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好中老年人的血压?医生:日常监测很重要,千万别忽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21:00 1

摘要:“你爸怎么突然晕倒了?”电话那头传来焦急的声音,声音里带着哭腔,我一激灵,从椅子上弹起来。赶到医院时,老爷子还在抢救室里躺着,血压飙到了220/120,医生连连摇头:“再晚来一步,怕是脑子里的血管就炸了。”

“你爸怎么突然晕倒了?”电话那头传来焦急的声音,声音里带着哭腔,我一激灵,从椅子上弹起来。赶到医院时,老爷子还在抢救室里躺着,血压飙到了220/120,医生连连摇头:“再晚来一步,怕是脑子里的血管就炸了。”

你以为高血压就是“老毛病”?就像膝盖疼、睡不着,忍忍就过去了?错!大错特错!它是个笑面虎,平时不吭声,一出手就要命。

说句不中听的:高血压不是病,发作要人命。

很多人觉得血压高点没啥,吃点药就行。但你知道吗?中国每年因为高血压导致的脑卒中、心梗、肾衰竭的死亡人数,超过200万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这不是吓人,是事实。

而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就是——监测。血压这东西,就像你家厨房的煤气,平时不注意,一旦泄漏就是一场灾难。

我见过太多家庭,爸爸妈妈吃着降压药,嘴上说“控制得挺好”,实际上半年不量一次血压,药吃得断断续续,甚至还在吃亲戚推荐的“中药调理”,结果脑出血住进了ICU,家属哭得肝肠寸断。

你以为是疾病偷袭,其实是你给了它机会。我们说控制血压,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药”。对,吃药是基础,但不是全部。控制血压,关键在“控”,不是“压”。

那什么叫“控”?不是等血压飙起来才想着吃药,而是像照顾孩子那样,天天盯着它的情绪波动。药物像个脾气暴的老大爷,一着急就上火,你不给它耐心陪伴,它就跟你闹脾气。

很多人问我:“医生,血压多少才算高?是不是一过140就要吃药?”

我说,这种问题就像问“车速多少才算危险”,得看你开在哪儿。你要是开在高速公路上,80都慢;但你要是跑在胡同里,40都危险。血压也一样,要结合年龄、基础疾病、器官损伤这些因素综合来看。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60岁以上的老年人,目标血压控制在130-139/70-79毫米汞柱是比较理想的区间。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血压是多少——这不是疏忽,是冒险。

我们常说“老来多健忘”,但忘记量血压,不是健忘,是失职。

我有个患者,67岁,退休教师,平时读书写字,生活规律,爱喝茶,血压有点高,吃着药,一直也没出啥问题。

有段时间觉得精神不错,就把药停了,两个月后,突发心衰,肺里灌满了水,差点没挺过来。他家儿子跪在病房里说:“我爸一直说自己身体好,不用天天量血压……”

信身体,还不如信天气预报。

你看着天晴,说不会下雨,可气象局告诉你台风要来了,你信谁?身体的“晴天”是假象,血压的“阴云”才是真相。

说到这,不少人会问,“那到底该怎么监测血压?每天几次?几点量?”这些才是关键。

我告诉你一个口诀:晨起一次,睡前一次,饭后不量,情绪平稳。

简单说,早上起床后30分钟内,排完尿、坐定,量一次。晚上睡觉前,安静坐着,量一次。别在刚吃完饭、刚运动完、刚吵完架的时候量,那时候量出来的数据,和你的真实血压一样悬殊。

另外,不要太迷信一次两次的波动,关键看平均值和趋势。

血压就像股市,涨涨跌跌是常态,但你得看整体是牛市还是熊市。持续偏高才是危险信号。

你问,那是不是每天都得量?对刚开始吃药的人来说,我建议你连续量一周,把数据记录下来,最好写个“血压日记”。这比你去医院量一次还靠谱。你在医院一紧张,血压飙上去,医生也拿不准你到底是“白大褂高血压”还是“真高血压”。

顺便多说一句,有一种“假高血压”,你可能听都没听说过。

叫“袖带高血压”,就是血压计袖带绑得不对,量出来的数值不准。胖人如果用小袖带,瘦人套大袖带,都会出错。所以家用血压计,袖带选对很关键。国产品牌这类正规厂家,说明书里都有指导,别嫌麻烦。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说:“我血压控制挺好,也没不舒服。”我只能告诉你一句话:高血压的最终目标,不是让你没感觉,而是活得久、活得好。

真正杀死中老年人的,不是血压,而是“自以为没事”。

我们中国人讲“家和万事兴”,可一个人倒下,全家都乱套。你以为血压只是你自己的事?它压垮的,是一个家庭的幸福。

我去参加过一个老年健康讲座,主讲人是北京协和医院的老专家,他说:“高血压是慢性病,但更是家庭病,因为它需要全家的共同管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控制血压,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家人的责任。

说到这,我要给你两个建议,你一定要记住,能救命的。

第一,家里一定要备一个电子血压计,定期记录数据,别嫌麻烦。

第二,监督父母按时服药,不要擅自增减药量,哪怕他们看起来“没事”。

中医讲“藏象”,血压就是人体的“风向标”,它变了,可能是肾在叫苦,是心脏在求援,是大脑在报警。你不懂它的语言,就永远听不到身体的求救信号。

说到底,血压这事,不是“怕不怕”的问题,是“懂不懂”的问题。我讲得多、讲得啰嗦,是因为我真见过太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人生后半场,最怕的不是病,而是“忽视”。你忽视它,它就狠狠教训你一顿。你重视它,它就老老实实陪你走完岁月。

血压不是洪水猛兽,但它需要你像对待老朋友一样,日日看它、懂它、陪它。

最后,我想用一句诗来结束这篇文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愿每个中老年人,都能活得稳当、活得体面、活得有尊严。

从今天开始,拿起血压计,给自己多一份保障,也给家人多一个安心。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身边的亲人朋友。健康的事,别等出事才重视。我们一起守护父母的晚年,也守护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联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R].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3]刘力生, 杨弋, 王增武, 等. 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我血压监测的实践指南[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4, 32(3): 201-206.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十八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