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岁的李娜兰是三甲医院心内科的一名护士,每天从早班到夜班,她都要不停地在病房和治疗室之间穿梭,常常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午饭几乎总是匆匆扒拉几口盒饭,但她偏偏爱挑那些油腻的红烧肉、鸡爪来补充体力,再加上一杯速溶咖啡提神。久而久之,她的饮食高盐、高脂,血管负担
36岁的李娜兰是三甲医院心内科的一名护士,每天从早班到夜班,她都要不停地在病房和治疗室之间穿梭,常常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午饭几乎总是匆匆扒拉几口盒饭,但她偏偏爱挑那些油腻的红烧肉、鸡爪来补充体力,再加上一杯速溶咖啡提神。久而久之,她的饮食高盐、高脂,血管负担悄悄加重,身体亮起了红灯。
2019年9月15日,李娜兰在交班后刚坐下,胸口忽然像被钝物压住一般,隐隐发闷。那是一种从胸骨后方渗出的钝痛,微弱却清晰,像有人用手掌轻轻推着她的胸膛。她下意识地停下手里的笔,眉头微微蹙起,右手轻揉着胸口,感觉胸前皮肤下似乎有一股气团被堵住。她深吸一口气,却只觉得气息被卡在半途,没有顺畅地进入肺里。为了不让同事察觉,她弯腰佯装整理病历,把异样藏在动作里。但她知道,这股胸闷并非单纯的疲劳,她的背后已微微沁出细汗,不过她依然投入了工作中。
然而很快,李娜兰在值班室翻阅记录时,那股钝闷再次袭来,却比之前更重。疼痛的范围扩大,不仅压在胸口,还顺着肋骨向左肩延伸。她的手指开始冰凉,指尖有轻微的麻木感,笔尖在纸上划过时抖了几下,留下一道道弯曲的痕迹。呼吸也变得急促,她不得不放下笔,左手捂住胸口,身体微微前倾,好像这样能让空气更容易进入胸腔。汗水一颗颗冒出来,顺着鬓角滑落,她用纸巾擦拭时发现手指在颤抖。
可当同事问她“是不是不舒服”时,她仍旧摇头,把症状硬生生压下去,安慰自己:“也许就是咖啡喝多了。”可那股压迫感并没有完全消退,她心底隐隐生出不安。
直到她在查房途中,胸口骤然像被铁钳猛地收紧,痛得她几乎无法直立。那股剧烈的压迫感迅速放射到下颌和左臂,像刀子顺着血管划开般蔓延开来。呼吸急促,胸膛剧烈起伏,她张口想吸气,却觉得空气冰冷刺喉,仍旧无法填满肺部。冷汗已不是点滴,而是大股大股地顺着脊背滑下,把护士服都浸湿。
她的手本能地死死抓住走廊的扶手,手背青筋暴起,手指因为用力过度而发白。她的脸色瞬间惨白,唇边带着微微青紫,额头的汗水混着泪水般滑落,双膝微微发抖,几乎支撑不住身体。同事们终于察觉异常,将她半搀半抱到椅子上,她试着开口说话,可声音断断续续,像被压在胸腔深处发不出来。眼前逐渐发黑,耳边轰鸣,她感觉自己快要被这股撕扯般的痛压倒。剧烈的胸痛一次次冲击着她的意识,她甚至连抬手拒绝的力气都没有了。就在濒临晕厥的瞬间,她被紧急送往急诊室。
在急诊室,医生为李娜兰迅速安排了多项检查:心电图提示Ⅱ导联、Ⅲ导联及aVF导联出现ST段轻度压低0.1~0.2mV,节律不齐;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舒张功能轻度减退,射血分数(EF)为52%;血压156/92mmHg,心率102次/分;血脂检查结果为总胆固醇6.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2mmol/L;血糖、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结合她的临床症状,医生初步诊断为心梗。
李娜兰盯着心电图单,神情难以置信。她反复在心里默念着“心梗”这三个字,手指下意识捏着化验单的边缘,甚至有些发抖。她喃喃道:“怎么可能?我才36岁啊……我只是偶尔胸闷,没想到会这么严重。”说到这里,她脑海里不由闪过过去几年里那些被她忽视的小信号:忙碌夜班后胸口发紧、爬几层楼就气促、常常靠咖啡撑着精神。原本以为是护士职业的辛苦和熬夜导致,没想到竟是心脏在长期发出的警报。后悔、惊惶与不解交织在她的心里。
医生耐心地开口解释:“心梗并不是老人专属的病,它的本质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和疼痛。你长期夜班、睡眠不足,饮食多依赖外卖,偏咸偏油,加上压力大,都是风险因素。血脂升高、血压波动,再加上过度依赖咖啡提神,这些习惯都在一点点损伤血管,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让血管腔变窄,就像一条路被石头堵住,心脏在需要更多血流时就供应不上,于是就发生了心梗。”
