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根教授:详解脑膜转移常见误区及治疗选择|直播回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8:08 2

摘要:在晚期肺癌的治疗过程中,脑膜转移是众多患者会面临的“棘手难题”。由于脑膜结构特殊,许多常规治疗手段难以奏效,并且每位患者的病情进展、身体状况存在差异,治疗方案往往需要精准适配、个体化要求极高,这也让很多患者在治疗中充满困惑。

整理者:雨过天晴

审核人:鹰版

在晚期肺癌的治疗过程中,脑膜转移是众多患者会面临的“棘手难题”。由于脑膜结构特殊,许多常规治疗手段难以奏效,并且每位患者的病情进展、身体状况存在差异,治疗方案往往需要精准适配、个体化要求极高,这也让很多患者在治疗中充满困惑。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小爱提炼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林根教授于8月13日在与癌共舞论坛“脑膜攻防战:解码肺癌禁区的生存之道”系列直播第三期中的精彩内容,结合患者提供的实际病例,拆解治疗中的关键问题,解读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逻辑,以期能让大家对病情有更清晰的认识,在治疗路上少走弯路,科学应对挑战。

病例解读

病例一:患者于2021年4月确诊肺内、胸膜及脑多发转移,EGFR 19del。

2021年5月至2023年7月,奥希替尼80mg靶向治疗;

2023年8至9月,胸部CT病灶增大缓慢耐药,多次基因检测无果,奥希替尼配合局部放疗,出现放射性肺炎(激素治疗);

2024年4月入组HER-3 ADC YL-202临床研究,停用奥希替尼,治疗3周期,复查疗效SD,后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出组。

2024年6月奥希替尼80mg联合培美曲塞+卡铂+贝伐珠单抗治疗4周期,后撤掉卡铂又做了5周期,之后复查CT与脑部肿瘤稳定,但CEA缓慢上升;

2025年6月开始头痛头晕呕吐视力模糊,脑膜转移。7月10日装Ommaya囊,截止目前已鞘注5次(培美曲塞10mg/周),同时继续奥希替尼80mg靶向治疗。头晕头痛症状有缓解,但体感较差,依然呕吐,四肢无力行动不便。

问题如下:

1)奥希替尼从确诊开始至今已服用4年,是否能改为伏美替尼(或其他靶向药)?

2)鞘注局部控制同时,是否恢复全身培美+贝伐的静脉治疗(或肺部换其他方案)?

3)针对目前仍然呕吐症状,鞘注剂量与频次是否有建议?

林根教授:首先需要纠正一个患者乃至医生都可能存在的误区,认为一旦开始服用靶向药,就必须终身服用,即便肿瘤出现进展也舍不得停药,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有时暂停靶向药后,未来也仍有再次服用的机会。需要明确的是,若肿瘤在靶向药治疗期间持续进展,例如从一种三代靶向药换成另一种三代靶向药,基本无效。有研究显示,肿瘤一旦对靶向药耐药,杀灭肿瘤所需的药物剂量会成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增加,很难达到治疗效果,而临床情况比基础研究更复杂。由于肿瘤存在异质性,可能有部分细胞仍会受到靶向药控制,但在肿瘤全面进展的情况下,一般不建议继续使用同类靶向药。很多患者认为开始服用靶向药后就必须一直坚持,停药就像失去生命一样,这种观念需要改变。靶向药若无效,停药并无大碍。虽然停药后存在疾病超进展的可能,但概率仅约6%,属于低概率事件,且还有时间窗口进行观察。超进展通常发生在短时间内,届时可重新评估并考虑再次用药,因此无需过度担忧。

第二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该方案是否仍能让患者获益。若能获益,自然可以继续使用;若已确定耐药、无法获益,则不应再采用该方案。实际上,全身治疗方案对脑膜转移并非完全无效,只是这种有效情况较为少见。这是因为脑膜转移患者往往经过多线治疗,病情复杂,治疗难度远高于一线、二线或三线治疗等相对简单纯粹的临床场景,因此在选择全身治疗方案时需谨慎考量,不能随意决定。

