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坐落在新德里南部林荫大道旁边,为三层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各层楼摆满书架,藏有印度及外国著名书籍,其中有季羡林翻译出版的中文版《罗摩衍那》及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印地文《西游记》等中国著名作品。
印度国际文化研究院是由印度著名学者拉吉·维拉博士于1933年创建的。1956年,印度第一任总统拉金德拉·普拉沙德为其办公大楼奠基。
它坐落在新德里南部林荫大道旁边,为三层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各层楼摆满书架,藏有印度及外国著名书籍,其中有季羡林翻译出版的中文版《罗摩衍那》及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印地文《西游记》等中国著名作品。
1991年初版和2014年重印的印地文《大唐西域记》
维拉博士曾任印度独立后第一届议会的议员,参与了建设新印度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工作。同时,他还积极从事印中友好活动,协助泰戈尔在加尔各答国际大学内建立了“中国学院”。
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的中国学院
印度国际文化研究院从1937年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和印中关系史,并与我国进行学术交流。起初,维拉博士研究印度史诗在中国的翻译和普及情况,1938年写成了《“罗摩衍那”在中国》一书。此后,他又探索了中国文学艺术,撰写了许多有关中国诗歌和绘画的书籍。
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历险经历,印度两大史诗之一,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国际文化研究院与我国交往更加密切。1954年,宋庆龄副主席访印时参观了该院,对其在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中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1955年,维拉博士应邀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周总理称赞他是“印中文化使者”,对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访华期间,他还会见了郭沫若等许多著名学者,参观了一些文化、学术机构和寺庙等,并考察了西安印中文化交流的遗迹大雁塔等。
维拉博士结束访华回国时,带回了我国有关单位和学者赠送的图书、敦煌微缩胶卷和石刻、木雕佛像及画卷玄奘像等约十吨重的物品。同年,他在新德里举办了“印中文化艺术交流展览”,展出了自己多年收藏的印中文化交流史料及访华赠品。
这个展览向印度观众展现了印中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的历史画卷,讴歌了先驱们开创两国文化交流的丰功伟绩。该展览曾轰动新德里,参观者赞扬它是印中友好的生动教材,对推动印中友好事业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不幸的是,1963年,正当维拉博士热心研究印中友好交往史并准备撰写更多这方面著作的时候,却遭遇车祸而逝世,时年61岁。
维拉博士去世后,由他的儿子罗凯希·钱德拉教授接任印度国际文化研究院院长。钱德拉教授于上世纪70和80年代曾两度担任议会议员,还担任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由总统兼任)、印度历史研究委员会主席和印中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钱德拉教授继承父亲遗志,积极从事其父亲未竟的事业。钱德拉教授自幼就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11岁时,他从父亲的第一个学生那里听到了毛泽东的名字,知道了许多中国的社会情况。读书期间,他便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和印中文化交流史。特别是在父亲指导下,经过自己多年刻苦钻研,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撰写了《北京故宫的梵文经句》《千手观音》和《中国木刻中的佛陀》等30多部著作。
作者(右一)与印度友人合影
1983年,钱德拉教授应邀访华。他沿着两国古代高僧的足迹,去西安、敦煌等地考察了印中交往的遗址,并与我国学者探讨了双方学术合作的途径。
访华后,他认为印度的历史没有中国的史料是不完整的,倡议中印学者将两国高僧的游记译为印度文字,以补充印度的历史,使其更加完整。
一行画像
近20年来,钱德拉教授积极开辟研究印中文化交流史的新领域,其中一项是关于我国唐朝一行法师(683-727)与印度高僧在长安共同发明机械手表的专题,还计划举办“一行法师国际座谈会”。他想以这些活动说明佛教与科学在古代对人类的贡献。他还积极协助我国有关研究单位,慷慨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对我国学术研究工作给予了有力支持。
维拉博士和钱德拉教授不仅是蜚声印度的文化历史学者,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们父子积极推动中印两国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对中印友好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受到印中两国人民的一致称赞。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印中文化使者”。
来源:外交官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