随后,医生为她开具了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帮助控制心率、减轻心脏负担。并详细叮嘱了五个方面:“第一,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减剂量,琥珀酸美托洛尔要每天固定时间服用,最好用温水送服。第二,要规律作息,避免连续熬夜,不要再靠咖啡强撑。第三,饮食要清淡,少吃油炸、腌制和高盐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鱼类,少吃红肉。第四,坚持适度运动,比如每天30分钟的快走,但不要在饱餐后或极度疲劳时运动。第五,学会减压,遇到工作紧张要懂得休息。最后,要定期复查,关注血脂、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的变化。”
李娜兰听得很认真,点着头,反复在心里记下这些叮嘱。而自确诊心梗后,她的生活发生了显著改变,她辞掉了夜班,调到门诊岗位,作息更加规律,每晚十点前上床,早晨六点起床。饮食方面,她几乎戒掉了外卖,每天自己准备餐食,主食选择燕麦、全麦面包,荤菜以鱼肉、鸡胸肉为主,油盐明显减少。她以前离不开的咖啡,也改成了淡茶或白水。下午时,她会带上苹果、黄瓜片作为加餐,而不再碰炸酥饼。
为了保证运动量,她坚持每天快走40分钟,偶尔练习舒缓的瑜伽。情绪方面,她学会通过写日记、听轻音乐来缓解压力,不再让自己陷入持续紧绷。家人也加入监督,每当她有想熬夜的念头,丈夫都会提醒她:“想想上次进医院的样子。”三个月后复查,心电图未见明显ST段改变,心率控制在76次/分,血压维持在128/80mmHg;血脂检测结果显示总胆固醇降至4.9mmol/L,低密度脂蛋白降至3.0mmol/L;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功能正常,EF提升至58%。
医生看着检查结果,微笑着告诉她:“你的情况控制得很好,继续保持,就能远离危险。”李娜兰并继续保持按时服药、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快走锻炼的好习惯,很快一年过去了,本以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只会越来越好看,然而意外却再一次发生了……
2020年9月27日,李娜兰在科室里整理病历,正低头写字时,一阵突如其来的压迫感猛地袭上胸口,像是一只无形的巨手死死攥住她的心脏。那股痛感并非单点,而是向肩膀、手臂蔓延,仿佛整条左臂都被沉重的石头压住。她猛地停下笔,另一只手本能地按在胸口,呼吸瞬间变得急促。起初,她还试图忍耐,深吸几口气,想让胸闷过去。然而痛感不但没有缓解,反而逐渐变得剧烈,犹如烙铁在胸骨后反复灼烧。
李娜兰下意识伸手去撑桌子,试图稳住身体,却感觉手臂的力量在一点点消退,笔从指缝里滑落,重重落在地板上。随着时间推移,她的呼吸愈发急促,胸口的压迫感让她几乎无法完整说出一句话。胸骨后那种扯裂般的痛,像是一道无情的钝刀,一下下切割着她的神经。她张了张嘴,想呼喊同事,却只吐出模糊的气音。声音沙哑而虚弱,像是被掐断的细线。她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前倾,双膝弯曲,险些跪倒。胸痛的强度让她无法集中思绪,冷汗已经湿透衣领,手指冰冷,整个身体像被抽空了力气。
她本能地抓住桌角,指关节因用力过度而发白,但疼痛依旧汹涌。同事们很快察觉到不对劲,连忙冲过来搀扶。李娜兰的表情极度痛苦,眉头紧锁,嘴唇发紫,冷汗一滴滴往下滴落。她竭力张口,吐出断断续续的几个字:“胸……疼……喘不上气……”随即头微微后仰,整个人虚脱般地滑向椅背。同事们不敢耽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尝试安慰她。可李娜兰的眼神已开始游离,呼吸急促而浅表,每一次吸气都像在和胸口那团灼烧搏斗。
短短几分钟内,她已完全无法自持。胸口的剧痛犹如一道无法停歇的海潮,一波接一波拍击着她的意识。她的手不再有力地按在胸口,而是虚弱地垂落,身体僵直间夹杂着颤抖。当急救人员赶到时,她整个人已被痛苦折磨得极度虚弱,脸色苍白,呼吸急促,胸骨后依旧传来撕扯般的剧痛。医生们迅速将她抬上担架,送往急诊,整个过程争分夺秒。