第三个问题,若患者仍有呕吐症状,且确定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首先需要排除脑积水的可能,其次要通过磁共振检查、腰穿脑脊液检查(包括检测脑脊液中的肿瘤细胞、肿瘤标记物及相关基因分型等)来评估当前治疗的效果。若治疗无效,需分析增加剂量是否能改善症状;若增加剂量后仍无好转,则需进一步评估当前治疗的实际价值。针对这种情况,存在多种处理方式,关键在于先明确是否合并脑积水以及当前治疗的疗效如何,再据此进行针对性处理。

病例二:患者为49岁女性,2024年3月确诊肺腺癌、脑转移和骨转移,EGFR21+TP53突变。2024年3月至2025年2月,服用阿美替尼;2025年2月至7月,阿美替尼+卡铂+培美曲塞,化疗四个周期,后去掉卡铂又治疗三个周期。2025年7月,PET-CT检查,胸膜进展,后穿刺病理为小细胞肺癌,7月底出现头晕头痛。2025年7月29日,进行EC方案+阿美替尼,后持续靶向治疗。住院化疗期间,头晕头痛症状加剧明显,给予三天甘露醇缓解,出院后头部症状与入院前相似。2025年8月1日,脑核磁显示双侧额顶叶部分柔脑膜可疑CE-Flair信号略增高,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

问题如下:

1)腰穿明确性质后,应先选择鞘注还是装Ommaya囊?

2)脑脊液有必要送基因检测吗?基因检测优先选胸膜进展部位还是脑脊液?

3)对于混合小细胞肺癌,鞘注培美的效果如何?

4)脑部是需要放疗?

林根教授:首先,在脑膜转移治疗中,优先选择鞘内注射还是安装Ommaya囊,个人的常规做法是先进行几次鞘内注射,若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再建议进行Ommaya囊植入。这是因为:一方面,通过磁共振可判断脑膜转移类型,结节样的较大结节转移对鞘内注射的疗效通常不佳,而线样强化等类型的脑膜转移采用鞘内注射,效果一般较好;另一方面,尽管影像学可辅助预测疗效,但实际疗效在鞘内注射后便能直观判断。若有效再进行Ommaya囊植入,能避免无效时既浪费钱又造成心理负担的情况。其实,患者无需对Ommaya囊安装过于恐惧,不要误认为脑部手术风险极大,如今脑外科手术愈发精细,针对Ommaya囊植入已有成熟的穿刺路径,甚至可在局麻下完成,属于微创操作。且借助相关软件,能精准预测穿刺路径,避开重要部位,因此不必过度紧张。

第二个问题,脑脊液的基因检测非常必要。要明确脑内或脑膜内病情进展的原因,脑脊液基因检测不可或缺。若无法对脑部病灶进行活检,脑脊液是极佳的替代样本。需注意的是,外周血或外周病灶穿刺的检测结果与脑脊液差异较大,无法反映脑内或脑脊液中病情进展的原因,可能导致治疗方案无法适用。因此,对于明确存在脑膜转移的患者,甚至部分脑转移患者,都会选择性建议进行脑脊液基因检测,以明确耐药原因,指导全身及脑膜转移的治疗。基因检测中胸膜(外周病灶)与脑脊液的关系并非二选一,而是互补。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若外周无明显进展,可仅做脑脊液检测;若脑部进展不明显,以外周病灶进展为主,则选择外周病灶检测;若两者同时进展,为明确各自的基因层面进展原因,需同时进行检测。

第三个问题,对于小细胞转化患者,鞘内注射培美曲塞基本无效。中枢神经与外周的耐药机制差异较大,外周小细胞癌转化不一定意味着中枢也如此,但需抽取脑脊液检测,若存在TP53缺失、RB1突变,可能提示脑膜或脑脊液也发生小细胞转化。这种情况下,可改用VP16或塞替派鞘内注射,两者均安全有效。塞替派一般每次10毫克,每周给药1-2次;VP16起始剂量1-2毫克,后续根据疗效调整剂量。

