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沙漠淡水湖,2016年预测十年内枯竭,如今怎么样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16:30 1

摘要:这是我国第一大沙漠淡水湖2016年的卫星图,外面黄色线条是其巅峰时的水域面积,2016年时水域面积已经缩减了一半多。

这是我国第一大沙漠淡水湖2016年的卫星图,外面黄色线条是其巅峰时的水域面积,2016年时水域面积已经缩减了一半多。

专家们预测,这个淡水湖如果不进行救治,那么他必然会在10年内彻底消失。

这个淡水湖的名字叫红碱淖(hóng jiǎn nào),位于我国陕西省神木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之间,在黄鱼高原、毛乌素沙漠和鄂尔多斯盆地的交汇处。

红碱淖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湖泊,在清朝道光年间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只有较少的积水。

在1930年后,该地区雨水增多,形成了1.3平方公里的湖泊,以及周围数千亩大大小小的海子。

新中国建立后,当地开始大面积改造湿地,并将这些海子贯通,形成了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的大湖。

后来红碱淖地区发生严重水灾,降雨量大增,湖泊面积也开始急速扩张,最大时期达到70平方公里。

虽然红碱淖的面积已经足够大,但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封闭流域湖泊,缺少稳定的补给河流,严重依赖时令河、降水和地下水,导致其水量十分不稳定。

而且随着此后我国人口增多,流域上游用水增加,地下采矿以及气候干旱的影响,红碱淖的蓄水量越来越少,到2016年时,原本70平方公里的大湖已经缩减了一半多,只剩下31平方公里。

最多平均8米的水深,也只剩下了4米。

而且由于水量减少,红碱淖湖水PH值逐渐升高到9.8,大量淡水鱼在湖中绝迹,栖息在湖心岛的遗鸥的种群数量也减少了70%。

专家表示,如果按照过去几年的缩减速度,红碱淖极有可能在10年内彻底干涸,成为我国第二个罗布泊。

其实在2016年之前,我国也对红碱淖进行了大量保护和治理,从2014年到2016年,累计投资就达到6.17亿元。

然而这些投资虽然在湖滨保护带修复、人工增雨、湖荡湿地专项治理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却依然没能改变湖泊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当时人们已经心灰意冷,认为红碱淖注定要消失,这个年轻的湖泊寿命或许只有十年了。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陕西省环境科学院院长张振文联合水产研究所的李维平、地质调查局工程师侯光才,提出了三大治理建议。

他们认为,红碱淖的治理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解决湖泊退化的根本原因。

第一个根本原因是补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该地区本就是降水量比较稀少的地方,年降雨量只有380毫米-400毫米。

而红碱淖主要的补水河流营盘河及蟒盖兔河,也被上游筑坝拦截。

再加上其他补水河流大部分都干枯荒废,导致红碱淖补水量缩减60%。

另外还有该地区蒸发量较高,补水量少于增发量,湖水水量自然越来越少。

第二个原因则是周边矿产开发的问题,2010年8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新街矿区总体规划得到批复,红碱淖25%水面在矿区规划之内。

如果该矿区正式开采,会导致红碱淖的地质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情况会越来越恶劣,甚至同一水系的其他河湖也将消失。

于是在此后的八年中,陕西神木与鄂尔多斯市联手合作,一方面对矿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另一方面则加大对红碱淖的生态补水。

红碱淖的补水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补水河流进行疏浚和整治,恢复湖区的河流补水。

第二是增加6个人工增雨点,进行多年连续人工增雨补充水源。

第三则是协调内蒙古札萨克水库,对红碱淖地区实行连续9年的调水补水计划。

通过这三种方式,红碱淖从2016年至2024年,累计补水数千万方。

红碱淖的湖面萎缩形势终于得到缓解,病情得到控制,而且有缓慢复苏的迹象。

如今已经从2015年的31.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37平方公里,未来随着北方降雨量增加,红碱淖的湖面很有可能恢复到巅峰状态。

当然,我国对红碱淖的治理不止是补水,还包括对500多户居民进行生态迁移,对8处养殖场搬迁,对18处天然气井进行关闭,减少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建设,如今的红碱淖不但湖面开始恢复,水质也越来越好,周边林草覆盖率增加一倍,遗鸥种群数量达到近5000巢,种群数量占全球70%以上。

目前红碱淖已经有195种鸟类在这里栖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到12种,累计人工繁育放流瓦氏雅罗鱼210万尾、鲫鱼230万尾,可以说红碱淖已经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红碱淖的旅游业也在蓬勃发展,生态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当地人也终于有了能看水“看海”的地方。

可见拯救红碱淖,不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是经济增长和创收的一大法宝,人与自然也能合作双赢。

来源:大音希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