李娜兰被送入急诊抢救室后,即刻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明显抬高0.3mV,V5、V6导联可见对侧压低,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图像。血压78/50mmHg,心率42次/分,心律呈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动脉血气分析:pH7.29,PaO₂58mmHg,乳酸水平升高。急查心肌酶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56U/L,肌钙蛋白I(cTnI)2.15ng/mL,远超正常范围。血脂提示LDL-C4.8mmol/L。
立即予以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下静推阿托品以改善缓慢心律,同时静脉推注多巴胺维持血压等抢救措施。与此同时,启动急诊PCI通道。心脏彩超快速完成:左室射血分数降至38%,下壁室壁运动明显减弱。然而在等待导管室准备期间,李娜兰突发心室颤动,心电图呈粗大波形。立即电除颤1次,心律转为窦性,但仅维持短暂,数分钟后再度出现心室颤动,循环骤停。
立即胸外按压联合电除颤多次,静脉注射胺碘酮推注后维持泵入。期间多次气管插管尝试维持呼吸,但李娜兰的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连续按压与电除颤共持续40分钟,仍无自主循环恢复(ROSC)。
“请节哀,患者心梗发作,抢救无效……”医生沉声说出结果的一瞬间,家属如遭重击。李娜兰的母亲猛地跪在走廊,双手死死抓着冰冷的地砖,眼泪喷涌而出,嘴里反复念着:“不会的,不可能……她才三十多岁啊!”声音嘶哑,伴随着撕裂般的哭喊。李娜兰的丈夫整个人踉跄着撞到墙边,额头重重磕在白墙上,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声音颤抖到近乎破裂:
“你们不是说她只是心绞痛吗?她已经吃药控制了啊!每天按时服琥珀酸美托洛尔,她比谁都谨慎,夜班都没有再上了,你们不是说只要规律服药,就能避免恶化吗?!”他踉跄地扑向医生,颤抖的双手抓住病历本,狠狠甩落在地,纸张散落一地:“这就是你们的结果?!她明明听话得不得了!戒了咖啡,不再熬夜,戒了油炸和辣条,连最爱的奶茶都不碰,每天散步、记录心率,连一次都没忘记过药!为什么就这么走了?!”
医生面对家属的质问一时间难以回答,心里也始终无法平静。作为一名年轻的护士,李娜兰明明在过去一年中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压心率多次保持在正常区间,却依旧猝然离去。这种突兀的心梗,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让人不得不怀疑:这里面一定有被忽视的细节。于是,医生调出了李娜兰所有的入院与复查记录,试图从一连串数据中找到蛛丝马迹。2019年确诊心绞痛时,她的心电图提示T波轻度下移,但在负荷试验中并未出现严重心肌缺血。
之后的一年里,随访结果一再显示“心功能代偿良好”,心肌酶学指标稳定,LDL-C控制在2.3~2.8mmol/L之间,血压也维持在120/75mmHg左右。甚至她的体重也从62公斤下降到57公斤,BMI恢复到22.4kg/m²。所有数据,几乎完美到让人挑不出毛病。然而,这一切的完美与她猝然离世的心梗形成了强烈反差。医生一遍遍翻阅,却依然找不到答案。他最终叹息一声,走向等待在走廊的李娜兰丈夫,决定从生活细节入手。
“我想再和您确认一些情况。”医生语气放缓,试图安抚住对方的情绪,“她平时的饮食、运动、睡眠习惯,您能再详细说说吗?”
李娜兰的丈夫抬起头,眼睛布满血丝,喉咙像被什么堵住,半晌才沙哑地开口:“医生,我老婆真的很听话。自从1年前查出心绞痛后,她把饮食管得死死的。每天早上白粥、全麦面包,中午就是清蒸鱼、豆腐和时蔬,晚上也都是水煮青菜、鸡胸肉,从来不碰油炸、不碰红烧大肉。”他停顿了一下,咬着牙强调:“我们家以前还会吃火锅、烧烤,可她查出病之后,一次都没再去过。”
医生默默点头,又追问:“那运动呢?她的锻炼习惯如何?”
