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小红书越来越“大”,简单的指南已经不足以满足小红书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用户涌入小红书,用户在社区内呈现出了多种兴趣偏好,从单纯的内容消费者变成了分享者、交流者。
文 /王慧莹
编辑 /子夜
一个多月前,小红书更改品牌slogan——从“你的生活指南”变成“你的生活兴趣社区”。
随着小红书越来越“大”,简单的指南已经不足以满足小红书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用户涌入小红书,用户在社区内呈现出了多种兴趣偏好,从单纯的内容消费者变成了分享者、交流者。
这种分享欲、交流欲延续到电商场域,是小红书去年就喊出的“生活方式电商”。所谓生活方式电商,小红书要做的是帮助用户找到匹配自己个性化需求的商品。
如今,生活方式电商有了更具象化的体现。
8月28日,小红书在上海举办首个线下市集活动,来自全国超100家商家现场展示优质好货。线下市集开幕的同时,小红书也更新了新版本,电商以“市集”之名重回首页一级入口。“市集”页面设置了市集直播、买手橱窗、新品首发等频道。
线上线下的市集联动,融合内容和交易,打通需求和供给,满足用户边逛边买的需求,也为商家提供更稳定的交易场域。
经过这几年探索,以电商为代表的小红书商业化进度在预期之中。不过,作为中国最大的生活方式社区,小红书坐拥3.5亿月活,且超过50%是95后,小红书的商业化规模总是赶不上用户规模。
如今,以市集为支点,小红书希望撬动“种草”到“拔草”的全链路变革。这其实是更符合社区特性的电商——不追求最大规模,而是聚焦最高黏性;不主打最低价格,而是提供最优发现体验。
或许,挑战电商巨头并不是小红书终极目标,小红书要证明的是,自己找到了一条独特的自营电商之路。更重要的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可以是一门好生意。
从“友好市集”到“一级入口”,
小红书生活方式电商持续扩张
“祝你逛得开心!”
在炎热的上海,熙熙攘攘的小红书市集,这六个大字映入眼帘。
8月28日至31日,小红书举办了首个线下市集,这个长达四天的市集汇聚百余位全国商家,从农产品到阳光手作,每一份对生活的热情都能在这里被满足。
与此同时,不少小红书用户发现,底部导航栏的“商城”悄然换成了“市集”。
重新开设传统市集,又将其搬到线上,线下“可感知”,线上“有人感”,这种差异化的电商体验的确很符合小红书。尤其在线上,这个看似简单的入口迭代,实则藏着一场生活方式电商的战略突围。
从去年提出生活方式电商至今,生活,在小红书的语境中始终是个动词。小红书首席营销官之恒曾透露,小红书每个月提供购买建议的用户数已经达到了1.7 亿。
这种用户土壤决定了小红书做电商的独特性——不能像电商商城那样正式,也不像直播间那样商业化。
怎么在内容和交易之间找个平衡,市集是个新答案。市集保留更多小红书的气质,也保留了更多内容感和社区氛围。
不同于传统货架电商的交易逻辑,市集的核心逻辑是将交易与社区的“逛”融合在一起。用户点开商品卡片,看到的是带有真实感受的笔记或评论。这种自发式的种草,可能来自买手,也可能来自品牌主理人和用户。
从逛到买,市集作为载体,将小红书电商的逻辑捋得更顺,也更有确定性。
很长一段时间,在小红书种草,去其他平台交易成为小红书做电商的最大阻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用户购买心智不成熟。小红书需要一个入口,既拥有固定的好货源场域,又有便捷的挑选场景。
此次的线上市集页面采用双列流设计,像是城市街道,用户在逛笔记时会发现宝藏商家和商品,并彼此分享交流。这种体验感很重要,相当于给用户一个固定的入口,以此更高频便捷地“逛街”。
图源小红书内测市集页面
在货的层面,小红书线上市集延续了友好市集的调性,是对小红书站内的商品进行聚合。对商家来说,“市集”作为一个更集中的交易聚合入口,高品质、高复购、高互动的好商品有了更多被购买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市集成为一级入口,年轻人功不可没,小红书交易市场负责人来克表示:“在小红书购物的用户数正在快速上升,尤其是年轻用户。因此小红书新增‘市集’作为一级入口,意在进一步提升用户购买心智。”
来克介绍道,小红书购买用户中95后占比高达70%,他们愿意为好品质、好品位、好价格买单,而非单纯追逐品牌或低价。这群年轻用户成为小红书电商差异化的核心支撑。
实际上,小红书此前已在线上成功举办多个市集活动。去年双11的“1年1度购物狂欢”线上主题街区,今年6月的“友好市集”,以及今年8月线上线下联动的“当红手串大赏”……
准确来说,小红书“市集”是生活方式电商的具象化、产品化体现。推出生活方式电商时,小红书COO柯南曾经提到,用户在小红书买东西就像在线上逛街,每一个直播间都是一个线上橱窗。
小红书商业化进入加速期
市集的出现,是生活方式电商的延续,标志着电商和社区处在同等战略地位。换句话说,小红书商业化进入新的加速周期。
告别过去克制的商业化路线,基于社区的原生性,小红书找到一套自己的电商逻辑后,在商业化道路的步伐愈发紧凑。
尤其是这两个月,小红书的动作频频。