第四个问题,脑部是否需要放疗需分情况而定:脑膜转移患者多合并脑转移,单纯脑膜转移较少。若脑实质转移病灶的肿瘤负荷远超过脑膜转移,必须进行放疗,因放疗对脑实质转移的疗效远优于脑膜转移;若以脑膜转移为主,放疗对其疗效不佳,但脑膜转移表现为结节样增厚、强化或肿块时,放疗仍可发挥作用。此外,在脑膜或脊髓膜转移累及神经导致局部症状时,可进行局部放疗以减轻症状。

病例三:患者于2020年确诊肺腺癌,双肺多发、颈部淋巴转移,EGFR19+TP53突变。一线服用奥希替尼40个月,出现胸椎、腰椎多处骨转移,血液检测显示MET扩增20倍,还有CTNNB1突变。二线服用奥希替尼联合赛沃替尼15个月,期间脑转移(8mm),进行伽马刀治疗。约一个月前出现一次晕倒,就诊后医生表示小脑脑膜部分线状及点状强化,血液基因检测显示MET消失。三线服用双倍奥希替尼+卡博替尼20天后症状缓解至消失,复查肺部肺门转移变淡,腰椎和脑部无明显变化,自身感觉有效。

问题如下:

1)担心副作用,奥希替尼减量1.5颗联合卡博40mg是否可以?

2)如果脑膜进展或出现症状,是否可以尝试奥希替尼+佐利替尼+卡博替尼?

3)卡博替尼和赛沃替尼是否可以轮换服用?

林根教授:该病例的核心问题在于MET扩增后从赛沃替尼调整为卡博替尼的相关问题。首先,MET抑制剂出现耐药时,很多患者可通过不同抑制剂的转换获得疗效。赛沃替尼这类新一代MET抑制剂与卡博替尼之间,存在相互解决耐药的可能。如赛沃替尼耐药后若出现D1228N或Y1230N等突变,卡博替尼在基础研究中被证实可抑制此类突变导致的耐药。但需注意,即便卡博替尼有效,其有效期可能较短。因此,若患者服用卡博替尼后起效,建议尽快联合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该患者尚未接受过化疗,切勿等到卡博替尼耐药后再考虑其他方案,以免错失治疗机会。当然,具体方案需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共同制定,毕竟此时治疗已较为复杂。

其次,卡博替尼在不同肿瘤中的用药剂量存在差异,需关注肺癌患者的具体用量。相较于双倍剂量的奥希替尼,卡博替尼的副作用更为显著。如在肾癌治疗中,卡博替尼剂量甚至可达60-80毫克,而肺癌患者的适用剂量需谨慎把控。此外,双倍剂量的三代靶向药疗效本身有限,且临床存在一个常见误区,将奥希替尼与佐利替尼等不同靶向药叠加使用。实际上,这种组合并无必要,佐利替尼作为一代药物,对T790M样突变基本无效,仅血脑屏障通透性较好,在三代药物已广泛应用的当下,其临床价值有限。患者常尝试的多各种眼花缭乱的复杂组合,本质上与双倍或三倍剂量的TKI差异不大,反而可能叠加副作用,更多是一种自我安慰。

第三个问题,卡博替尼与赛沃替尼能否轮替,目前尚无明确结论。如前所述,两类药物可针对部分耐药机制相互克服,且二者靶点不冲突 。赛沃替尼针对MET的活化结构,卡博替尼则结合非活化结构,因此已有研究探索二者联合用于一线治疗,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尤其是针对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等情况。但具体到轮替使用的效果,仍需更多研究数据支持。

病例四:患者为69岁女性,2019年2月确诊非小细胞肺腺癌,EGFR19突变。经过多线治疗后,2023年11月确诊脑膜转移,脑脊液基因检测EGFR19, 腋窝淋巴结EGFR19+MET扩增。

2023年11月28日至2024年10月21日,服用伏美替尼+赛沃替尼;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29日,装Ommaya囊鞘注培美10mg两次,后改为15mg一周2次,持续一个月,后改为15mg,一周1次持续一个月。2024年9月21日,鞘注培美20mg,9月25日鞘注培美20mg后头晕、神智不清、癫痫,停鞘注。

