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三国轴心”直到1940年9月27日才在德国柏林正式签约成立,这时二战都开打一年多了,
都说二战是“三大轴心国“德意日联手发动的,
但是看一下日期,日本全面侵华是1937年7月7日,德国闪击波兰是1939年9月1日。
而“三国轴心”直到1940年9月27日才在德国柏林正式签约成立,这时二战都开打一年多了,
显然是先有二战后有“三国轴心”。
这段看似热门历史其实存在很多误解,大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与其说是基于事实,不如说是基于想象。
今天就让我们来说清楚德意日这三国是怎么凑到一起去的,
这里面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重要转折,并不像历史课本里面写的那么理所当然。
1940年东京庆祝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
事情得从1934年7月底说起,这时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已经一年,德国举国上下正大力推动“德奥合并“,这是团结日耳曼民族的千秋大业。
但是奥地利政府并不愿意配合,当时的奥地利总理是陶尔斐斯,
此人出身基督社会党,靠奥地利政坛保守派联盟的支持当上总理,是由传统贵族、乡村地主、资本家捧上台的人。
这样的人当然会倾向于当时欧洲正在流行的法西斯主义。
不过,陶尔斐斯自立建构的是“奥、意、匈军事同盟”,他并不想把奥地利带入“大德意志”。
于是奥地利国内的纳粹党发动了一场政变,史称奥地利七月政变,政变中暴徒枪击导致总统身亡。
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知道后大怒,为了防止德国借机趁乱夺取奥地利,他直接在布伦纳山口摆出四个师,警告德国别想趁机吞掉奥地利。
为了应付希特勒在东欧不断扩张的野心,意大利开始积极与英法接近。
1935年4月中旬,英法意三国领袖签署《斯特雷萨会议最终宣言》,宣告三国将共同捍卫《罗加诺公约》,以便确保奥地利的独立自主。
当时英国报纸把英法意合称为“斯特雷萨阵线”。
是的,至少在1935年秋天之前,意大利还算是英美阵营一方的战士,与德国的希特勒是敌人而非盟友。
那为什么后来又冒出“轴心国“呢?因为墨索里尼一直想恢复古罗马的荣光,德国东扩肯定会妨碍他的目标。
所以当时他并不喜欢希特勒,他更想联合英法压一压这个同行。
但总是困守意大利也不是个办法,不拿下地中海周边几块殖民地,怎么恢复古罗马的大国荣耀呢?
但是欧洲本土显然没有开拓空间了,于是墨索里尼找上了“意大利之痛”,位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这里是意大利几十年前折戟沉沙的伤心地。
在19世纪末那个“非洲大猎”时代,欧洲大国都在非洲予取予求,唯独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被打退,这让意大利多年来在大国外交圈里备受嘲笑。
墨索里尼高举民族主义大旗上台,埃塞俄比亚当然是眼中钉,肉中刺。
但英法都不愿意支持他。打开地图看看就知道,埃塞俄比亚就在红海通向亚丁湾的关键点上,这可是大不列颠生命线的要害之处啊。
让墨索里尼拿捏埃塞俄比亚,唐宁街里的人晚上怎么睡得着。但是也不能太让墨索里尼难堪,毕竟希特勒是更大的威胁。
所以英国人玩起了阴阳脸,一来不强硬抵抗,二来也绝不承认老墨的扩张,后来我们把这种策略称为“绥靖政策”。
