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6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8岁,退休后生活规律,每天晚上7点钟准时上床,早上4点就醒来。她常说:“年纪大了,晚上没事干,早睡早起身体好。”
但最近,她却总觉得白天犯困、头晕,血糖也忽高忽低。女儿带她去医院检查时,我见到她第一句话就是:“张阿姨,您可能睡得太早了。”
听到这个说法,张阿姨很吃惊。她一脸疑惑:“医生,不是都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吗?难道还错了?”
其实,“早睡早起”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康法则。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入睡时间过早、作息节律被打乱,反而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
人上了年纪,身体的许多“生物钟”会悄悄发生改变。老年人褪黑素分泌减少,大脑对光的感知能力变弱,导致昼夜节律提前,想睡觉的时间自然也提前了。
此外,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生活节奏慢了,白天活动量不足,接触阳光时间变短,大脑对“白天”和“黑夜”的区分变得模糊,到了傍晚,身体就自动进入“休眠”状态。
从表面看,这似乎没什么大问题。但如果入睡时间过早,睡眠结构就会被打乱,进而引发其他疾病。
长期“过早入睡”,尤其是晚上7点前就上床睡觉的老人,可能面临以下三种健康问题的风险上升。
研究发现,入睡时间过早的老年人,清晨醒来时体温最低、血压波动最大,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特别是在气温变化剧烈的清晨时段,血管收缩更明显,容易出现脑梗、心绞痛甚至猝死。
某项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研究指出,与晚上10点-11点入睡的人相比,晚上8点前入睡的人,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提高了12%。
这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昼夜节律紊乱和清晨交感神经兴奋过强有关。
很多老人晚上吃完晚饭后不久就睡觉,进食与睡眠时间间隔过短,导致胰岛素分泌节律被打乱。同时,夜间长时间空腹,容易出现清晨低血糖,尤其是服用降糖药的老人,风险更高。
血糖大起大落,不仅损伤血管,还会加重胰腺负担。对本身就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老人来说,这种作息方式无异于“雪上加霜”。
过早入睡、凌晨醒来,往往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很多老人凌晨三四点醒来后再也睡不着,睡眠片段化,影响大脑的修复功能。
长期下去,不仅会引起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加重老年抑郁症或焦虑症状。有研究显示,入睡时间越早、睡眠结构越差的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越高。
有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说明老人也该像年轻人一样熬到11点再睡?”
当然不是。我们不是鼓励老人“硬撑着不睡”,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物节律。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帮您调整作息,更健康地“睡好觉”:
建议将晚餐安排在晚上6点左右,晚饭后可以稍微活动一下,比如散步半小时,帮助消化,也有助于推迟入睡时间。不要饭后立刻上床,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和胃肠负担。
比如听音乐、做一点手工、看书、泡脚等,给大脑一个“缓冲带”,不要让生活节律过于单一。这样可以帮助身体主动释放褪黑素,而不是靠“坐着坐着就睡着了”。
“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话放在青少年身上没什么问题,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关键不是“早”,而是“对”。作息时间要与身体节律同步,不要刻意追求早睡。
如果您或者家里的老人每天黄昏就犯困、凌晨就醒,而且伴有白天疲惫、记忆力变差、血压或血糖波动,别再以为是“正常老化”,很可能是睡得太早闹的。
健康的睡眠不只是“睡够”,更要“睡对时间”。调整作息,科学睡眠,才是真正的“延年益寿”。
参考资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任医懂点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