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凯尔特人,或许更多的人会直接关联到NBA或者苏格兰超级联赛的球队,他们总是披着原谅色的衣帽,在盛大节日里招摇过市,如今的凯尔特人,基本集中在大不列颠岛西部和北部的山区,还有爱尔兰岛,以及美国东北部地区。除了爱尔兰之外,已经不是其他国家的主体民族。
提起凯尔特人,或许更多的人会直接关联到NBA或者苏格兰超级联赛的球队,他们总是披着原谅色的衣帽,在盛大节日里招摇过市,如今的凯尔特人,基本集中在大不列颠岛西部和北部的山区,还有爱尔兰岛,以及美国东北部地区。除了爱尔兰之外,已经不是其他国家的主体民族。
凯尔特人聚居地
可要是回顾历史,凯尔特人曾经是欧洲大陆上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他们的足迹从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小亚细亚。然而,这个曾经辉煌的民族最终被挤压到欧洲的西北边缘,今天的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布列塔尼等地。这一历史进程充满了战争、迁徙和文化融合的复杂故事。
早在公元前5世纪,凯尔特人就已建立起横跨欧洲的文明网络。考古发现显示,他们的文化影响力从伊比利亚半岛延伸到多瑙河流域,甚至远达安纳托利亚高原。拉坦诺文化的典型艺术品展现了凯尔特人高超的金属加工技艺,而他们的德鲁伊祭司阶层则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宗教体系。这个时期的凯尔特社会以部落为单位,实行贵族武士制度,在军事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
巅峰凯尔特人
起源于中欧的凯尔特人以铁器工艺和军事扩张著称,公元前5世纪通过部落联盟形式占领高卢(今法国)、不列颠及爱尔兰地区,他们社会结构松散,以贵族武士阶层为核心,在占领法国之后,以巴黎盆地为中心,建立起了强大的部落联盟,但是由于内部分支太多,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政权。在公元前四世纪初期,凯尔特人经过扩张和征服,占据了相当庞大的区域,从不列颠群岛到乌克兰平原,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一时期,经过初步估算,总人口达到了300万,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可以说是控弦百万。在之后,先后征服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区,达到了鼎盛。
公元前387年和前279年,凯尔特人分别入侵和洗劫了罗马和希腊,一些部落甚至曾深入到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地区。鼎盛时期的凯尔特人占据着从葡萄牙到黑海之间的大片土地,几乎可与后来的罗马帝国媲美。是欧洲蛮族中最先崛起的一支,只是因为部落制度的局限性,未能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或者政权。
高卢人崛起
公元前390年,凯尔特人曾洗劫罗马城,给这座新兴城市留下深刻的历史记忆。但是没想到三百年后,洗劫罗马的仇恨,也差点造成了凯尔特人被灭族。
罗马的崛起成为凯尔特人衰落的转折点。随着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型,军事机器日益强大,凯尔特人开始节节败退。公元前1世纪,尤利乌斯·凯撒征服高卢的战争具有决定性意义。在《高卢战记》中,凯撒详细记载了他如何利用凯尔特部落间的矛盾各个击破。阿莱西亚战役(公元前52年)的失败标志着高卢凯尔特人独立时代的终结,这片土地逐渐被罗马化。
阿莱西亚战役
罗马对高卢的征服之战,是欧洲古代上古史上,最残暴的一次民族屠杀和洗劫。高卢分为山南高卢(罗马控制)和山北高卢(自由高卢人),后者由比尔格人、赫尔维提人和凯尔特人三大部落构成,处于氏族社会解体阶段,内部矛盾频发。罗马长期觊觎高卢的肥沃土地与资源,商人通过贸易掠夺财富,军事扩张始于公元前121年对纳博讷高卢的占领。
罗马共和国末期,进入前三巨头时代,罗马的军事实力也来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凯撒出任高卢总督后,以4个军团兵力采取分化策略,先镇压赫尔维提人迁徙,随后又击败了高卢人的游击战术,采用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战略,通过切断补给线、建造双重工事瓦解高卢联军,最终彻底打败了高卢。
