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夏天的味道 洞若(鄢文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6-28 04:32 2

摘要:鄢文龙:江西丰城人,作家,教授,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今日头条专栏作者。曾任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音韵学专家刘晓南先生,著名修辞学家吴礼权先生。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

作家鄢文龙

作者简介

鄢文龙:江西丰城人,作家,教授,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今日头条专栏作者。曾任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音韵学专家刘晓南先生,著名修辞学家吴礼权先生。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模糊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出版学术专著19部,其中,代表作有散文集《月点波心》《月在波心》;长篇小说《相爱,只为情》(又名《庄生晓梦》),短篇小说《领养》(又名《非婚生育》);文学评论《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传记《晚唐巨擘郑鹧鸪》《姚勉评传》《周德清评传》。

散文,夏天的味道

洞若(鄢文龙)

掬水月在手。

——于良史《春山夜月》

夏天的味道,铺天盖地,感觉一直在一分分、一寸寸地钻进我的每一个毛孔。

热烈而饱满,带着一股生命蒸腾的原始气息,浓烈得难以化开,不是春的含蓄,秋的深沉,冬的凌冽。

最先扑来的,是阳光炙烤大地的焦香,接着,便是草木汁液汹涌出石楠般的蓬勃。

夏天的味道里,烟火气是绝对的主角。

最不能忘记的是迎面飘来的汗水与食物交织的咸香。

最终,归于静谧,留下微凉的余韵。

这样一个季节,坐拥书城,沏上一杯山居茶坊的福鼎白茶,啜吸着,沉醉而心怡;推开落地窗帘,欣赏着观澜湖畔的粼粼波光,两岸的青翠小山,耸立着,几声布谷,瞬间打破了天空的寂静。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湖面是一抹一抹的,并不均匀,一如画家泼墨,浓淡相宜;清风徐来,吹皱一池绿香,慢慢散向山居的窗隙,挤入书房,涌向书台。

伴着香味,我一遍一遍的回忆起阅读过的散文。

有人总喜欢问我,都在意哪些作家?

其实,我第一个在意并沉潜的作家便是李国文,在意他的语言之美,沉潜他的文化浸淫。

第二个便是史铁生。

真正走入我的视野,是在他逝世之后,我阅读了他的全集,没有放过一个字。

在复旦大学访学期间,本来是倾力于音韵学研究的,却因为他的的生存与语言魅力,再也抵挡不住了。于是,海量阅读之后,便撰写出了一部专著:《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

之前,也曾零零散散地阅读过一些名人之作,已经分不清先后,冯骥才、韩少功、林非、梁衡、李敬泽、王充闾、于坚、周涛、张炜等,我都曾一一寓目。

但我要毫不隐瞒的告诉所有读者,我的比喻是深深受着毕淑敏女史的影响的,她一直在潜移默化着我。

如果说我的散文中偶尔有哲理的元素,那得感谢周国平先生,感谢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哲学。

有人总喜欢问我都在意哪些作品?

趁着记忆,可以慢慢地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早涉猎的中国作家的作品:

喜欢司马迁的《史记》,简劲、爆烈、偶尔放荡。

他是我一生都在翻阅的典籍,司马迁在专制帝王残酷的惩罚和蹂躏底下,依旧保持着秉笔直书的品格与勇气,严峻,峭拔,令人钦佩。

酷爱苏轼,他的文章总是天马行空,好奇而旷达,他的《前赤壁赋》,告诉我们:把生活变为艺术不是在写作中,而是从感受生活时就已经开始。他胸襟磊落,旷怀达观,总是超然于物外。

偶涉范仲淹,他的《岳阳楼记》,强烈地彰显出一种浩然正气,一种政治散文的倾向,一种大事、大情、大理的散文主张。

用力鲁迅,鲁迅,就是散文的标准。细读过《鲁迅全集》,只有鲁迅常常使我长久着迷。喜欢他的《朝花夕拾》《野草》,在他心中,审美化的人生意境是一种高贵的文学性。他的《记念刘和珍君》,说实在的,今天我才敢说读懂些许滋味。

一直在关注,慢慢细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最初从屠格涅夫开始,喜欢他的《猎人笔记》,喜欢作品中充满无数令人难忘的片段,片段中迷人的生活与风景。

那种锐利的思想,深厚的功底,对任何强权和时尚潮流绝不屈从的坚定,始终带给我力量。

慢慢地,有机会独到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作者超凡的敏感,逮住任何一点都能滔滔不绝,倒出的全是智慧,令我刮目。

偶尔读到高山樗牛的《月夜的美感》,那真是一篇少见的推理散文,一种理性思维的拓展。

在复旦大学图书馆读到了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真是百读不厌,一段时间,我把它当成枕边书,每一次随意翻阅,便欲罢不能。

那是一种学者式的游记散文,一写就是一二十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一个强烈的念头:是时候结束我的某个时期了。

说起斯蒂芬•茨威格,最早在教科书中接触到他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直震撼于他的造诣,后来有机会读到他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随手翻阅,魔力无处不在。

波德莱尔是我一直神往的作家,可是却读得有限,后来,他的《巴黎的忧郁》,使我对美的定义有了新的理解。

今天,我们特别推崇梭罗的《瓦尔登湖》,他对自然的精微描写,对人与自然关系观点的独到认识,也许每一个读者都叹为观止。可是比起司马迁的“天人合一”,梭罗并没有化而为一。

不知怎么回事,我在读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时,总是“不知东方之既白”。

我也特别喜欢契诃夫,每一个读者都很清楚:他是世界著名的两大短篇小说巨匠。但其实他的散文和小说只有一步之遥,他却在期间游刃。

我一直怀疑他并不认真地在写所谓小说和散文,他只是在写而已。他的散文有时候看起来只不过是可以随便用到某个小说里面去的细节,而他的小说你却会恍惚间经常觉得就是散文。

假如有人问我如果出外旅行,最愿意带上什么?

我会毫无疑问的回答:就是书。

如果只是为了休息,带上《浮生六记》吧,似诗亦画,一字一句都是最好的橄榄,带给你最有趣的推敲,一旦深入,你无法忘记咀嚼的时光。

《孟子》,真好!可以和它一个劲儿地没完没了地辩论。

有时,读读《古文观止》,在琢磨中,在衣食无忧的孤岛上,不知不觉,便意外地领会了古人的思想。

有时,你会觉得,在一个秀丽的空间,其实不应带上自己喜欢的书,应该选择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认认真真地浏览一遍,从先秦到清代散文名篇,那才是真正的根柢。

有时又想:为什么非带书不可,我还正想到哪里找到几个月的时间写一本书,只要带上一台笔记本,一本《辞海》。

有时也想:既然是来旅游,还带什么书,看海比看书更有意思,看海多情的细节,看海藏着的局部,与海拥抱,在大中窥见从不轻易袒露的小,真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意外。

有人说我的文章以文学性散文、艺术评论和哲学思辨见长,内容多围绕自然、文化、艺术与人生展开,语言典雅深邃,兼具古典意蕴与现代哲思。

看到之后倍感惭愧,仔细琢磨又好像言之有理。不过梳理一下所读过的书,好像似乎看到了自己努力之后的回馈。

累了,想想那些消逝的夏日,其实,早已沉淀成了生命的年轮。在记忆里,我一遍遍地反刍着,掬水,月在手,虽然没有留住水,却留住了月光。

2025年6月27日于观澜湖畔抱朴书院洞若工作室

来源:鄢教授的退休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