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武汉男子肺癌术后放疗顺利,2年后骨转移,3个原因易引发复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21:32 1

摘要:2019年,41岁的王建军是武汉一建材市场的小商贩,主要靠进货、搬运和吆喝维持生计。每天早晨六点就得赶去市场接货,灰尘和噪音充斥着环境,他常常一吆喝就是好几个小时,嗓子常年沙哑。为了省事,王建军的早、午饭几乎都在市场附近的小摊匆匆解决,晚上收工后则习惯和同行去

2019年,41岁的王建军是武汉一建材市场的小商贩,主要靠进货、搬运和吆喝维持生计。每天早晨六点就得赶去市场接货,灰尘和噪音充斥着环境,他常常一吆喝就是好几个小时,嗓子常年沙哑。为了省事,王建军的早、午饭几乎都在市场附近的小摊匆匆解决,晚上收工后则习惯和同行去烧烤摊撸串、喝啤酒放松心情,常常要喝到后半夜才会回家休息,睡个五六个小时便再度起床忙碌。长期睡眠不足让他习惯在白天使用香烟提神,一天至少一包。休息日,他很少运动,大多数时候窝在家里刷手机或者打牌。妻子多次劝他少抽烟少喝酒,他却总说自己身体一直硬朗,从未放在心上……

6月19日上午,王建军在市场里弯腰搬起一袋沉重的瓷砖,刚把袋子往肩上一抬,胸口忽然涌上一股轻微的压迫感,那种感觉并不像针刺般的锐痛,而更像一只沉重的手掌从内部缓缓按下去,把心口牢牢扣住。他停下动作,把瓷砖放在摊位边,手撑在膝盖上缓了几口气,胸口的发闷感仍然没完全散去,好像胸腔里被塞进一块湿漉漉的棉布,拖着沉闷的阻力。他抬手拍了拍胸口,想让这种闷感散开,可胸口的压迫依旧存在,像有块石头嵌进骨头与肌肉之间,随着呼吸轻轻摩擦,让他咳出几声干涩的低咳,喉咙里泛起火辣的痒意。他咬了咬牙,以为是灰尘呛到,便直起身子继续搬运,呼吸间却带着一丝短促,并未在意。

没多久,他再次弯腰去搬运另一袋瓷砖时,刚扛上肩膀,胸口的压迫感猛然加重,闷得像被一块钝重的石头死死顶在心口上,不管怎么呼吸都透不进气来。他试着深吸一口气,却像空气被卡在喉咙口,只能断断续续地涌进来,让胸腔里发出沉闷的回响。他本能地用手轻拍了两下胸口,连着咳嗽了几声,呼吸急促得胸膛起伏,额头很快渗出细汗。他想弯腰把袋子放下,却在动作间胸腔一阵钝痛,咳嗽越发剧烈,喉咙带着火辣般的刺感。他扶着摊位站直,嘴里喘着粗气,眼前有些发黑,腿脚一阵发软,靠在货架边才没跌倒。

他靠着货架轻轻吸气想缓缓,胸口却骤然传来撕裂般的痛感,那种感觉就像胸腔里被生生划开一道口子,锋利而残忍,瞬间让他整个人僵住。疼痛迅速蔓延开去,好像从心口裂出一道缝隙,灼热的火焰顺着血管一路向外扩散,让他呼吸变得断断续续,像被粗麻绳勒住脖子般艰难。他下意识咳嗽,却像是无意之间点燃了一串炮仗,猛烈到连呼吸都跟不上。他双手紧紧捂住胸口,身体猛地前倾,喉咙里夹杂着低沉的哽声,双腿忽然一阵无力,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全部的力气,眼前却是逐渐模糊,开始出现大片的黑影,耳边的声音也变得越来越遥远,紧接着,他整个人僵直着向前倒下,重重摔在地上。

这巨大的动静很快吸引了周围的人,他们接二连三的赶上来查看情况,发现发现王建军整个人蜷缩在地上,双手死死捂着胸口,脸色苍白得毫无血色,额头和鬓角的汗水成片滑落,现场顿时乱成一团,有人慌忙去拨打急救电话,将王建军送往医院。