“每天散步。”丈夫的声音带着一丝自豪,“她下班后在小区绕着走四十分钟,天气不好就在家里做舒缓的瑜伽。她以前喜欢熬夜看剧,但医生让她注意休息后,每天晚上十点前必定上床,早晨六点起床,睡眠特别规律,也没有再喝过咖啡,一滴都没有,她自己是护士,更懂得身体的重要性,甚至会戴着手环监测睡眠质量。医生,我敢保证,她比普通病人都严格。”
这些回答,再一次把医生的困惑推向更深。饮食清淡、运动适度、睡眠规律,这些应该是心血管病患者的最佳生活方式,可李娜兰的结局却背道而驰。医生沉吟片刻,换了个切入点:“那她用药呢?是否存在停药、漏服、剂量调整不当的情况?或者有没有和其他药物同时使用过?”
丈夫的反应出乎意料的激烈。他猛地抬起头,目光里夹杂着愤怒与绝望,声音颤抖:“医生,我老婆是护士啊!她怎么可能在用药上疏忽?!每天固定时间服药,她自己设了闹钟,她常跟我说:‘药是救命的,不能马虎。’”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哽咽了一下,随即像要为妻子辩护到底似的,越说越快:“她从来没有停过药,没有过量,也没有私自调整剂量。琥珀酸美托洛尔该吃多少,她就吃多少,从来没出过差错。她比我还谨慎,连维拉帕米、地尔硫卓这种钙通道阻滞剂都知道不能一起用,她自己查过无数遍。”
“止痛药?不敢碰!就连感冒发烧,她都不随便买药,怕和心脏药冲突。保健品、草药?一次都没吃过!她总说‘别乱来,宁愿清淡点也别乱吃药’。”他声音越来越高,眼泪已经模糊了眼眶:“医生,她是护士啊!她比谁都懂得小心用药。她这么谨慎,这么守规矩,为什么还是会这样?!”
走廊里安静下来,只剩下他压抑又破碎的哭声。医生握着病历,沉重地低下了头。无论是饮食、运动、睡眠,还是用药,李娜兰的行为几乎挑不出任何错误。她像一个模范病人,用尽全力在和疾病抗争,可最终仍倒在心梗的阴影下。医生心里涌起一股深深的困惑与无力,随即召开了多学科讨论。
心内科、急诊科、药剂科、重症医学科的几位主任轮番发言,把可能的诱因一一列出:是否存在潜在的心律失常?是否有冠脉痉挛?是否隐匿糖尿病并发症?可一旦调出李娜兰的检查资料与既往记录,所有的猜想很快被推翻。她的血糖正常,心脏彩超稳定,甚至心脏电生理提示窦性心律规则,没有任何明显异常。时间一点点过去,讨论室的空气也越来越凝重。每个人的表情都带着压抑的无力感,仿佛陷入了死胡同。
但一名资深主任的目光自始至终都停留在病历单上“琥珀酸美托洛尔”七个字上,心中隐隐浮现出了些猜想,会后,这位主任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单独找到李娜兰的丈夫。走廊的灯光下,他的神情比刚才的沉默更显得坚决。他低声开口:“我想再了解一些李娜兰生活中的细节,一些你们认为不太要紧的,也都可以说说。”
李娜兰的丈夫眼眶早已通红,声音里透着怒气:“该说的我们都已经说了!我老婆生前真的很谨慎!”说着,他颤抖着手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翻出相册,递到主任手里,“这些都是她平时的饮食照片,我都留着,您自己看!”
主任接过手机,开始一张张翻看。清蒸鱼、豆腐汤、全麦馒头、拌蔬菜……照片里的饭菜清淡而规整,几乎就是教科书般的心脏病患者饮食。主任一边看,一边点头,眼神里透出肯定:“嗯,她确实很注意,这样的饮食很难挑出毛病。”可就在下一秒,他翻到了一张照片,手指微微一顿,眼睛骤然眯了起来。
主任的眼神凝住了,久久没有移开,语气里带着一丝笃定,“就是这张!”
李娜兰的丈夫猛地低头,视线落在那张照片上。电光火石之间,他像是被什么击中,眼睛瞬间瞪大,身体微微发抖:“这、这……难道是因为这个原因?”