2024年10月22日开始伏美替尼4粒+赛沃替尼2粒至今。2025年5月9日、5月19日、5月24日、6月4日、7月11日鞘注培美15mg。患者目前症状包括偶尔耳鸣、听力稍有下降、肺部影像稳定,生活能自理还能干些家务活。

问题如下:

1)近期鞘注3次后脑脊液、血液CEA均有下降,是否说明鞘注培美有效?如果培美耐药换什么药鞘注更好?

2)如果影像进展,如何区分伏美替尼耐药还是赛沃替尼耐药?是否还有其他联药方案?

3)后期如果鞘注和靶向都耐药,能否考虑免疫+化疗?

林根教授:第一个问题,若鞘内注射后血液中肿瘤标志物明显下降,理论上说明治疗有效。因为CEA等肿瘤标志物,乃至MRD、ctDNA等,均为反映肿瘤负荷的指标,其水平的显著下降通常可提示治疗有效。需注意的是,若患者在鞘内注射培美曲塞时出现癫痫,可能与注射速度过快、压力过大有关,也可能由化疗性脑膜炎引起或纯属巧合,但临床更常见前者。这种因操作速度导致的反应,若能避免,通常不会复发。

关于耐药后更换鞘内注射药物的问题,常规处理方式如下:若当前药物无效,可先给予1-2次剂量爬升的机会(成倍增加剂量)。无需担心培美曲塞鞘内注射会导致骨髓抑制,其发生率极低。只有对培美曲塞高度敏感的患者,极小剂量才可能引发骨髓抑制,若10毫克未出现,即便增至50毫克,通常也不会发生。剂量爬升的理论基础是通过提高化疗药在局部空间的浓度,可能超过肿瘤耐药所需浓度,从而再次获得疗效。若两次剂量爬升后仍无效果,说明耐药并非剂量原因,需更换其他化疗药物,这与全身治疗中一线化疗失败后换用其他化疗药的理念一致。只是鞘内注射可选的化疗药较少,常用的有塞替派、VP16等,可作为更换时的选择。

第二个问题,若无法区分两种药物中哪种耐药,理论上可认为两者均已耐药。因为若其中一种药物未耐药,肿瘤应能得到控制,而当前肿瘤进展,说明两种药物均无法发挥作用。

关于后续治疗方案,若存在新的扩增,可考虑埃万妥单抗治疗,它既可联合三代靶向药,也可联合化疗;伊沃西单抗联合单药化疗也可能有效,因此后续可选方案仍较多。但需注意,三代药物耐药后,尤其是经过多线治疗的患者,耐药机制会愈发复杂,可能存在多重耐药(例如同一患者不同病灶分别出现C797S突变、MET扩增、小细胞肺癌转化等),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导致治疗难度极大。

有些患者试图通过基因检测找到耐药基因后进行针对性靶向治疗,认为疗效会很高,但现实比较残酷。例如,对于C797S与T790M反式突变,即便采用一代药联合三代药治疗,检索所有个案可见,有效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也仅短短两三个月。因此,随着治疗线数增加,这种“精准靶向”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此时需采用不依赖特定耐药机制的治疗方案。

因此,三代药物耐药后,切勿摒弃化疗,化疗联合抗血管治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仍是目前的主流标准治疗。鉴于患者存在MET扩增,建议重新进行穿刺活检,明确可能的耐药机制,再据此选择治疗方案。

病例五:患者于2020年8月手术,确诊肺腺癌EGFR21、p.L858突变。术后服用埃克替尼至2023年4月,2023年5月因脑转开始服用奥希替尼。2023年11月出现头晕不适,右枕叶转移瘤射波刀(剂量8Gy×4)。2024年3月开始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联用两次后脑转移瘤缩小,同年6月因鼻出血停用贝伐,7月出现脖子僵硬等症状,10月视力模糊,11月开始减量使用贝伐,用至2025年2月,期间伴随头疼,脑脊液发现癌细胞,基因检测发现EGFR21p.L858R突变-丰度80.25%、TP53-丰度82.71%。