法国也在搞“绥靖”,法兰西在非洲可是绝对的C位主角,为了确保红海航行自由,很早就在东非搞了一个法属索马里,当然也不乐意见意大利在这里搞事情。
但法国比英国更恐惧希特勒的崛起,所以态度比英国还暧昧。
英法的这种阴阳脸让墨索里尼误以为只要创造出既成事实,英法就会追认。
于是在1935年10月,“现代罗马帝国”的大军重返东非,但接下来的情况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一来二去把闪击战拖成了拉锯战,这就让国际舆论有机会发酵,
加上没能捂住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的嘴,让他跑去到英国拿起伦敦媒体的麦克风,天天呼吁国际社会反侵略。
上述种种意外加起来,让意大利这场侵略行动闹得灰头土脸,西欧各国舆论发酵得很彻底。
最终国际联盟迫于民意压力,做出了意大利是侵略者的决议,并搭配推出一系列的制裁行动,意大利这时有点骑虎难下了。
不过英法这边虽然促成了全欧谴责侵略的舆论形势,但各种制裁都停留在“只痛不伤”的阶段。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英法不是真心要干涉,要知道意大利跟埃塞俄比亚都是国联成员,
按照国联的规定,成员国被敌意入侵就足以构成各国武装干涉的条件了,
但英法却很有默契的不提出兵捍卫埃塞俄比亚的方案,
意大利出兵埃塞俄比亚
当时美国媒体一片嘲笑讽刺,所以英法搞这种半吊子制裁,大概是期待埃塞俄比亚再创奇迹,靠着恶劣地理环境拖垮意大利,这样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但事实证明,这是最糟糕的做法,谁都不想得罪,反而把所有人都得罪了,意大利并不因此感谢英法,而其他国家则开始意识到国联根本不值得期待。
然后希特勒跳出来公开挺意大利,因为他比墨索里尼更讨厌国联。
这下子,刚刚建立起来的斯特雷萨阵线出现裂痕了,德意在外交上开始接近了。希特勒顶着全欧的谴责公开支持意大利侵略当然是别有用意的,因外他也想动手。
几个月后,1936年3月7日,天刚朦朦亮,19个德国步兵营和几架飞机就开进了“莱茵非武装区”,此事非同小可,全欧媒体都炸了,全版头条报道。
比起意大利在遥远的东非遮遮掩掩的侵略,希特勒这一手可是在欧洲的心脏地带直接挑战国际秩序的重大军事冒险。
“莱茵非武装区”非常重要,这里是德国通往法国比利时的必经之路,如果要再起战端,从这里发动几率最高。
当年签《凡尔赛合约》时,战胜国就明文规定德国在这一区不得驻军。
后来那份号称追求永久和平的《罗加诺公约》更是直接规定,本区永久非军事化。
而现在德军又回来了,这当然是希特勒的政治豪赌,他赌英法不敢干涉,因为他们不想要一场战争。
然后他还赌赢了,英法不但没有出兵,连谴责都没有。
反之两国都有政客抢着替希特勒辩护,说他的行为是正当合理的,因为他要维护德国的边境安全之类的话。
同一时间,国联也以“不再有实际意义”为由,撤销了对意大利的各种制裁措施。
这下好了,希特勒收获了全德国的恭维与崇拜,墨索里尼也看穿了英法的色厉内荏,他决心调整意大利的外交姿态,开始与德意志接近了。
其实英法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种后果,当时两国迷之自信的认为意大利不敢全面倒向德国,理由不外乎意大利很在乎地中海利益,英法海军在地中海占绝对优势。
英法这样想也有一定的道理,而且意大利内部对于从亲英法转向与德意志结盟是有重大疑虑的。
但是英法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同年七月的西班牙内战,这场血腥内战是西班牙社会多年矛盾的总爆发,而且迅速演变成欧洲大国的代理人战争。
西班牙内战