主任深深地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沉重:“琥珀酸美托洛尔虽好,作为一线治疗心绞痛和冠心病的β受体阻滞剂,它能稳定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救过无数病人的命。李娜兰也确实做得很到位——她没有停药,没有超服,也没有和维拉帕米、地尔硫卓这类钙通道阻滞剂联用,更避免了止痛药、感冒药的不良相互作用。从常规角度来说,她几乎挑不出问题。但在这份‘完美’背后,她却忽视了3点。”
主任停顿了一下,缓缓摇头:“唉~如果不是我在临床二十几年,恐怕也没法这么快发现。这三点太常见了,以至于很多病人,甚至不少医护自己都会忽视,甚至误解。可一旦反复出现,就足以让保护性的药物,悄悄转化为潜在的风险。这三个点,不仅会削弱药效,还会让心脏承受意想不到的负担。一次两次也许没事,但日积月累,最终可能成为压垮心脏的稻草啊……”
原来,主任反复翻阅病历以及查看照片时,才逐渐发现,李娜兰在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的过程中忽视了三个细节,而这些隐形风险恰恰成为压垮她心脏的关键:
李娜兰在确诊心绞痛后,对饮食异常谨慎。作为护士,她知道少盐能保护血压和心脏,于是几乎完全戒掉了传统食盐,改用市面上常见的钾盐替代品。她以为这样不仅能控制钠的摄入,还能让饮食更健康。甚至在给丈夫、孩子做饭时,她也习惯性使用钾盐,觉得家人也能少得高血压。然而,她没有意识到:在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期间,过量摄入钾盐会暗暗积累风险。β受体阻滞剂本身会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而长期使用钾盐就相当于在血液里不断加码。
血钾升高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可能只是偶尔的乏力或手脚发麻。李娜兰把这些小问题都归因于工作落下的老毛病,完全没放在心上。医生事后回顾时强调:钾盐的危险在于它的隐蔽性。一勺勺看似健康的调味料,逐渐让血钾水平偏高,破坏了心肌细胞的电解质平衡,使心脏传导系统变得脆弱不堪。对一个心绞痛患者而言,这就像在心脏上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
李娜兰从不吃柚子、橙子这些可能影响药物代谢的水果,也严格避免咖啡、茶和酒精。可她在饮食上的另一个健康坚持,却同样成为致命漏洞。她喜欢在下班后切一盘水果放在茶几上——尤其是香蕉、猕猴桃和火龙果。她总说:“吃水果比吃零食强,补充维生素还能保护血管。”这些水果的确富含营养,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含钾量高。对健康人而言,高钾水果能帮助维持水盐平衡、促进心血管健康;可对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的患者来说,却可能雪上加霜。
琥珀酸美托洛尔会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心肌耗氧,但同时也可能干扰体内钾离子的调节。当钾盐替代品与高钾水果叠加时,李娜兰的体内钾离子水平进一步升高。她在生活里偶尔提到“最近心跳有点慢、手有点发沉”,但以为是工作劳累导致,甚至觉得“比心慌强,总归算好事”。殊不知,这些微小的症状,正是高钾血症在敲警钟。最终,当电解质紊乱达到临界点时,她的心肌细胞传导骤然失衡,引发心脏骤停与心梗。
李娜兰在饮食上看似做到了低盐、低脂、清淡。她每天早餐白粥加全麦面包,中午以蔬菜和清蒸鱼为主,晚上则是水煮青菜或瘦肉。这样的饮食听起来十分健康,甚至让同事们都很羡慕。但问题在于——过于单一的饮食,缺乏对心脏关键保护元素的补充。长期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会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增加心肌对一些营养素的需求,尤其是镁、硒以及辅酶Q10。
镁:稳定心肌电活动,缺乏时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硒:抗氧化,保护心肌细胞膜。
辅酶Q10:参与线粒体能量合成,是心脏“发动机”的润滑剂。
李娜兰并没有补充这些营养素的意识,她一味强调清淡饮食,却忽视了在长期用药下,心脏需要更多营养支持。时间久了,她的心肌像是在负荷下勉强工作,缺乏足够的修复力与保护力。于是,在钾盐和高钾水果叠加的背景下,缺乏营养保护的心脏更容易受到致命打击。
李娜兰并不是不谨慎。作为护士,她比谁都明白药物风险:她从不漏服,也不曾多吃一粒;她严格避免药物间的联用;她摒弃了咖啡、茶和酒精;她的作息规律,晚上十点入睡,早上六点起床;她每天坚持半小时散步,不让自己过度劳累。但正因为她自认全都注意到了,才让这三个细节悄悄溜过了她的防线。钾盐替代品被当作健康调料,高钾水果被视作营养佳品,清淡饮食却缺乏关键营养素补充。这些细节反复叠加,最终让琥珀酸美托洛尔的保护效果被抵消,甚至转化为风险。
参考资料:
[1]杨庆. 预防心梗须警惕第一次心绞痛[J].安全与健康,2023,(11):80.
[2]廖燕梅. 如何识别心绞痛[J].家庭生活指南,2019,(12):36.
[3]杨勤宇. 冬季心绞痛易发,该如何预防?[J].家庭生活指南,2019,(09):27.
(《36岁护士心绞痛吃琥珀酸美托洛尔,1年后心梗,医生指出3个服药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