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越的十大王牌军,分别是哪十支部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6:46 3

摘要:“1949年4月21日凌晨,江边炮火未息,’兄弟,听说咱们要跟二十三军一道过江?’年轻的通讯员把头探进掩体里。”那一年的长江沿岸,浓烟夹杂着潮湿水汽,翻卷成大片黑幕。数以万计的官兵正等待命令,一举撕开国民党防线。谁能在这种场面承担突击任务?答案往往出现在那张沉

“1949年4月21日凌晨,江边炮火未息,’兄弟,听说咱们要跟二十三军一道过江?’年轻的通讯员把头探进掩体里。”那一年的长江沿岸,浓烟夹杂着潮湿水汽,翻卷成大片黑幕。数以万计的官兵正等待命令,一举撕开国民党防线。谁能在这种场面承担突击任务?答案往往出现在那张沉甸甸的名单——野战军统一整编后的王牌军序列里。

先说背景。解放战争初期,我军仍沿用“纵队”编制,数字重复、番号繁杂。1948年冬,中央军委决定改纵队为“军”,三个师一个军、三个军一个兵团,番号自此归口。此举不只为了指挥便利,更是要让劲旅与番号一一对应,便于后人评功论绩。从此,“第四纵队”与“第一纵队”的称谓淡出战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以阿拉伯数字命名的“军”。六十多支部队从东北到西南横贯战线,真正能被公认“王牌”的,大约十分之一。

将镜头拉向西北。第一野战军的第一军,人称“天下第一军”。贺炳炎独臂持枪的形象至今仍被许多老兵挂在嘴边。延安保卫战里,它是最后一道屏障;兰州、宁夏决战中,又是正面突破主力。不少档案显示,第一军在西北共歼敌十万以上,俘虏马家军高级军官百余名。西北地广人稀,补给艰难,他们靠马匹驮粮、靠羊皮筏子渡河。有人统计过,第一军的行军里程位列全军前茅,战功之多,其他部队难以企及。

南下的路线上,第二野战军两支劲旅同样锋芒逼人。第十二军由王近山统兵,出身鄂豫皖根据地,猛打硬拼是传统。中原突围时它充当“尖刀”,脱险后又快速恢复建制,成了大别山里的“移动堡垒”。紧接着是第十三军,周希汉领兵,善于夜袭。湘赣边的涟源之战,十三军摸黑潜入敌后,一夜端掉九座炮楼,被同行戏称“军中赵子龙带着一群夜老虎”。

华东战场更加热闹。第三野战军旗下,二十军、二十三军、二十四军、二十七军四面开花。二十军的前身是新四军第一师,脊梁硬、底子老。孟良崮围歼整编七十四师时,它作为主攻,打出“猛虎出林”的口号。后来横渡长江,叶飞坐阵十兵团,军长刘飞指挥有条不紊,上海西郊几次遭遇战打得滴水不漏。有人说,如果没有二十军顶在最前,粟裕不会如此轻松完成华东主攻任务。

华野第四纵队改编的二十三军,围绕“快”字下功夫。一次炮击长江江心的满江号炮舰,用时不到半小时——岸炮迅速捕捉目标,连续十三发命中,敌舰起火爆炸,被迫搁浅。陶勇常说:“船不沉,江难渡。”过江当晚,二十三军干脆把那艘半沉的铁壳当浮桥,士兵踩着残骸踏浪而去。韩先楚后来回忆道,正是这支部队的果断,让第四野战军渡江计划提前完成。

二十四军的打法更富韧性。早年南征苏中、北上山东,与顽强的国民党七十四师缠斗数月,硬是从正面撕开口子。王必成被同僚称“蹲点司令”,他常在阵前猫着不动,等到敌人露出破绽才猛推一把。长江以南,二十四军扮演粟裕的“保险丝”,在哪个方向出现漏洞就往哪儿补,一度被讥为“救火队”。但救火队又如何?几个回合下来,敌军火势迅速熄灭,只剩狼烟一点点散去。

第三野战军还藏着一只“胶东雄狮”——二十七军。聂凤智行事雷厉风行,善于穿插。渡江后,他的部队在无锡外环展开夜行军,把整座城市绕出一个大圈,第二天一早便突入市区。守军以为前线仍在郊外,直到枪声从背后响起才觉恍然。华东局电报批示:“二十七军攻击方向正确,动作神速,可资全军观摩。”

东北方向,第四野战军的三支劲旅拉开大幕。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有“东北三虎”之称。三十八军早年是第一纵队,辽沈战役时担负穿插任务,李天佑一句“仗打到手才叫胜利”,逼着全军昼夜兼程。塔山阻击战最激烈的时刻,一名营长被炸残左腿仍不下火线,硬凭几把机枪守住一段海滩。正是这段海滩,切断了敌人南逃退路。

紧随其后的三十九军,刘震主政,讲究“精打细算”。黑山阻击战,不求全歼,只求削弱。以一个师拖住敌整整两天,主力则悄悄绕到背后,沈阳防线瞬间崩塌。南下后,他们在广西雪线山脉一口气追击八百里,将白崇禧集团逼入绝境。解放军行军速度记录,就此被刷新。

四十军更强调“飘忽”。韩先楚带兵像刮旋风,点到即止又突然回马,一连串诱敌动作让对方摸不清虚实。安徽集安一仗,他们在雨夜包围七个团,天亮撤围,假装弃城,敌军追到半路又被合围,一天内反复包饺子三次。海南岛战役中,四十军意外承担了第一场渡海登陆,并在天涯海角打出了“椰林先锋”的外号。有人质疑他们能否驾驭海战,韩先楚一句“咱们不懂海,敌人更怕海”便把士气吊到满格。

十支王牌军列完,不少读者关心:何以成王牌?简单归纳是三个字——打得狠。狠体现在打法、速度、纪律,更体现在面对绝境不乱阵脚。每支部队都有独到本领:第一军长途机动,十二军夜战奇袭,二十三军炮兵精准,三十八军硬顶正面,四十军善渡善追。它们分属不同野战军,却共同构成人民解放军主力框架。数字“王牌十”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建国后,这些部队在新的番号下依旧活跃,有的参与赴朝作战,有的转入沿海防务,有的支援边疆建设。番号或许变了,血脉却延续下来——那套敢打敢拼的战场基因,早已浸入骨髓。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战争期间的“王牌”概念并非官方封号,更多是前线口口相传的赞誉。数据、档案、老兵回忆相互印证,才逐渐形成相对公认的十强名单。把它们放进国家档案馆,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战斗详报;翻开老兵日记,又能读到令人失声的细节:夜色中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零下二十度扛步机枪翻越长白山、凌晨挖开江滩冻土为牺牲战友就地安葬。这些点滴凝结成一句话——战功,从来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硝烟里。

解放战争距今已七十余年,当年衔枚疾走的青年多数已至古稀。可曾经的番号仍闪烁在军史展柜也闪烁在老兵记忆深处。那十支王牌军在炮火中写下的战绩,不只改变战场走向,也直接促成新中国的诞生。谈论它们的辉煌,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提醒后来者:使命来时,敢于冲锋,方能赢得真正的胜利。

来源:历史与江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