当时西班牙内战分成两大派系,左派背后有苏联支持,但苏联当时被全欧洲抵制,只能由共产国际出面,号召各国的社会主义战士以国际纵队的名义参战。
右派这边主打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向德意两国求援,属于顺水推舟,而且德意各有参战理由,都爽快答应了。
从墨索里尼的角度来看,一来这是打破英法外交封锁的好机会。
二来只要帮西班牙长枪党打赢内战,意大利就多了一个地中海沿岸的好盟友,这对恢复古罗马光荣有非常大的帮助。
而德国当时正愁找不到地方搞空中实战演练,西班牙人的请求正中下怀,于是德国爽快地派出大批战机把西班牙当成了空战训练场。
那这时英法在干什么呢?通过当时英法主流媒体的报道就会发现,他们内部严重分裂,根本无法团结应对,几乎每种主张都会受到坚定的反驳。
如果支持西班牙共和派,那等于跟苏联站在同一阵线,说出去多丢人。
如果去支持西班牙长枪党,那不成了希特勒的同伙了,说出去也很丢人。
于是英法选择了中立,他们先呼吁各方要冷静,然后搞出一个不干涉协议,以国际法的形式宣布不介入内战,这也让德意两国彻底看透了英法的底牌。
1937年遭受德国和意大利轰炸后的西班牙格尔尼卡
至此,两个想挑战现有秩序的欧洲新强权开始考虑进一步军事结盟,两国政府高层开始频繁互访,轴心国要呼之欲出了。
1936年10月23日,意大利外长齐亚诺访问柏林。从后来局势发展来看,这是英法阻止轴心国诞生的最后机会。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正逢英国内阁改选转换期,外交政策摇摆不定,
法国则是刚刚换上了左翼政府,只关心内政改革,外交上采取保守的态度,总之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然后在1936年11月1日,墨索里尼发表了《米兰演说》,
里面出现了历史性金句:“罗马与柏林间将画出一条轴线,欧洲那些想要和平与秩序的国家将围绕这些轴线运转。”
至此,“罗马-柏林轴心”诞生,这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秩序崩塌的起点,
英法正式失去意大利,希特勒则获得另一个独裁者同伴。
墨索里尼米兰演讲
日本加入轴心国也是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得从1936年日本国内发生的“二二六事件”说起,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流血政变,发动者是日本陆军中的“皇道派”青年军官,目标是除掉政府及军方高官,以便推行更激进的对外扩张政策。
这是日本现代史上最大的叛乱行动,虽然流产,却引发惊人的蝴蝶效应。
发动者这些人提出的想法后来被军方高层给转化吸收了,用日本权威学者丸山真男的话来说就是日本国内的法西斯主义被体制化了。
本来法西斯思想在日本是社会底层想翻身的一种精神寄托,战前的日本社会阶级固化严重,出身农村、没钱没背景的青年军官翻身无望,
所以这批人开始幻想,能不能靠“天皇”这面大旗当“幌子”,再靠“打邻国抢资源”当做诱饵,团结那些本来不属于他们的力量,搞一场体制内革命,让自己这种无权无势的中下层军官也能当一回人上人,指点一下江山。
没想到结果却是为人作嫁,反而让军方高层借此拿到了更多话语权,理由也不难理解,社会需要维稳,总得有人出来防止第二次兵变发生。
日本“二二六事件”
然后很讽刺的,“皇道派”设想的夺权步骤就被“统治派”拿去用了,军方趁机恢复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彻底掐住了文人政府的咽喉。
然后日本的外交就加速向德意靠拢,为什么呢?