7月,小红书成立“大商业板块”,由COO柯南担任总负责人,与CMO之恒共同组成领导班子。大商业板块保持商业部、交易部的一级部门设置不变。
这一调整旨在打破小红书广告和交易之间长期存在的壁垒,促进商业化广告业务与交易业务的深度协同。延续到业务层面,整合大商业板块的意图很明显,即最大程度促进小红书站内交易转化,形成种草-投流-交易的闭环。
简单来说,小红书想要让包括电商、广告在内的更多商业行为在站内自然、流畅地发生。
图源小红书官网
此前,小红书开放站外平台外链也是这个逻辑。今年5月份,小红书推出的“红猫计划”“红京计划”,允许笔记下方挂外链,实际上就是在吸引有广告预算的商家。
彼时,这个动作被看做是小红书放慢站内电商脚步的信号,实则不然。开放外链的同时,小红书还在加紧完善自身的商业生态,打造丰富的商家生态是第一步。
8月,小红书推出百万免佣计划,在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同一商家前100万支付交易额免除佣金,仅保留0.6%的支付渠道成本。这一计划几乎没有门槛,佣金在服务费结算时自动减免,商家无需额外申请。
这极大减轻了商家,尤其是中小商家的运营成本负担。这一部分商家正是小红书自营电商最为关注的,也是小红书繁荣电商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小红书自有电商体系与外链合作是并行的。即便小红书开放了广告外链,但这是种有限的开放,小红书开放的广告外链,只会出现在小红书的商业流量中,不会影响其自有电商的流量空间。
这给站内商家吃了颗定心丸。毕竟,用户的消费决策逻辑日渐复杂,一句素人的感悟,都会影响小红书的站内转化,如果不用更完善的体系和优惠政策激励,商家生态不丰富,小红书商业化也跑不快。
过去,小红书的商业体系按照商业化广告、交易分别纵向搭建,独立之余两大部门之间有一堵隐形的墙,存在长期壁垒。随着小红书商业化进入深水区,广告与电商最大程度地协同才能助力小红书跑得更快。
早在年初,小红书便明确了2025年商业化业务的三大方向,即行业上从聚焦消费品向满足多行业的需求扩展,重点向生活服务等行业突破;商业产品能力上,更多着力在种草投放之中的优化、种草的投后度量以及客户生意线索的直接交付等;生态上走向更大开放,未来将直接与更多平台、不同行业商家品牌、MCN机构等形成连接。
小红书正在沿着既定的方向向前。
独特的小红书,
也找了独特的电商解法?
小红书上有一批愿意分享生活的人,仅是“求链接”类评论在小红书每月就达到8000万。这种高粘性流量和用户留存,是很多互联网企业羡慕的,但小红书电商的速度不快。
据彭博社报道,2024年小红书电商GMV突破了4000亿元,同比增长了45%。
尽管也是在增长,但小红书也有焦虑。小红书电商成长在对手建立的高墙之下,生活方式电商也区别于货架电商、兴趣电商、信任电商等各类电商定义。
当国内电商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小红书很难与对手正面硬刚。从以董洁章小蕙为代表的直播电商,再到买手电商、生活方式电商,小红书很早就意识到走独特的道路很重要。
传统电商“买卖”的指标很容易被看见,但真正理解用户的人不多见。这个“人”,不仅要懂用户,还要懂生活,向用户分享生活经验,帮用户挑选搭配衣服,这也是小红书电商“人、货、场”三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些人,可以是买手,也可以是商家,或是主理人。以人为链接,再搭建货和场,是小红书做电商的思路。
这种差异化源于小红书本身的独特性——原生社区属性。这些年,小红书依靠黏性用户、社区氛围破圈,成为互联网平台中特别的存在。
在小红书社区中,用户之间形成了一种真实、友好、互助的氛围,用户分享的内容源于真实生活体验,这种信任关系使得用户更容易受到他人推荐的影响,形成了小红书的种草属性,每天在小红书直接表达求购的需求内容超过600万。
这几年,随着小红书的内容生态愈加丰富,小红书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搜索入口。截至2024年底,73%的小红书月活用户有主动搜索行为,42%的新用户来到小红书第一天便会使用搜索功能。
对小红书而言,内容和社区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小红书的社区原生性决定了这一切。小红书电商也是从社区里“长”出来的电商,即便是以商业化进展慢为代价,也不能影响小红书积攒多年的社区氛围。
当普通人帮助普通人的社区精神,转化成真实有用经验的心智,又形成交易的转化,便成就了小红书电商的独特内核。
正是由于这种独特性,小红书在电商探索过程中,其解法也必然与其他平台不同。简单的货架电商模式,虽然能够满足用户快速查找和购买商品的需求,但无法满足小红书用户对于生活方式探索和发现的渴望。
小红书做的是一场围绕社区文化和用户需求展开的创新实践,它不追求大规模的市场份额和低价竞争,而是专注于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和发现乐趣。不过,怎么将社区调性与交易更自然地融合,是小红书商业化要考虑的长期命题。
来源:连线Insight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