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古代东北的高句丽,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血脉之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7 07:55 2

摘要:西汉时期,高句丽建立了政权,当时称高句丽侯国,东汉初期,经光武帝批准,高句丽晋升为王国。高句丽政权顽强的发展起来,几经大起大落,几经兴衰荣辱,一直坚持到初唐时期才灭亡。国祚长达八百年。

高句丽,最初是貉人的一支,生活在鸭绿江边的长白山山谷中,属于农耕民族。

西汉时期,高句丽建立了政权,当时称高句丽侯国,东汉初期,经光武帝批准,高句丽晋升为王国。高句丽政权顽强的发展起来,几经大起大落,几经兴衰荣辱,一直坚持到初唐时期才灭亡。国祚长达八百年。

4世纪末期,也就是十六国时代末期,利用慕容鲜卑的衰落,高句丽开始大肆扩张,先后吞并了原属中原王朝的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郡,占据了辽东、吉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世代生活在此的汉人、古朝鲜人、扶余人都成了高句丽人。东北的其他貉人部落比如濊貊、沃沮也被高句丽征服,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马韩)和新罗(辰韩)、远东的勿吉也多次被高句丽击败,众多的貉人、韩人和靺鞨人被高句丽统治。

因此,高句丽政权,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政权。五个高句丽部落居于统治地位,包括汉人等其他民族,是被统治者。

3世纪的高句丽与东北地区情况

汉人是高句丽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句丽的都城最初在鸭绿江流域,后不堪鲜卑挤压,在4世纪迁徙到了平壤,这里曾是乐浪郡。此后,高句丽政权的中心区域始终是传统的汉文化地区,包括汉朝故郡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郡。还有很多汉人因为中原内乱,逃到高句丽避难,比如河北的高顾、高抚兄弟,平州刺史崔毖,还有追随后燕末主冯弘逃往高句丽的辽西汉人。

因此,高句丽开始自觉向汉文化靠拢,接受汉文化的洗礼。

从高句丽人的姓名也可以看出强烈的汉化路径。东汉和三国时期的高句丽王的名字都是本地土语,大概率没有姓氏;晋代的高句丽王有了双语名字,汉名是土名的音译,不确定是否有姓氏;南北朝及以后,高句丽王都有了正经汉名,从国王高琏起,明确姓高。但是,应该只有活跃在原汉代郡县地区的高句丽人才普遍汉化,而生活在朝鲜半岛偏远部落地区的高句丽人没有汉化,包括唐代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钳牟岑,仍是土名,汉化进程明显滞后。

以大部分高句丽人汉化为基础,在东北亚地区数百年的风云激荡中,不断有高句丽人融入华夏。

为什么说高句丽的汉化,是他们融入的基础呢?那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对俘虏的高句丽将士和百姓,展现了极大的善意,即使有一万四千人因抗拒王师,理应与披甲人为奴,可唐太宗将其赦为平民,安置在幽州,予以融合。但是,有三千三百个投降的靺鞨雇佣兵,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全部惨遭活埋。可见,汉化的高句丽有活下来的机会,才能进一步融合,野蛮的靺鞨连活下来的机会都没有,融合当然无从谈起。

5世纪的高句丽与东北情况,此时高句丽达到鼎盛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高句丽人融入华夏。曹魏幽州刺史毌丘俭两度远征,大破高句丽,俘虏了大量高句丽人口,这些是纯高句丽人,因为那时的高句丽还没能吞并汉地郡县。这些人被安置在河南荥阳,到了西晋时期,已有数千人之多。

从西晋到南北朝,不断有高句丽人以人质、战俘、难民、奴隶的身份融入华夏。慕容皩曾一次俘虏了五万多高句丽人,将其安置到辽西,他们后来追随慕容鲜卑南征北战,东跑西颠。有些高句丽人,经过努力,混的相当成功。比如,高云,出自高句丽王室旁支,在后燕灭亡后,被拥立为辽西之主。再比如,高琳,祖上也是慕容部下属的高句丽人,后来投降北魏,世代为官,非常显赫,高琳追随宇文泰征战四方,官至北周柱国。