简单来说是为了“寻求反苏盟友,脱离英美外交封锁”。
当时日本反苏有两大理由,其一是国内社会阶级固化严重,这种社会若不走向法西斯,就会走向马克思。
既然法西斯大旗已被军方高层拿去举了,那他们就得压制社会上的左翼力量,免得底层又冒出来一个抢饭碗的。
其二是日本陆军多年来都想搞大陆政策,苏联必须是他们跨过得大山。
这时他们发现德意也在“反苏”,虽然跟德意志在一起肯定得罪英法美,但日本在三年前就退出国联了,与其继续抱英法大腿,不如另起炉灶算了。
基于上述理由,日本开始向希特勒招手,1936年11月25,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算是朝向“三国轴心诞生”迈进了第二步,不过这一步跨的并不大。
日本公众这时对德国法西斯并没有好感,意大利那边对于是否加入也还有疑虑,想了大概快一年才在1937年底加入。
《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现场
要说这时的德意志就下定决心要团结起来统治世界,那就太言过其实。
客观来说,1936到1937年,德意志陆续举起“反苏”的大旗只是抱团取暖罢了,而且这种象征性结盟也并没有随着二战爆发而变得更紧密,反而出现了更多矛盾与猜疑。
1939年8月底二战爆发前夕,震惊世界的《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来了,英法美很震惊。
日本跟意大利也很纳闷,希特勒这小子不是一直喊反苏嘛,怎么转头就跟斯大林握手了?这让罗马跟东京对柏林起的疑虑。
不过两国的反应很不一致。
意大利这时已经跟希特勒牢牢绑定了,虽然墨索里尼随即派出外交代表去讨个说法,但实际上也不能怎么样,何况苏联对意大利的真实影响有限,犯不着因为这个跟大哥翻脸。
所以希特勒稍微解释安抚一下,意大利找个台阶就下了,这非常意大利。
真正有反应的是日本,因为这时日本跟苏联正在交战了,这就是著名的日苏诺门罕战役,这一仗从1939年5月底达到9月中旬。
日苏诺门罕战役
对照日期,希特勒跟斯大林隔空握手时,正是朱可夫发动“八月总攻”的同一时段,《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条约在8月23签订,苏军南北两翼则在8月24完成合围,把关东军第7、第23两个师团围困在诺门罕。
日军大本营本来还在考虑是否增援,听到《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签订的消息,瞬间战意全消,两天后,日军就奉命突围了。
希特勒这一手让日本陆军刻骨铭心,两年后,在希特勒要对苏联动手的前夕,1941年4月13日,日本与苏联也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算是还以颜色了。
当然,希特勒并不能公开发作,因为这时至少在表面上《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十年的有效期限还没过,
希特勒如果这次翻脸谴责日本,那不等于告诉斯大林“我来打你了”,所以德国方面也只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但从这些历史细节不难看出,所谓的“三国轴心”只是虚有其表而已。
当然了,对照二战的实际战况,“轴心国“也没有什么结盟成果。
轴心国在各大战场几乎都是各自为战,没什么有效的统一战略,南欧和北非战场算是例外,在那里意大利发挥了巨大的“负面作用”。
德日之间则因为地理距离过大,双方缺乏直接协同的可能性,所谓的印度洋会师只是后人意淫的产物。
日军只关注太平洋与东亚,德国主力则全放在欧洲与苏联。
所谓合作,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德国的核心目标是短期内拿到欧洲霸权,中长期拿到“东方生存空间”。
在这方面,日本帮不上忙,意大利可以帮倒忙。
意大利想弄个地中海帝国,但面对英国海军实在是力不从心。
日本则是边打边想,越打越糟,本来专注“满蒙生命线“,后来变成”大东亚共荣圈“,
前者勉强还能牵制一下苏联,后者则直接把美国拖下水,帮希特勒新增了罗斯福这个对手。
从结果来看,三国轴心只是个受到外力压迫后被动产生的政治防御联盟而已,而且联盟的紧密度还很堪忧。
德意日三国看似政治结构相似,但在深层的社会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种结盟是没有民间生命力的。
三国也并非真心反苏,这一点从德日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能看出,所谓的”反苏轴心“只是宣传口号,是用来转移国内百姓注意力的政治把戏。
总体来说,1930年代德意日在军国主义上都走得太极端了,国内百姓对此有很大的疑虑,统治基础很不稳,算是站在刺刀上的政权,对外又被西方大国联手排挤。
于是,三个不怎么同床也异梦的独裁政权,只好一起盖“反苏“这条棉被取暖。
所谓的”三国轴心“,用现代网络用语来说,不过是”云同盟“罢了,
在侵略初期高歌猛进时还可以锦上添花,后期碰到高度联合的美英科学化战争集团与越战越勇的苏维埃巨兽夹击就玩不下去了。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节目,感谢您的收看,希望您会喜欢。如果您对研究历史有兴趣,欢迎订阅历史有点野。
来源:历史有点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