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高浪急,勇立潮头。银行业如何应时而变,因势而变,直面新变化、新挑战?总部坐落于上海的交通银行交出了答卷——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找到自身强大的源动力,实现规模、效益、质量的动态均衡,推动经营业绩稳健向好。
• 文|徐创浩 编|王娜
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稳经济大盘,已经成为当今时代赋予的必答题。
风高浪急,勇立潮头。银行业如何应时而变,因势而变,直面新变化、新挑战?总部坐落于上海的交通银行交出了答卷——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找到自身强大的源动力,实现规模、效益、质量的动态均衡,推动经营业绩稳健向好。
2025年上半年,交通银行交出了一份颇具质量的中期业绩:财报显示,到2025年6月末,交通银行资产总额达15.44万亿,较上年末增长3.59%;实现营收1333.68亿元,同比增长0.77%;归母净利润410.16亿元,同比增长1.61%。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交通银行越来越“稳”了,截至六月末,该行不良率降至1.28%,在历史同期已实现六年下降。
业绩是重要的结果呈现,这份优质中期业绩答卷背后是交通银行通过专业化、数字化提升综合实体经济金融服务能力,因地制宜、深耕客户经营,而炼就的“稳定内核”。
愈发稳健:营收、净利逆势“双增”,不良率连降六年至1.28%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仍处于复苏与分化并存的关键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财政政策适度加力,为银行业经营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但同时,净息差持续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等问题也考验着每一家银行的经营智慧。
这要求有国民经济“定海神针”之称的国有大行,不仅要牢记“国之重器”的使命,更要展现出穿越周期的经营能力。交通银行上半年展现出了一家“百年老店”的稳健作风。
上半年末,交通银行总资产达15.44万亿,较上年末增长3.59%。其中,集团客户贷款余额已接近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34亿元,增幅5.18%,境内行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4727亿元,增幅5.75%。
规模增长体现的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交通银行持续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到2025年6月末,交通银行投向制造业贷款和垫款余额1.15万亿,较年初增长8.98%,占贷款和垫款总额比重由12.31%上升至12.76%;科技贷款获贷企业数量较上年末增长11.12%,获贷科技型中小企业3.23万户,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2.93%。
与此同时,交通银行上半年经营质效成果显著,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双增。财报显示,交行在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333.68亿元,同比增长0.77%,实现归母净利润410.16亿元,同比增长1.61%。
当前,受LPR持续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净息差管理已普遍成为银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在此背景下,交通银行通过负债端的有效管控和资产端的精准投放,上半年实现利息净收入852.47亿元,同比增加10.13亿元,增幅1.2%,在营收中占比63.92%,是业务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业绩稳健向好之余,交通银行亦在资产质量上不断发力、做优做实。截至6月末,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进一步降至1.28%,较同期财报已实现六年下降,且远优于同期末商业银行1.49%整体均值水平,拨备覆盖率则提升至209.56%,较上年末增长7.62%,“一降一升”间,风险抵补能力愈发厚实。
国之重器:躬身“五篇大文章”,聚焦上海区位优势、融通实体经济血脉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当前,中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银行业肩负着优化融资结构、引导资源流向关键领域的重要使命。
交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五篇大文章”作为战略重点,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方面全面布局、系统推进,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同时,作为总部在沪的唯一国有大行,交行深度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展现出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战略价值。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交行立足服务科技创新的使命,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科创领域关键产业,构建“股贷债租托”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截至2025年6月末,交通银行已为6.8万户企业提供科技贷款支持,贷款余额突破1.5万亿元。
“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交通银行积极践行ESG理念,将绿色金融纳入战略规划,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强化绿色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上半年,交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过8700亿元,全行节能降碳产业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58%,在中国境内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450亿元。
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业服务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交通银行通过持续推进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金融服务,体现着身为一家国有大行的社会责任担当,截至报告期末,交通银行普惠贷款余额8524.01亿元,增幅12.96%;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数增幅10.76%。
养老金融方面,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时代课题,交通银行致力于打造“长者友好型银行”,推进建设覆盖养老产业金融、养老金金融、养老财富金融、养老消费金融、金融服务适老化提升五大领域的服务体系。到2025年6月末,交通银行养老产业贷款增幅21.39%;银发客户AUM规模增幅7.31%。
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作为引领未来竞争的关键变量,交通银行以“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金融和服务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报告期末,交通银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超过2860亿元,互联网贷款增幅8.52%。
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经济规模已突破5万亿元大关,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持续增强,而交通银行作为唯一总部在沪的国有大行,始终将服务上海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持续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并通过深化政银合作,不断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在上海主场建设上,截至2025年上半年,交通银行与60个市级重大项目、118个区级重大项目建立合作关系,达成“债券通”交易超4880亿元、“互换通”交易超4910亿元,上海地区国际收支量1536亿美元,跨境人民币收付量9776亿元;上海市分行贷款增幅10.88%,市场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4个bp。
智领未来:数字化赋能经营提质增效,构建金融服务新生态
“金融科技万人计划今年已接近完成,我们将坚持把数字化新交行建设作为战略推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025年初,行长张宝江的这一表态,清晰揭示了数字化在交通银行战略版图中的核心地位。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增长新引擎的今天,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银行业的可选项,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今年以来,交行在数据建设、业务应用等多方面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取得系列成果。
上半年,交通银行不断建强数字基础设施与安全防护屏障,夯实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能力基础。报告期末,交通银行手机银行月度活跃客户数达到4912.28万户,买单吧月度活跃客户2659.97万户,开放银行开放接口6582个,累计调用次数超85亿次,云管家服务用户规模1070.55万人,较年初增长9.41%。
夯实技术基础的同时,交通银行亦着力提升数字赋能内部经营效能。副行长钱斌在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谈到对内服务时表示:“我们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的运营,加快高频交易AI授权的改造,月均营运授权的业务量同比下降70%”,这一成效得益于流程的重塑和精简,如全面推广对公授信合同电子化后,交通银行合同的扫描量和扫描的处理时长都大幅压降超过50%以上。
对客服务模式的创新是数字化成果的直接体现。交通银行通过创新打造交银航贸通平台,集成跨境结算、结售汇等外贸客户高频使用场景,支持全线上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模式,提供秒级金融支持。“链享惠贷”“商圈惠贷”等纯信用产品的推出,加快主动授信模式拓面增效。截至6月末,交通银行普惠两增贷款中线上产品余额占比已经提升到6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交通银行推动的数字化经营中心改革,是数字化转型中的一大亮点。上半年,交行通过设立数字化经营中心来加速推动服务形态从以线下为主向以线上为主的转变,实现从渐进式、局部数字化向一体化、企业级数字化的全面升级。
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交通银行上半年通过线上与线下经营协同,推动个人经营贷的余额较年初净增95亿元,触动已授信客户提款达121亿元;云上交行品牌的推广也取得明显成效,报告期内,云上交行远程视频服务模式提供将近130万笔的业务量,同比增长90%以上。
“源深而流远,根固则木长。”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是交通银行长期坚持战略定力、深化经营转型的阶段性成果。关于下半年工作安排,该行行长张宝江表示,“交通银行将围绕国家的战略部署,履行国有大行职责担当,发挥好主力军和压舱石的作用,在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的过程中,实现交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 。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