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环县气象局农气技术人员对2024至2025年冬小麦产量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冬小麦生育期共计284天,气象条件利弊交织,最终产量较上年及前五年相比均保持持平状态,虽受干旱影响但仍实现8%的增产。
近日,环县气象局农气技术人员对2024至2025年冬小麦产量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冬小麦生育期共计284天,气象条件利弊交织,最终产量较上年及前五年相比均保持持平状态,虽受干旱影响但仍实现8%的增产。
在产量分析过程中,技术人员采用了科学严谨的抽样方法。在8个密度点中,每点连续选取50茎,共计400茎用于测量(产量测定)。其中,有效穗数为372穗,随后依据穗长度离散程度进行分组,并在不同组内随机抽取50穗,进一步开展产量分析。经测算,冬小麦理论产量为453.96克/平方米,地段实收面积2698.0平方米,地段总产量825.1公斤,1平方米产量为305.8克。这些数据为准确评估冬小麦生产状况提供了量化依据。
据了解,整个生育期内,降水分布不均成为影响冬小麦生长的关键因素。播种后的10月、11月降水正常偏少,土壤封冻时墒情较差,地表封冻不严密。且冬前气温持续偏高,9月和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出现两个气温偏高时段。不过,充足的热量也使得冬小麦冬前生长期延长,为壮苗奠定了基础。
进入越冬期,雨雪天气较多,12月至次年3月降水特多,有效地改善了耕作层土壤墒情,为冬小麦安全越冬及返青后的前期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4至6月份,降水持续偏少,春季第一场透雨明显偏迟,加之大风沙尘天气异常多发,气温阶段性偏高,出现了春旱及春末夏初干旱,不利于冬小麦的孕穗、开花、抽穗及后期生长,出现逼熟现象不明显。总体来看,2024至2025年冬小麦生育期内气象条件弊大于利,降水分布不均未能充分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冬小麦受干旱气象灾害影响。但通过田间管理优化以及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冬小麦仍实现了8%的增产,并保持产量稳定。这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保障粮食安全。
来源:掌中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