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所谓航海家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08:47 1

摘要:可是在2016年10月25日这天,太平洋上的风暴撕碎了郭川航海行程中所有的通讯信号,从此他便再也没有归来,留下他的父母、妻子,还有一个才几岁的儿子,一个人长眠在了大洋的某一处。

郭川是一位中国航海家,也是一个与孤独共舞的海上逐梦人。

他的航海经历包括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驾驶帆船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等。

他进行过数次极限航海,也多次打破世界环球航海纪录,是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

可是在2016年10月25日这天,太平洋上的风暴撕碎了郭川航海行程中所有的通讯信号,从此他便再也没有归来,留下他的父母、妻子,还有一个才几岁的儿子,一个人长眠在了大洋的某一处。

那时他在48岁,最后的卫星记录画面显示,郭川独自蜷缩在"青岛号"帆船的驾驶舱里,海水从裂缝中涌入,电子屏闪烁着最后的定位坐标:北纬30度15分,东经143度52分。

这个让航海界颤抖的坐标,最终成为他与世界的告别信。

陆地上的困兽

郭川出生于1965年,籍贯山东青岛,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随后在北京大学取得MBA学位,曾参与过国际商业卫星的发射。

然而他在40岁时却不愿在平淡中生活,最终他选择了航海,开启了其传奇的航海生涯。

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总是充满了铁锈味的海风与机械的轰鸣声,父亲总说:"男儿的征途应该是星辰大海。"

三十岁那年的深夜,他站在北京中环的摩天大楼顶层,看着玻璃幕墙外流转的霓虹,突然被一种巨大的虚无感击中。

办公桌上的股票走势图与童年造船厂的蓝图在眼前重叠,他听见内心有个声音在嘶吼:

"这不是我要的人生。"

2001年,郭川报名参加了克利伯环球帆船赛。

当他第一次握住帆船绳索时,掌心的血泡与记忆中的铁锈味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奏出的却是一首令激情高昂的乐曲,催着他去挑战每一片未知的大海。

2012年11月18日,郭川驾驶“青岛号”帆船从青岛出发,穿越赤道,经过合恩角、好望角,穿越巽他海峡后返回青岛。

2013年4月5日,郭川驾驶帆船荣归母港青岛,完成了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创造了国际帆联认可的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

郭川还带领团队创造了人类第一次驾驶帆船采取不间断、无补给方式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的世界纪录。

在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中,这个曾在陆家嘴叱咤风云的投资经理,像个婴儿般嚎啕大哭——

但这不是因为恐惧,而是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归处。

与孤独的世纪谈判

2012年11月18日,"青岛号"从青岛奥帆中心启航,开启中国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

赤道无风带的酷热让脱水的郭川产生幻觉,他盯着罗盘上的铜制刻度,仿佛看见父亲在造船厂打磨零件的背影。

第137天穿越合恩角时,12米高的巨浪将帆船掀翻180度,桅杆断裂的巨响中,他在航海日志中写下:

"如果今天葬身海底,请把我的骨灰撒在好望角。"

在大海上,在一片孤寂中,更难耐的是心理的炼狱。

在南印度洋连续30天的航行中,他发明了"三体对话法":

他把船舱隔板当作父亲、妻子和儿子,每天定时进行"家庭会议"。

当航行至澳大利亚西海岸时,他在卫星电话里听见儿子奶声奶气地说"爸爸的声音像海风",这个在风暴中都未曾眨眼的汉子,对着茫茫大海哭湿了整个枕头。

4月5日清晨,当他驾驶着遍体鳞伤的帆船冲过终点线时,迎接他的不仅是欢呼的人群,还有刻在船舷的213道划痕——那是他在海上度过的每一个昼夜。

北冰洋的最后远征

2016年9月10日,郭川再次出发,目标是人类首次单人不间断无补给穿越北冰洋。

10月19日,郭川驾驶“中国·青岛号”三体帆船从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出发,计划以中国上海金山为目的地,进行单人不间断跨太平洋创纪录航行。

楚科奇海的浮冰群像白色怪兽般撕咬着船身,零下40度的严寒让淡水管道全部结冰。

他在日记里记录着:"每呼吸一次,鼻腔都像被刀割,但能清楚听见自己活着的声音。"

10月23日,卫星传回最后一段视频:胡茬满面的郭川对着镜头微笑,背景是幽蓝的冰原与血色夕阳。

但在25日,郭川驾驶的帆船在美国夏威夷海域出现航速减慢的状况,此后郭川失联。

"如果我回不来,请记得我是笑着离开的。"这是他最后留下的一句话。

两天后,这个永远在追赶地平线的男人,消失在了地球最北端的冰缝里。

搜救船在事发海域发现了他的航海日志,最后一页写着:

"原来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突然明白自己永远到不了想去的地方。"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青岛奥帆中心的纪念墙上,每天都有陌生人放上一朵蓝色玫瑰——那是他最爱的妻子最爱的花。

如今,青岛海边的"郭川纪念雕塑"面朝东方,基座上刻着他的遗言:

"真正的航海家,是敢于在风暴中歌唱的人。"

每当夜幕降临,雕塑脚下的感应灯就会亮起,仿佛那个与孤独共舞的灵魂,仍在追逐着永不沉没的朝阳。

来源:晓露残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