唐太宗

高句丽最大规模融入华夏,是在亡国之后。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将大量高句丽人带回内地安置,包括俘虏的高句丽权贵三千五百人、辽东平民七万余人,还有上文说的那一万四千抵抗者,以及其他战俘,合计超过十万高句丽人迁入内地,分配各州。据房玄龄说,迁入内地的高句丽人合计数十万,但这应该有夸张的成分。

唐高宗总章元年,也就是669年底,老将李勣攻破平壤,末代国王高藏与权臣泉男建投降,高句丽灭亡。次年,唐朝将近三万户高句丽人强行迁往江淮、汉中与河西走廊,却激起安舜、钳牟岑领导的高句丽人大叛乱,历时四年才被平定。

仪凤二年,唐朝又将末代高句丽王高藏、泉男生以及那三万户迁往内地的高句丽人遣返回东北,意图在高句丽地区设立郡县。泉男生兢兢业业,所以最初的成绩很不错。但是泉男生病逝后,高藏和其他高句丽人不老实,又要叛乱。于是唐朝不惜成本,将高句丽连根拔起,几乎全部高句丽人被迁往河南与陇右,总人数预计三百万左右。高句丽人就这样融入了华夏。

一部分老弱病残的高句丽人,无法远徙,就被集中安置到辽东的安东都护府监管,在抚顺附近。但这批人最终还是四散逃亡了。有的向北逃往靺鞨,有的向西逃往突厥。

在8世纪初,突厥内乱,逃往突厥的高句丽人只好离开漠北,投奔唐朝,其首领是伪莫离支高文简,伪大酋长高拱毅。所以,这一批高句丽人也融入了华夏。

在高句丽战场上表现优异的唐朝名将薛仁贵

在唐朝,有不少高句丽后裔,很有出息,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令人敬佩。他们以实际行动被华夏接收。

泉男生,是渊盖苏文的儿子,他率先投降唐朝,是唐朝最终灭掉高句丽的重要功臣,官至右卫大将军、卞国公,他去世后,唐朝为其举行国葬,包括由著名书法家欧阳通为之撰写墓志。

王毛仲,是唐玄宗的创业功臣,官至开府仪同三司、霍国公,参与平定了开元初期的六州胡叛乱。

高仙芝,官至安西节度使,密云郡公,曾率军远征小勃律和石国,分别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也曾兵败怛罗斯,输给了阿拉伯帝国。

王思礼,官至司空,河东节度使,霍国公,追赠太尉,曾在哥舒翰手下参与对吐蕃的系列战争,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功臣。

李正己,官至司徒兼太子太保,饶阳郡王,淄青节度使,追赠太尉,在安史之乱后与儿子李纳、孙子李师古、李师道祖孙三代割据山东全省以及徐州和连云港,是最强大的藩镇,后被唐宪宗平定。

鼎盛时期的渤海国

另外,当年高句丽灭亡之后,逃往靺鞨的高句丽人,于7世纪末,与粟末靺鞨合作,在牡丹江流域创建了渤海国,号称海东盛国。10世纪初,渤海国被契丹灭亡,渤海人又成为辽国的重要力量,比如名将高模翰,就是高句丽后裔。12世纪辽国灭亡后,有高句丽血统的渤海人也辗转融入了华夏。

可见,兜兜转转,亡国之后的绝大部分高句丽遗民陆陆续续都加入了华夏。

最后,在唐朝灭亡高句丽政权及平定高句丽叛乱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有不少高句丽人向南逃往新罗,包括末代高句丽王的外孙安舜,他们最终融入了现代朝鲜族。因为这个原因,现在有一批韩国人一天到晚腆着个脸与中国争夺高句丽历史。

来源:龙豹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