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菏泽,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按照现代城市规模划分,应该是属于三线或四线城市。但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却是广义中原地区的中心部位,黄河的中下游,历史上很多重要事件都与这个地方有关。
菏泽,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按照现代城市规模划分,应该是属于三线或四线城市。但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却是广义中原地区的中心部位,黄河的中下游,历史上很多重要事件都与这个地方有关。
就从菏泽的“点将台”说起吧,它静静伫立在菏泽市老城区(原菏泽农校院内)是一座高约6米、围约100米的土丘,土层层次分明,属于周至汉代遗址。它又好像一位默默的老者,见证着历史岁月的变迁,诉说着往昔的风云激荡。
“点将台”之名源于一段脍炙人口的传说,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在此阅兵点将,起兵造反,并发出“翻却曹州天下反”的豪迈口号,自此便有了“点将台”的称呼。
虽然菏泽“点将台”在地名上知道的地域不广、人数不多,知名度不大,曝光率不高,但“黄巢起义”却在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占有一定的位置。
黄巢(公元820~884年),男,汉族,字号不详,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牡丹区)人,出身盐商家庭,一个富家子弟,一个落魄秀才,按现在的说法,妥妥的“富二代”,不幸的“落榜生”,但其人善于骑射,少而任侠,粗通笔墨,略有诗才。他那首慷慨激昂、充满豪情的《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他落榜后“发愤之所为作也”。
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时值中原大旱,颗粒无收,灾荒遍地,濮州(现河南濮阳市)还发生地震,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次年,王仙芝(现菏泽市鄄城县人)在长垣起兵,黄巢率子侄响应,收拢难民,招兵买马,并在“点将台”点将起事。公元875 - 884年的10年间,黄巢及其率领的起义军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多次途经“点将台”,最终成为了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大齐政权的开国皇帝,被称为冲天大将军,并拉开了唐朝覆灭的大幕。
当然,黄巢起义虽有五次相遇于点将台,但是否真在“点将台”点将,并无确切史料记载,但对提高“点将台”的知名度是有着“画龙点睛”作用的。不过考虑古人战前登台点将传统,以及点将台地势利于练兵点将等等,这种可能性可信度颇高。唐末五代十国史料本就稀少,加之屡屡战乱、黄河泛滥等因素,史料保存艰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王朝官方写史与民间观念的差异,黄巢被视为流寇,后期大肆屠杀平民百姓的罪恶行径,令人发指,致使“点将台”的历史考证困难重重,有待未来继续发掘。
如今,“点将台”已被列为菏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历史事件和文化积淀的象征,吸引着人们探寻那段风云突变、波澜壮阔的历史。
作品说明:内容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一笑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