字句,伴着山间清风飘进每个孩子耳中;遇有学生体力不支,她立刻接过背包,牵起孩子的手稳步向前;有学生面露难色想放弃,她便俯下身轻声鼓劲:“拉练练的是骨气,咱们要做不服输的小战士!”

最庄重的时刻,是军校授衔仪式。李鸿飞亲手为每个孩子佩戴肩章,眼神里满是期许:“这枚肩章装着责任,不管将来走多远,都要志存高远、勇挑重担、忠于祖国。”在她的引领下,孩子们不仅练出了坚韧品格,更在大合唱、室内课间操、体育大联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爱国的底色,就在这一次次实践、一声声叮嘱、一场场历练里,深深烙进了少年的骨子里。

以师者仁爱为盾

守护特殊童年暖阳

在“李教官”的刚毅之外,李鸿飞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学生的柔软。一名学生成长于特殊困境,父亲入狱,母亲远走重组家庭,年幼的她只能与年迈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漏风的土房、桌上的咸菜,是她童年里常见的景象。第一次家访时,李鸿飞攥住孩子冻得通红的手,心中满是酸涩,郑重许下承诺:“以后我就是你的‘李妈妈’。”

这声“妈妈”,她坚守了整整十年。她为孩子奔走申请助学基金,自掏腰包购置学习用品,还将自家女儿的衣物送给孩子穿。她牵头组织同学为孩子庆生,用细致的关怀填补孩子家庭温暖的空缺。孩子的奶奶每每提及这些,总是感动不已:“有像妈妈一样的老师,真好!”

在她的班级里,每个孩子都是她的心头至宝。一名住宿生夜间突发抽搐,她放下碗筷直奔医院,彻夜守在病床边,直到孩子体温平稳才安心;某位学生因身体原因,上课时常尿裤子,她便悄悄抱来干净衣服,轻声安慰“没关系”,默默守护孩子的自尊;考虑到乡村学生课外读物匮乏,她又自费建起“图书角”,陪着孩子们一页页品读,让书香慢慢浸润乡村校园。

“有李老师在,娃们就有依靠。”家长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李鸿飞的深深信赖,也是对这份师者仁心最真挚的褒奖。

以无私奉献为炬

照亮学生逐梦征途

每年毕业季,李鸿飞的身影总在校园里留到最晚。她主动扛起课后服务的责任,捧着学生作业逐本细查。共性知识漏洞,就集中讲解,帮大家夯实基础;个别薄弱环节,便单独辅导,为学生答疑解惑。等送完最后一名学生离校,她又折回教室,帮值日生擦净黑板、摆齐桌椅,往往要等到暮色漫过窗棂、染透教室,才伴着渐暗的天色踏上归途。

有人不解地问她:“天天这样连轴忙,累得歇不下,值得吗?”李鸿飞总是笑着摇头作答:“只要看着孩子们把知识学扎实、把责任记心里,我这心里就格外踏实。”这份“踏实”,是她二十九载扎根乡村教育的初心坚守,是不贪慕鲜花掌声,只盼着每个乡村少年,都能带着她的嘱托与期许,走出大山、奔向广阔天地,去往更远的星河。

从传道授业的“李老师”,到铸魂育人的“李教官”,再到护佑成长的“李妈妈”,李鸿飞把自己的光与热,全部融进了北疆乡村的教育里。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二十九载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让“一束微光”有了千钧力量。这微光,照亮了乡村教育的漫漫长路,点燃了无数少年的逐梦心火,更让教育的希望,在北疆沃土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来源:呼伦贝尔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