王建军被送到医院后,急诊科医生立即为他做了常规检查。首先是生命体征监测:血压 150/95 mmHg,心率 102 次/分,呼吸频率 24 次/分,血氧饱和度仅有 89%。抽血结果很快出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轻度升高至 11.2×10⁹/L,血红蛋白 118 g/L,提示轻度贫血。胸片检查让医生皱起了眉头,影像上右肺上叶靠近肺门的位置出现一块约 2.5 cm × 2.8 cm 的高密度阴影,边缘并不光滑,周围伴有轻度胸膜牵拉迹象,与普通炎症影不太一致。医生又回看了病人的病史,得知他长期吸烟、嗓音嘶哑,结合影像特点,怀疑并非单纯的急性呼吸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性质,当班医生当即决定为王建军安排胸部增强 CT 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

第二天的胸部增强 CT 结果更加清晰:右肺上叶后段可见一类圆形结节样病灶,大小约 2.7 cm × 3.0 cm,边界欠清,部分区域可见毛刺征,病灶内部增强不均匀。纵隔窗下显示,右侧肺门及纵隔区域有多枚淋巴结影,部分短径超过 1.0 cm。与此同时,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提示 CEA 升高至 8.6 ng/mL(正常参考值<5.0 ng/mL),CYFRA21-1 升高至 5.2 ng/mL(正常参考值<3.3 ng/mL)。这些异常进一步提高了医生对肺癌的怀疑。为了获得最终确诊,呼吸内科团队为王建军安排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行病灶活检。镜下可见右上叶支气管开口部分狭窄,壁面粗糙,取材送病理。三天后,病理报告明确提示:肺腺癌中分化,结合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分期为中期,建议尽快进行系统性化疗和进一步治疗。

当听到“肺腺癌中期”这几个字从医生口中说出时,王建军整个人怔住,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原本靠在椅背上的身子猛地前倾,双手下意识抓住裤腿,指节绷得发白。他眼神闪烁,呼吸急促起来,喉咙里像堵住了什么话,半晌才挤出一句:“真的是……癌吗?”语气里带着明显的颤抖。他的妻子在一旁也忍不住捂住嘴,眼眶瞬间泛红。

医生见状,放缓了语速,先递上一杯水让王建军稳住情绪,耐心解释道:“目前病情确实已经明确,但并不需要过于紧张。中期发现还是有机会的,我们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制定手术和后续治疗方案。只要配合治疗,完全有机会控制病情,延长寿命,甚至长期生存。”医生一边说,一边把 CT 片和病理结果摊在桌面上,逐项讲解影像上的位置、大小和受累范围,努力让病人和家属理解病情的可控性。

在充分沟通后,医生建议首先进行右肺上叶切除手术,并同步做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以尽量切除所有可见病灶。术后还需要结合病理分期结果,配合化疗及定期复查。王建军沉默良久,呼吸渐渐平稳下来,抬眼看向妻子,眼神中仍有恐惧,却也透出一丝决心。妻子轻轻点了点头,握住了他的手。最终,在医生的再次确认下,王建军和家属共同签署了手术同意书,确定了近期住院接受手术的方案,并将手术方案定在下周。

办理入院手续之后,王建军在医生的帮助下完成了各项手术准备,将身体调养至最佳状态。手术当天清晨,王建军被推进手术室。全麻诱导顺利完成后,麻醉科确认气管插管固定,呼吸循环平稳。胸外科团队在右侧胸部切开约 15 cm 的切口,分离胸壁肌肉后进入胸腔。术中显露右肺上叶,可见肿瘤位于上叶后段,大小约 3 cm,表面质硬,与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主刀医生小心分离肺门结构,依次结扎并切断右上肺静脉、动脉和支气管,随后完整切除右肺上叶。接着按照计划,对右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进行了系统性清扫,共取出 12 枚淋巴结,术中出血量控制在 250 ml 左右,未见明显大血管损伤。胸腔冲洗干净后,安放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整个手术过程持续近 4 小时,手术台上病人的生命体征始终保持平稳。

