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机加工领域,有句不成文的行话:“工人不怕撞机断刀,唯独要对切削液心存敬畏。”这句话绝非夸大其词,而是无数从业者用健康甚至生命换来的警示。切削液,这个保障机床运转的“必需品”,正悄然成为威胁机加人健康的“隐形杀手”,其危害程度,远比你想象中更严峻。
在机加工领域,有句不成文的行话:“工人不怕撞机断刀,唯独要对切削液心存敬畏。” 这句话绝非夸大其词,而是无数从业者用健康甚至生命换来的警示。切削液,这个保障机床运转的 “必需品”,正悄然成为威胁机加人健康的 “隐形杀手”,其危害程度,远比你想象中更严峻。
从全球范围来看,切削液引发的健康悲剧早已不是个案。德国曾有权威报道指出,机加工从业者的胃癌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 1.8 倍,肺癌发病率更是飙升至 3.2 倍。更令人揪心的是,当地某机床厂因作业环境中含 NDELA(N - 亚硝基二乙醇胺)的油雾浓度超过 1mg/m³,短短 5 年内,多名工人相继被确诊为胰腺癌,生命被无情吞噬。
这样的风险并非只存在于德国。2018 年,泰国医疗部门通报了 2 例髓系白血病病例,追溯病因发现,两名患者均长期接触过来源不明的切削油;2020 年,日本一名从事铸铁铣削的操作工,因每天 8 小时工作中未佩戴有效防护口罩,最终被诊断为小细胞肺癌 —— 这些案例,都是切削液危害的真实写照。
而在我国,机加工行业作为第二产业的重要支柱,从业人员总数已超 1.15 亿人。尽管公开的权威报道较少,但在各大医疗咨询平台上,相关病例并不罕见,我国俨然成为切削液健康风险的 “重灾区”:某轴承厂工人长期暴露在切削液油雾浓度>0.5mg/m³ 的环境中,先是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后续确诊为肺癌;某汽车零部件厂工人使用含有氯极压剂和苯酚类杀菌剂的切削液,皮肤反复溃烂,最终被诊断为基底细胞癌;某机械厂工人长期接触含 35% 以上高浓度矿物油的乳化切削液,先引发职业性痤疮、毛囊炎,病情恶化后确诊为鳞状细胞癌…… 这些曝光的案例,不过是冰山一角,在庞大的从业基数下,因切削液患病的真实人数,恐怕难以估量。
更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含有害添加剂的切削液,但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禁令。国内大部分加工厂使用的切削液中,仍能检出亚硝酸盐等 1 类致癌物,健康隐患始终悬在从业者头顶。
或许有人会问:“有没有完全无毒的切削液?” 答案是否定的。即便如今市面上推广的改性植物油生物基切削液、无矿物油配方的水基全合成切削液,也只是尽可能降低毒性,接近 “无害” 标准,并非绝对安全。
既然切削液危害重重,又无法完全避开,机加人该如何规避或减少风险?关键要做好这几点防护:
首先,控制油雾吸入是核心。当前多数切削液以雾化形式喷出,极易被吸入肺部或附着在皮肤表面。正规操作中,机床必须配备烟雾回收装置;若条件有限未配备,也需在打开安全门后等待 5 秒,待油雾扩散后再进行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吸入量。
其次,个人防护装备不能少。接触切削液前,务必穿戴好防护服、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避免切削液直接接触皮肤或溅入眼睛;针对有害气体和油雾,口罩或呼吸器的选择尤为关键 ——普通 N95 口罩无法满足防护需求,至少要选择 P100 级及以上规格的防护用品,才能有效阻挡有害颗粒和气体。
最后,工作场所通风要保障。确保作业区域通风良好,通过自然通风或安装排风扇、空气净化器,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和油雾的浓度,从环境层面减少风险。对于使用震环机床进行批量生产的车间,因设备密集、切削液使用量较大,更需加强通风系统的维护与升级,避免油雾在车间内积聚。
也有人好奇:“既然切削液这么危险,就没有替代方案吗?” 目前确实有相关技术在探索,但都存在局限性。比如超低温切削加工,依赖液氮实现冷却,却无法提供润滑效果,会导致刀具磨损增加 30%,且总成本是使用切削液的 3-5 倍,低温还可能引发工件形变;此外,微量润滑技术(MQL)和干切削技术,对机床性能要求极高,技术尚未成熟,难以大规模推广。
对于 1.15 亿机加从业者而言,切削液的风险暂时无法完全消除,保护自身健康只能靠主动防范。无论是操作震环机床还是其他设备,敬畏切削液、做好防护,都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基本准则。毕竟,身体才是 “革命的本钱”,若连健康都无法保障,再多的努力也失去了意义。希望每一位机加人,尤其是长期与震环机床为伴的操作工,都能重视防护、警惕风险;也期待更多企业能真正践行 “安全第一” 的理念,为设备配套完善的防护系统,让 1.15 亿机加人能在安全的环境中作业 —— 若工作环境实在无法保障安全,及时止损、另寻出路,也不失为理性选择。
来源:hi智造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