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海,有这样一些生命,他们或许错过了草原赛马的疾驰,却以轮椅碾过沙砾的轨迹,画出另一种辽阔;他们或许听不见经堂梵音的悠远,却用指尖触摸经文的温度,读懂同样的虔诚……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在青海,有这样一些生命,他们或许错过了草原赛马的疾驰,却以轮椅碾过沙砾的轨迹,画出另一种辽阔;他们或许听不见经堂梵音的悠远,却用指尖触摸经文的温度,读懂同样的虔诚……
青海的残疾人事业,不是弥补缺憾,而是让每颗种子,都能在高原的阳光下,绽放独有的花期。
据记者了解,青海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主要指标共11项,其中约束性指标6项,预期性指标5项。从评估结果看,11项主要指标均已全部完成,青海省残疾人事业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青海残疾人事业实现了有效衔接。
近年来,青海制定了《青海省残疾人联合会青海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残疾人工作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落实《青海省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简易工作导则》,与乡村振兴部门定期开展数据比对,及时掌握易致贫返贫残疾人底数,目前,全省共有持证残疾人三类监测户6691人。
其中,残联加强与各部门各行业联系沟通,分类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截至目前,全省166名帮扶干部,帮扶残疾人455人,开展帮扶工作690次,入户帮扶478次,为残疾人解决问题323个。持续开展东西部残疾人工作协作,与江苏、天津等援青省市残联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2021—2025年签订合作协议5份,争取援助资金140万元,实施大通县农疗基地建设等项目3个。
社会救助保障持续强化,青海省残联配合民政部门印发《青海省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落实《青海省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青海省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审核确认办法》,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单独提出申请纳入低保。目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比例达到100%,全省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37977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残疾3643人,纳入特困供养残疾人6475人。
同时,青海托养照护服务加快发展,“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485万元,为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18907人次。民政部门连续4年利用省级彩票公益金每年投入40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扎实落实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试点工作,集中照护390人次困难重度残疾人,为其提供基本生活照料、能力培养、康复功能训练、医疗及社工服务等,困难残疾人集中照护服务取得初步成效。
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逐步强化
青海的就业受地域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压力,然而残疾人就业水平持续向好,展现出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十四五”期间,残疾人就业创业法规政策进一步完善,省政府专项制定印发《青海省促进残疾人就业实施方案(2022—2024年)》,省残联印发了《关于印发〈青海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青海省服务残疾人就业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青海省残疾人就业补贴奖励重点项目实施办法》等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文件,建立了残疾人职业培训、创业孵化、集中就业和辅助性就业基地准入、退出和评估机制,确定了残疾人就业基地建设、职业培训、创业生产和超比例就业奖励等相关资金投入标准、范围和条件,健全完善了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体系。
明确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特殊补贴奖励项目和具体补贴奖励标准,其中:辅助性就业机构每安置1名残疾人开展劳动,每年给予本省月最低工资标准3倍的补贴,有场地租金的每年按实际支出给予不高于3万元的场地租金补贴,用于机构运行支出;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每安置1名残疾人每年给予1000元生产补助,帮助其稳定发展;用人单位每超比例安置1名残疾人就业,每年给予2倍至3倍本省月最低工资标准奖励;对从事个体经营、互联网创业、农牧业劳动生产的残疾人,给予本省月最低工资标准8倍的一次性创业补贴。
同时,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其间,青海通过挂牌认证等方式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30家、创业孵化基地9家,给予基地建设补贴329万元,支持无障碍环境改造、设施设备购置等,帮助残疾人更加便利地参加培训。推进残疾人职业培训项目化、类别化、规范化管理,公布了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清单,明确了残疾人参加职业培训时的生活和交通住宿费标准,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标准比公共培训补贴标准高30%。执行职业技能培训开班申请、过程检查、资金使用、结业审核等各项制度,加强培训监管,对17973名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残疾人就业服务进一步优化,规范开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按比例就业用人单位达到2542家,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5589人,累计征收残保金15.46亿元。全省建立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39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38家,安排1238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等就业困难残疾人实现就业,补贴残疾人就业基地建设、场地租金、运行经费等813万元,支持其稳定发展。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共计对1100余名城乡残疾人进行创业扶持。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进行“一人一策”服务并开展职业推荐,685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此外,“十四五”期间,青海的残疾人教育水平、依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无障碍环境不断优化等方面均取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