当王建军被推回麻醉恢复室时,呼吸机参数逐渐下调,意识缓慢恢复,医护人员确认各项指标稳定后,转入胸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术后第一天复查胸片显示右胸引流通畅,残余肺膨胀良好。医生向家属说明手术顺利完成,肿瘤病灶已被切除,但仍需等待病理进一步确认淋巴结转移情况。考虑到病灶已属中期,术后即使切除干净,仍有潜在微小病灶残留的风险,因此建议在恢复期满后,接受 4-6 个周期的以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并配合定期随访 CT 及肿瘤标志物监测,以降低复发几率。

入院前还对他的肝肾功能进行了评估,血肌酐 82 μmol/L,肝功能正常,能够耐受含铂方案。化疗安排在手术后第 3 周开始,在整个化疗过程中,王建军的妻子几乎寸步不离地陪在床边,帮他准备易消化的饮食,鼓励他坚持下去。虽然第一次化疗让他明显感到身体虚弱,但在医护团队和妻子的全力支持下,他逐渐适应。

随着 4 个周期的完成,复查胸部 CT 显示右侧残余肺未见新发病灶,纵隔及肺门区淋巴结较术前明显缩小,CEA 指标下降至 3.2 ng/mL,已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肿瘤科医生在病历上写下“病情控制良好”,并建议后续进入维持治疗阶段,结合定期随访,每 3 个月一次 CT 和肿瘤标志物监测。王建军听到结果时,紧绷了许久的神情终于松了下来,长长吐出一口气。妻子在旁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两人对视一眼,眼神里都带着些许释然。

出院前,主管医生特意为王建军和家属做了详细的健康教育,叮嘱他今后必须彻底戒烟戒酒,避免辛辣、烧烤和油炸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高蛋白饮食如鱼、瘦肉、豆制品,以帮助身体恢复;同时要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七小时以上睡眠,避免熬夜和重体力劳动;在运动方面,建议每天进行适度活动,比如步行、呼吸训练和轻度伸展,循序渐进增强体能;虽然化疗已结束,但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辅助药物来维持身体稳定,不能自行停用或加量;此外还要注意心理调适,保持心情平稳,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最后明确了随访计划,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胸部CT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并监测肝肾功能,以便尽早发现复发或转移的迹象。

王建军点头,将医生的嘱托都放在了心上。回到家后,王建军开始认真遵循医生的叮嘱做出改变,他把烟盒和酒瓶全部收拾掉,妻子每天为他准备清淡可口的饭菜,餐桌上多了鱼、豆腐和新鲜蔬菜,他也慢慢习惯了不再大鱼大肉的饮食;过去熬夜打牌的习惯被早睡取代,他晚上十点左右便关灯休息,早晨起来跟着妻子在小区里散步半小时,还会在阳台上做几组深呼吸训练,让肺功能逐渐恢复;虽然一开始他对清淡的饮食和规律的作息还有些不习惯,但想到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坚持每天散步和做简单的呼吸训练,生活节奏逐渐稳定下来。

三个月后,王建军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医院按时复查。胸部 CT 显示右肺术后残余肺扩张良好,切除部位恢复顺利,未见新发结节或异常阴影,纵隔及肺门区域的淋巴结大小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整体影像提示病情稳定。同期进行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 CEA 为 3.1 ng/mL(正常参考值<5.0 ng/mL),CYFRA21-1 为 2.6 ng/mL(正常参考值<3.3 ng/mL),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出现新的升高趋势。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 5.6×10⁹/L,血红蛋白 125 g/L,血小板 210×10⁹/L,各项指标均基本正常;肝肾功能方面,血肌酐 85 μmol/L,谷丙转氨酶 28 U/L,提示身体可以继续维持正常代谢状态。

医生在病历中记录“病情控制稳定”,同时叮嘱他不要放松,坚持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保持适度运动,并继续按照计划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复查。王建军点了点头,长时间压在心里的那块大石头稍微轻松了些,心中更加坚定了健康生活的想法。

