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张中国地图上都标记着“库页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6 21:40 1

摘要:库页岛与中国的关系可追溯至唐代。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黑水都督府,库页岛(时称“窟说”)作为靺鞨部落属地被纳入管辖范围。元朝更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直接管理,1284年元军登陆库页岛,设立征东元帅府,并纳入辽阳行省行政体系。明朝永乐年间,奴儿干都司的

在中国地图的东北角,黑龙江入海口东南方向,一座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的岛屿始终标注着“库页岛”三个汉字。

尽管该岛自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便脱离中国实际控制,如今由俄罗斯管辖并称其为“萨哈林岛”,但中国地图的坚持标注绝非偶然。

这一选择背后,是深厚的历史渊源、法理主权的坚守,以及对近代屈辱史的深刻记忆。

库页岛与中国的关系可追溯至唐代。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黑水都督府,库页岛(时称“窟说”)作为靺鞨部落属地被纳入管辖范围。元朝更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直接管理,1284年元军登陆库页岛,设立征东元帅府,并纳入辽阳行省行政体系。明朝永乐年间,奴儿干都司的设立进一步强化对库页岛的控制,岛上部落首领需定期向中央朝贡。

至清朝,库页岛的管理更为系统化。康熙年间绘制的《皇舆全览图》首次精确标注库页岛全貌,并明确其为清朝领土。清政府通过吉林将军下属的“三姓副都统”对岛上居民实施户籍管理,要求每年缴纳貂皮作为赋税,同时回赠丝绸等物资,形成“贡貂赏乌林”制度。1732年,清朝完成对全岛2300余户的原住民编户造册,并设立七个行政乡。这些举措在法理和行政实践上确立了主权。

库页岛的丢失与19世纪中叶的国势衰微直接相关。1858年《瑷珲条约》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迫使清朝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外东北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沙俄。这两份条约的签订背景充满武力胁迫: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之际,以“调停”为名行勒索之实,甚至以“焚毁吉林将军驻地”相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对库页岛的主权主张曾得到国际认可。1689年《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外兴安岭以南属中国领土,而沙俄在签约时甚至不知库页岛存在。然而,由于清朝后期疏于边防,未在岛上驻军,加之沙俄与日本的渗透,最终导致主权旁落。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占据库页岛南部,形成南北分治局面;1945年苏联依据《雅尔塔协定》单方面接管全岛,完全无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权益。

老梁趣说历史

读人物传记,阅历史传奇。喜欢历史的说书人,历史学者。

睿智百草园

每日实时更新精彩好文。有趣、有料、有深度。

每日读书-世界名著

中国地图坚持标注“库页岛”,蕴含三重深意:

法理主权的宣示
根据国际法,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领土缺乏合法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2条规定“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缔结的条约无效”。中国从未承认《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合法性,地图标注是对历史主权的法理重申。历史记忆的传承
从唐代黑水都督府到清代《皇舆全览图》,库页岛承载着中国经略东北边疆的历史印记。标注“库页岛”而非“萨哈林岛”,是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守护。正如《春秋公羊传》所言:“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这种标注是历史教育的无声教材。

地缘战略的隐喻
库页岛扼守日本海与鄂霍次克海通道,石油储量达140亿吨,天然气超96万亿立方英尺,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地图标注暗含对未来地缘格局变化的未雨绸缪。

库页岛的命运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缩影。清政府在1840年后的一系列决策失误——如限制东北开发的“柳条边”政策、对海防的忽视——直接导致边疆失控。相比之下,康熙时代通过科学测绘确立主权的做法,展现了强盛时期的治理智慧。

今天,中国地图上的“库页岛”标注,不仅是对历史的追认,更是对现实的警示:唯有国力强盛,才能捍卫领土完整。正如二战后期《雅尔塔协定》将中国排除在库页岛问题讨论之外所揭示的,国际政治的本质仍是实力博弈。

地图上的每个地名都是历史的活化石。库页岛的标注,凝聚着一个民族对失落的故土的不舍与不甘,也寄托着对复兴的期许。从元朝军队登陆库页岛的烽烟,到康熙测绘队的科学精神,再到今日地图上的坚持,这种跨越时空的坚守,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缩影。或许正如梁启超所言:“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库页岛之名,终将在历史的公理中找回它的归宿。

来源:阅读百草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