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必大家心情都非常激动,可没想到,日本这时候又跳了出来,居然有人将9月2日,说成是“日本解放亚洲日”。
9月2日,距离阅兵只剩一天,真正的倒计时开始了。
想必大家心情都非常激动,可没想到,日本这时候又跳了出来,居然有人将9月2日,说成是“日本解放亚洲日”。
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面对这样的言论,我方是如何应对的?
9月2日在1945年7月16日,中、美、英三国发布《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并履行《开罗宣言》条款。
苏联于8月8日加入该公告,面对盟军在太平洋的全面反攻、苏联对日宣战以及广岛、长崎原子弹的震慑。
日本天皇裕仁于8月14日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通过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而正式签署投降文件,就安排在了1945年9月2日。
上午9时,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举行。
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大本营签署投降书。
随后,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美国尼米兹海军上将、中国徐永昌将军等九国代表依次签字,确认日本投降。
仪式于9时18分结束,这一时间点与1931年“九一八”事变,恰恰吻合。
14年间,仿若一个轮回,战争是结束了,可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却是整整3500万同胞的伤亡,这样的损失触目惊心。
它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今天的和平生活,更重要的是不忘那些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
因此在日本签订了投降书的第二天,我们将其作为胜利日进行纪念,也就是也就是9月3日。
在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所以在9月3日这一天,我们举行伟大的阅兵活动,意义是非常不一样的,那些曾经为了中国民族独立,献出生命的先辈们,后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的付出。
而且后辈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守卫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这也就是为何有那么多的先进武器进行展示。
这就是在向世界传达一种态度,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虽然有实力,但是不搞霸权,愿意同各国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可若是有宵小之辈,胆敢冒犯,中国也有着足够的实力和底气,将一切威胁消灭于萌芽之中。
但归根到底,阅兵还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广纳四方来客,传达友好的态度。
可没想到,就在这万众期待的时刻,日本却偏偏跳出来挑事,非说什么什么9月2日是“日本解放亚洲日”,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颠倒黑白。
2025年8月31日,庵野丰等人在东京千代田区永田町的清亮会馆,主持了一场名为“阐明日本在前一次战争中倡导的‘亚洲解放’方面的座谈会”的右翼座谈会。
这些人声称,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目的“不是侵略,而是为了推翻欧美殖民统治,实现亚洲独立”。
他们进一步荒谬地提出,正是因为日本战败投降,东南亚国家才得以独立,因此应将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的日子定义为“亚洲解放日”,宣称日本“完成了解放亚洲的历史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甚至还拿出了所谓证据。
比如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英宣战的《朝廷声明》中“消除美英的暴政,使东南亚恢复原形,合作繁荣”的表述,断章取义地将其作为日本战争目的的“证据”
庵野丰甚至还在座谈会上,展示了二战期间日本在缅甸、菲律宾扶植的傀儡政权,举行“独立典礼”的影像资料,试图以此证明日本“帮助”亚洲实现了独立。
如此种种,简直是颠倒黑白。
面对日本这样的行径,实在是忍无可忍,从8月底开始,中国《解放军报》连续发表文章,如《纪念抗战伟大胜利 捍卫二战胜利成果》、《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等等。
文章中明确指出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美化侵略的言行,是对历史真相和人类良知的公然挑衅,是对所有战争受害国的巨大冒犯,并警告其“无法洗白自己”,拒绝认罪,无法走向未来。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亦就此表明严正立场,强调中方已向日方提出交涉,要求日方澄清立场。
而若是细究起来,日本这样的行动其实是早有预谋。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就开始有计划地对教科书做出删改,将“侵略”改为“进出”,到将侵略战争美化为“解放亚洲”的“自卫行动”,并淡化或否认强征“慰安妇”、强征劳工等罪行。
在类似庵野丰这样的右翼人员的有意推动下,相当一部分人对于那段历史,并不了解,反而认为日本在战争中的角色,是一个正面角色,而不是一手挑起战争的刽子手。
同时,日本外务省自2015年起,累计投入超过560亿日元的专项预算,拉拢那些亲日学者,资助他们洗白日本在战争中的种种罪行。
如此一内一外,两种手段齐头并进,既统一了国内思潮,同时在国际上也刷了一波声望,还能洗白自身,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可是,天网恢恢,做过的那些恶事,又岂能被掩埋,1942年,1942年日军在菲律宾马尼拉屠杀10万平民;在新加坡实施“肃清”大屠杀。
在缅甸强征数十万劳工修建铁路,死伤者无数,缅甸铁路又被称为死亡铁路。
如此斑斑血债,怎么敢有脸说是解放,怎么敢在会议上播放傀儡政权所谓的“独立影像”呢?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