开始服用伏美替尼每天3粒并鞘注,第一次甲氨蝶呤10mg效果不错,后又用三次甲氨蝶呤效果则不明显,后改用培美曲塞10mg,用一次后头部疼痛和头晕症状消失,4至5月份可以正常走路,但不能时间过长。6月复查发现头部转移瘤增大、肺部新发病灶、疑似骨转移。胸10出现骨折,后进行骨水泥,术中取骨头但病理和免疫组化未发现癌细胞。

现在治疗方案:

停用靶向药,7月10日用一次培美曲塞+卡铂+依沃西单抗;7月31日用第二次培美曲塞+卡铂+依沃西单抗。第二次化疗前几天开始每天恶心呕吐,做完二次化疗后开始鞘注,鞘注完症状缓解,现已经鞘注三次。患者已经从鞘注前的不吃不喝开始吃东西,脑脊液中的癌细胞数量也在下降。

问题如下:

1)在有好转的情况下还是否有必要加大鞘注培美曲塞的剂量?

2)全身的治疗方案还是否有可能调整回吃靶向药?

林根教授:首先需要明确,用药加量并非目的,若培美曲塞10毫克鞘内注射即有效,便无需加量。结合患者的治疗过程,有几个误区需要说明:部分医疗中心仍采用甲氨蝶呤进行鞘内注射,虽然该药有一定疗效,但效果远不及培美曲塞。从原理来看,肺癌的全身治疗方案中早已不再使用甲氨蝶呤,而脑膜或脑脊液中的肺癌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与全身病灶一致。培美曲塞与甲氨蝶呤虽均作用于叶酸代谢,但在肺癌治疗中,培美曲塞的效果显著优于甲氨蝶呤,因此我在临床中已淘汰甲氨蝶呤鞘内注射。部分患者认为甲氨蝶呤有效,实则可能是脑膜转移合并轻度交通性脑积水时,腰穿抽取脑脊液(即便仅20-30毫升)降低了颅内压,从而缓解症状,并非药物本身的作用。故在此呼吁,鞘内注射无需使用氨甲蝶呤,优先选择培美曲塞即可。就像该患者目前采用每周两次培美曲塞鞘内注射,疗效良好,维持此剂量即可,无需加倍,除非出现耐药再考虑调整。

第二个问题,全身治疗方案是否可能调回靶向药物,需结合实际情况判断。若当前培美曲塞联合卡博替尼及伊沃西单抗的方案有效,后续可考虑停用卡博替尼,继续使用伊沃西单抗联合培美曲塞治疗。需纠正一个观念,并非靶向药一定优于化疗。一线治疗时靶向药优先选择,但后续治疗需综合考量疗效与毒性反应,若方案无效,即便毒性再低也无意义;若化疗联合伊沃西单抗疗效明确且副作用轻微,便无需执着于调回已无效的靶向药。部分患者存在“化疗一定比靶向药差、化疗是毒药”的固有认知,但培美曲塞实则是高效低毒药物,甚至可用于维持治疗。在化疗早期,除血液肿瘤外,实体瘤极少采用化疗维持治疗,而培美曲塞因毒性可控、患者可耐受,能够长期使用以控制肿瘤。因此,全身治疗方案是否调整,核心在于疗效与副作用:若方案有效、副作用轻微且可耐受,理论上可持续使用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临床中常见患者一味依赖靶向药,直至无药可用时才考虑化疗,却已失去身体基础,实在可惜。因此,只要方案有效且患者能够耐受,便无需刻意调回靶向药。

答疑解惑

问:患者装腰部鞘注泵并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堵塞,导致脑脊液无法抽出,但能将药物打进。请问,此类情况下如何处理?