而罗马人的征服是残酷的,远不止洗劫这么简单,凯撒在战争中多次实施"罗马式暴行",对拒绝投降的部落采取毁灭性打击,包括摧毁村庄、屠杀所有村民,甚至用高卢俘虏的头颅作为攻城武器。阿莱西亚围城战后,罗马士兵被允许"每人挑选2名女俘虏随意处置"。更为残酷的是,凯撒的军队曾用高卢人尸体填平壕沟,作为攻城通道。
罗马人征服高卢
高卢战争导致当地人口减少约三分之一,仅阿莱西亚战役就有数万人死亡,后期镇压各方起义军,又屠杀了数以十万计的高卢百姓,战后约10万高卢人被卖为奴隶,奴隶市场出现"比菜市场还热闹"的盛况,大量妇女儿童被分配给士兵,凯撒通过奴隶贸易获得巨额财富,导致罗马金币贬值25%。整个高卢征服之后,凯尔特人至少损失了一百万以上的人口,更有大量的凯尔特人被罗马人同化。
此战之后,凯尔特人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基本消失殆尽,然而罗马人并未放弃对凯尔特人的追剿,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率领四万大军,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中南部。将迁居不列颠群岛的凯尔特人继续驱赶和屠戮,导致了凯尔特人继续向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迁徙。而罗马人倒下之后,并没有给凯尔特人喘息的时间,日耳曼人就来了。
日耳曼人的压力同样不可忽视。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辛布里人和条顿人等日耳曼部落就开始侵扰凯尔特领地。到了罗马帝国后期,更强大的日耳曼部落如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大规模迁入,进一步压缩了凯尔特人的生存空间。这些日耳曼部落不仅军事上强势,在人口数量上也占据优势,导致许多凯尔特地区逐渐日耳曼化。
红头发的凯尔特人
不列颠群岛的凯尔特人命运同样坎坷。罗马人于公元43年入侵不列颠,建立了不列颠尼亚行省。虽然罗马统治主要局限在英格兰地区,但已经改变了当地的权力结构。更致命的打击来自5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这些日耳曼移民逐步占领了不列颠东部和南部,将原住民凯尔特人驱赶到威尔士、康沃尔和北部的苏格兰高地。传说中亚瑟王的故事可能就反映了这一时期凯尔特人的抵抗。
基督教化进程对凯尔特文化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爱尔兰等边缘地区成为凯尔特基督教文化的保留地,发展出独特的修道院传统和高十字艺术。圣帕特里克等传教士不仅使爱尔兰皈依基督教,还保存了大量古典学问。另一方面,基督教也加速了凯尔特文化与主流欧洲文化的融合,削弱了其独特性。罗马天主教会对凯尔特基督教仪式的压制,如著名的惠特比会议(664年),进一步促进了这种同化。
中世纪盛期,凯尔特边缘地带继续遭受挤压。诺曼人对威尔士和爱尔兰的征服,苏格兰低地的凯尔特人逐渐英格兰化,这些日积月累下潜移默化的变革都使凯尔特文化圈不断缩小。政治上的边缘化伴随着文化上的歧视,凯尔特语言被视为落后象征。直到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凯尔特文化才迎来一定程度的复兴。
18-19世纪,凯尔特文化在浪漫主义运动中获得了新的关注。诗人如苏格兰的罗伯特·彭斯和爱尔兰的叶芝从凯尔特传统中汲取灵感。考古学和语言学研究帮助重建了凯尔特历史。今天,凯尔特语言和文化在威尔士、爱尔兰等地得到官方保护,成为欧洲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凯尔特人后裔
凯尔特人从欧洲中心到边缘的历史轨迹,折射出古代民族竞争的残酷现实。军事劣势、人口压力、文化同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使这个曾经辉煌的民族逐渐失去主导地位。但凯尔特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也证明,边缘化不等于消失,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从爱尔兰的盖尔语复兴运动到布列塔尼的文化自觉,凯尔特认同依然活跃在欧洲西北角的这些"避难所"中。
倒是在十八至十九世纪迁徙至美国的凯尔特人,在北美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了影响力。尤其是在19世纪爱尔兰大饥荒(1845-1852年)期间,约100万爱尔兰凯尔特移民涌入美国,其中大部分是天主教徒,主要定居在波士顿、纽约等东海岸城市,波士顿的凯尔特音乐节每年吸引超10万人参与,爱尔兰风笛、小提琴演奏和踢踏舞表演成为特色。纽约圣帕特里克节游行也会让大街小巷掀起一片绿色的海洋。
来源:俇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