时间很快过去了2年,王建军在此期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健康生活习惯,然而就在他以为自己的生活已经回归了平静的时候,命运的转折却来得猝不及防——2021年8月14日下午,王建军在摊位后的小凳子上坐了一会儿,眼看着有顾客登门,连忙起身去前台接待顾客。刚一撑腿站起来,腰部深处忽然传来一阵隐隐的钝痛,像有什么坚硬的东西紧紧卡在骨缝里,随着他轻微的动作一下一下顶着。他皱了皱眉,伸手按住后腰,试着迈开几步走动。疼痛不尖锐,却沉重得让人心里发慌,像一股钝重的力量压在骨头里,把整条脊柱都勒住,即便是已经走到货架前时,那股钝痛依然没有消退,反而顺着脊柱向下蔓延到臀部,牵得那一整块肌肉都在隐隐作痛。

他停下脚步,轻轻倚在货架边,手掌在后腰来回按揉,以为只是久坐后腰肌劳损,看着眼前的客人刚要开口说话,腰背的疼痛突然加剧,像一根粗钉从骨头里直直顶出来,撕裂般地压迫神经。他猛地僵住,双手赶紧撑在膝盖上,整个人弯下去大口喘息,伴随着呼吸的起伏,他感觉仿佛有人在脊柱深处硬生生拧入一把铁钉,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那根钉子在骨缝里来回摩擦,疼痛一波接一波袭来,他的脸色很快变得苍白无血色,额头的冷汗顺着下巴滴落,他想要直起身,却感觉像有一只沉重的铁钩挂在脊梁上,把整个背脊死死钩住,稍微动一下,痛感便顺着神经像电流一样炸开,从腰部蔓延到四肢,带来灼热而尖锐的刺痛。双腿发软,身体完全不听使唤,喉咙里发出断续的低声呻吟,他试图抬手去抓旁边的桌角,却在动作间眼前一阵漆黑,整个人失去平衡,重重倒地昏迷。

刚走进门的顾客顿时吓了一跳,连忙上前查看倒地的王建军的情况,却发现他呼吸急促而紊乱,胸膛起伏得极不均匀,喉咙里不断溢出低沉的呻吟,眼神已经开始涣散,顿时吓了一跳,立刻掏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并呼吁周围人的帮助。

救护车很快将王建军送到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为他进行初步抢救。入院时生命体征显示:血压 80/50 mmHg,心率 128 次/分,呼吸 30 次/分,血氧饱和度仅 82%。急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 92 g/L,白细胞 12.1×10⁹/L,提示存在贫血及炎症反应。血生化结果显示血钙 3.05 mmol/L(正常参考值 2.1-2.6 mmol/L),提示高钙血症,结合病史高度怀疑骨转移。医生立即安排急诊胸腰椎 CT 及全身骨扫描,影像结果显示腰椎 L3、L4 及髂骨处可见多发溶骨性病灶,边缘破坏不规则,最大病灶直径约 3.5 cm,周围骨质硬化不明显,呈典型骨转移表现。胸部 CT 同时显示右侧残余肺内见 1.5 cm 新发结节,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为复发。肿瘤标志物进一步检测结果:CEA 12.4 ng/mL,CYFRA21-1 8.7 ng/mL,均明显升高。

在抢救室内,医生为他予以吸氧、静脉补液、降钙治疗,同时加用镇痛药和维持循环药物。然而王建军的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出现血压进一步下降至 65/40 mmHg,呼吸浅快,意识逐渐消失。尽管医护团队立即实施气管插管、胸外按压以及肾上腺素静脉推注等一系列心肺复苏措施,但在持续 40 分钟后,仍未能恢复自主心跳。最终在 2021 年 8 月 14 日傍晚,王建军被宣布临床死亡。主治医生在病历中写下诊断:“肺腺癌术后复发并多发骨转移,伴高钙血症,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匆忙赶到医院的王建军的妻子听见这个消息,却是不可置信,如遭雷劈,整个人僵在原地,眼神空洞,喉咙像被堵住般发不出声。片刻后,泪水成片涌出,顺着脸颊不断滑落,她的身体止不住地发抖,双腿发软,几乎站立不稳,被身旁的护士连忙搀扶住。她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只发出压抑的呜咽声,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力气,只能木然地看着前方,泪水模糊了视线。