林根教授:首先应拍摄X线,明确导管的具体位置。也可以做一个实验辅助判断:用一根输液导管将注射液轻轻推入时,液体能快速流出,可见其压力较大。因此,在进行鞘内注射时,需注意动作柔和,打药速度要慢。

能将药物注入但无法抽出脑脊液,很可能是导管贴壁或发生盘踞。这种情况下,明确导管位置十分重要。若导管位置不佳,打进去的药物可能无法随脑脊液快速流动、弥漫,而是聚集在局部。就像水流在某个区域流动缓慢,无法迅速扩散到整个脑脊液中一样,药物局部聚集可能刺激周围神经根,引发相关症状。

例如,在做腰穿穿刺时,部分患者出现腿麻,并非都为穿刺直接导致,也可能是穿刺针位置不佳,使得药物聚集在局部,刺激神经根所致。因此,必须先通过检查明确导管放置的位置,再决定后续处理方案。若位置不佳,需及时调整,必要时考虑停用。

问:患者经Ommaya囊鞘注10毫克培美曲塞后,出现严重的神经毒性谵妄,小便失禁,CT 提示脑水肿、脑室扩张。请问,症状后续还能否恢复?后续是否可以继续鞘注?

林根教授:脑膜转移的病人中,一部分会合并交通性脑积水,即脑脊液流动通路畅通,但因脑脊液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导致其不断积聚,并伴有间质性水肿。这类患者往往放出少量脑脊液后,症状就能立即缓解。另一个需要普及的知识点是,若脑脊液压力(颅内压)未得到控制,此时进行培美曲塞等药物的鞘内注射,很可能加重症状,甚至无法起到治疗效果。因此,一般需在降低颅内压、有效治疗脑积水的基础上,再进行鞘内注射治疗。

关于该患者的症状能否逆转,需尽快采取干预措施:可考虑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或先通过Ommaya囊引流脑脊液,迅速缓解脑积水相关症状。颅内压增高时,尿失禁、行走不稳等症状均可能出现,若颅内压持续升高,由于颅骨的限制,压力无法传导,会导致脑室不断扩张、脑组织受压,甚至引发不可逆的损伤,这也是此类患者可能死亡的原因之一。

因此,若明确症状由脑积水引起,且医生能及时采取积极干预,部分患者可能在两三天后清醒,后续再进行进一步处理。不过,这类治疗需要有经验的专家判断并实施,普通医生往往因风险考量而难以决断。

问:鞘注时,30毫克培美曲赛应用多少毫升的盐水进行溶解比较合适?对于颅压增高的患者,是否应该遵循“放出来多少,打进去多少”理论?

林根教授:鞘内注射的早期应用于血液肿瘤和淋巴瘤领域,用于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受到肿瘤细胞侵犯。当时的常规做法是,放出20毫升脑脊液后,再注入20毫升药物(或用放出的20毫升脑脊液溶解药物后注入),遵循“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注射时采用“退二进三”的方式:即抽出少量(如2毫升)脑脊液后,再注入少量药物,如此反复,逐步完成给药。

现在的操作相对简便,若患者植入Ommaya囊,可通过头皮针连接注药泵,将培美曲塞等药物缓慢泵入。这种缓慢给药方式能避免颅内压急剧波动,操作温和,绝大多数患者不会出现明显不适。但需注意,若像静脉推注那样快速给药,可能导致脑脊液压力骤升,引发不良后果。关于“放多少、打多少”的原则,需结合颅内压情况判断:若颅内压正常,建议遵循“抽多少、打多少”的原则。若存在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应适当多放出一些脑脊液,少注入一些药物(即“出多进少”)。

此外,还需避免放出过多脑脊液导致颅内压过低。这也是腰穿后需平卧4-6小时的原因,目的是预防低颅压相关症状。因此,操作时需把握平衡,不能过度放液。

结束语

在直播结束之际,林根教授总结道:感谢各位患者的积极参与,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为患者提供服务。脑膜转移的临床实际情况往往较为复杂,此次围绕这些病例展开的分享,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更多地关注这一疾病,让更多的脑膜转移患者得到最为适宜的治疗。

林根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肿瘤中心主任

来源:与癌共舞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