王建军的妻子哭到声音嘶哑,情绪终于崩溃,抬起泪眼直直盯着医生,声音颤抖却带着压抑不住的愤怒:“为什么会这样?他明明已经彻底戒了烟酒,每天都听你们的安排,按时吃饭,早睡早起,连走路和呼吸训练都坚持,从生活上做得面面俱到,可为什么还是会出事?而且来的这么突然!”她的手狠狠抓住衣角,泪水一颗接一颗落下,情绪几乎失控,“之前的复查结果不是还好好的吗?你们不是说病情稳定吗?那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医生原本以为王建军的骤然恶化,也许是生活中又出现了不良习惯导致的,可听到妻子带着泪水的质问,他沉默下来,心里明白眼前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于是,他没有立刻回答,重新坐到办公桌前,把王建军自手术以来的所有病历资料一份份翻开,从入院记录到每一次复查的 CT 影像、肿瘤标志物数据、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逐项对照,甚至连护理记录和出院小结都逐条核实。数据看上去没有明显异常,影像学也未曾提示可疑病灶。他又叫来妻子,反复询问王建军在家中的饮食、作息和日常习惯,妻子一一详细回答,几乎挑不出任何问题。医生眉头越皱越紧,心中反复揣摩,却依旧找不到确切的漏洞,所有线索都指向一个困境:明明生活规律、复查稳定,为什么依旧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严重的转折?

妻子眼看着医生迟迟无法给出明确的解释,情绪更加激动,声音也越来越高,哭喊里带着愤怒和绝望,周围的病人和家属都被吸引过来,不少人停下脚步侧目张望,场面一时间显得格外混乱。医生试图安抚,却越发显得无力。就在此时,科室主任被走廊里的动静吸引过来,快步上前询问情况。主管医生立刻将王建军的情况一一说明,从术后复查的稳定结果,到突如其来的骨转移和抢救无效的经过,再到家属的质疑,都详细汇报,并把病例资料递给主任查阅。主任翻看了影像和检测数据,眉头微蹙,神情凝重。随后,他示意护士先安抚在场其他病人,把围观人群劝散,又轻声请王建军的妻子跟自己到办公室,表示一定会给她一个交代,现在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妻子哭着跟在主任身后,双手紧紧攥着丈夫的病历袋,脚步有些踉跄,却还是跟了进去。

在办公室内,科室主任先让妻子坐下,递上一杯水,等她的情绪稍稍平复后,开始详细过问王建军的日常情况。他耐心地询问:“平时是不是规律吃饭?有没有再偷偷抽烟或者喝酒?晚上一般几点休息?每天活动量大不大?”妻子一一回答,但无一例外都否认了可能存在的风险。科室主任听完又继续追问了几个日常生活细节方面的问题,但这一次,王建军的妻子却看起来有些犹豫,等她支支吾吾的回答之后,科室主任终于恍然大悟,十分肯定的开口:“问题就出在这!”

主任忍不住的摇头叹息着:“这是一例非常容易被忽视,又极具代表性的病例。近年来我们见到过不少类似的患者,术后配合治疗、生活方式也调整得近乎完美,但依旧在随访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出现骨转移,甚至猝不及防地恶化。正因为王建军看起来配合的十分完美,我们才更容易忽略其中潜藏的细节!他的问题,正是出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3个小习惯上!这3个小习惯看似无关紧要,却极有可能成为疾病复发和转移的突破口,而这,正是导致他这次急转直下、抢救无效的重要原因!我在临床上看过许多类似的病人,都是因为和他一样有这三个习惯,才最终导致了白白丧命的下场……”

第一个习惯是王建军在术后和化疗结束后,虽然在家中会听妻子的安排每天散步半小时,但在工作场景里依然维持着长时间久坐的方式。他在摊位后的小凳子上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只有在搬货或有顾客时才会短暂起身。表面上他以为每天散步已经足够,但这种局部久坐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肺部换气量下降。肺癌患者术后本就存在肺活量下降、残余肺功能不足的问题,如果长时间维持浅呼吸和缺乏胸廓活动,会让局部出现慢性缺氧状态。慢性缺氧会激活肿瘤细胞中的某些通路,如 HIF-1α 的表达增加,会增强癌细胞耐受性和侵袭能力。研究表明,久坐超过 8 小时的人群癌症复发率比活动人群高 20% 以上。王建军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市场中依旧维持着久坐的老习惯,这为癌细胞再次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也为骨转移埋下了隐患。

第二个习惯是他在饮食中保留了吃腌制食物的偏好。虽然妻子在家里给他准备了清淡饮食,强调高蛋白和新鲜蔬菜,但在工作时,他常常为了方便,随手拿几块咸菜、泡菜或腌制萝卜来就饭。他觉得这比大鱼大肉健康得多,却没注意到这些食物里含有大量盐分和亚硝酸盐。对于术后的肺癌患者来说,高盐饮食不仅会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还可能增加局部慢性炎症水平。亚硝酸盐在体内可形成亚硝胺类物质,这类物质被明确认为有促进癌变的风险。虽然王建军摄入的量不算大,但几乎每天都有,长期下来依旧增加了复发的可能性。很多患者容易忽视这些所谓的“小东西”,认为只要不吃油腻和烧烤就没问题,其实像腌制品这样的小习惯,同样会成为癌细胞复发的隐性助推器。

第三个习惯是王建军的睡眠质量始终没有真正改善。手术和化疗结束后,他确实比以前规律,晚上十点左右上床睡觉,但常常凌晨三四点就会醒来,再难进入深度睡眠。他以为只要躺在床上休息就够了,忽视了深度睡眠的重要性。事实上,深度睡眠对免疫系统的修复和维持至关重要。研究显示,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分段会使 NK 细胞活性下降 20%-30%,而 NK 细胞正是清除体内残余癌细胞的关键。王建军长期处于浅睡眠状态,免疫系统无法充分休整,导致机体监视功能下降,让本该被清除的微小癌细胞得以存活并逐渐扩散。他没有把这种情况当回事,这个看似无害的睡眠习惯,实际上严重削弱了身体的防御屏障,成为复发和转移的关键环节。

从这三个习惯可以看出,王建军并不是不配合治疗,他大方向上的努力无可挑剔:彻底戒烟戒酒,饮食比以前清淡很多,也保持了适度锻炼。但这些小习惯被忽视了,久坐让身体局部缺氧,腌制品增加了炎症刺激,睡眠浅使免疫力下降。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体内残余癌细胞有了机会重新活跃,并最终突破了骨组织的屏障,导致了多发骨转移的发生。

在医学角度看,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并不是手术切除或化疗结束就代表彻底治愈。治疗只是清除了可见病灶,而体内可能还残留微小癌细胞,需要依靠免疫系统长期监视来控制。患者的生活方式会直接影响免疫功能和内环境稳定,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都可能成为转折点。王建军的经历再次提醒人们,康复期不仅要注重大的生活原则,还要警惕那些被忽略的小习惯,它们可能比大问题更难察觉,却更致命。

王建军的离世让人惋惜,但对其他患者和家属来说是一个深刻的警示。癌症康复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持久战。除了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之外,更需要从日常习惯入手,避免久坐,远离高盐高腌制的饮食,保持充足和高质量的睡眠。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延长稳定期,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资料来源:

[1]滕莹.肺癌患者术后如何进行呼吸康复护理[N].甘肃科技报,2025-08-07(008).

[2]刘娜,曹琳琳,李晓艳. 中医联合综合干预对肺癌术后放疗患者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肿瘤基础与临床,2024,37(04):434-436.

[3]韩梓铭.人工智能辅助肺癌术后放疗的验证研究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24.DOI:10.27648/d.cnki.gzxhu.2024.001087.

(《41岁武汉男子肺癌术后放疗顺利,2年后骨转移,3个原因易引发复发》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