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辞赋文体的衰落自晚唐以后开始,此后的辞赋,无论是其文学的水准还是数量上,都远比不了两晋以前。
文/青峰
图:西晋文学家左思画像
辞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民的喜爱。
辞赋文体的衰落自晚唐以后开始,此后的辞赋,无论是其文学的水准还是数量上,都远比不了两晋以前。
秦汉是我国辞赋盛产的高峰期,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学辞赋家,如荀况、宋玉、枚乘、司马相如、贾谊、王褒、杨雄、班固、张衡、王延寿等人。
战国时期的赋体文学,首开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文学技巧的源头。在这些辞赋中他们创造极多的中华成语与文学典故。
但是,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为什么在西晋左思出来之前,没有人创造文坛奇迹,弄出如“洛阳纸贵”的文坛神话呢?
也许有人会说,西晋以前造纸业不发达,连纸都少,何来“洛阳纸贵”?
造纸业在西晋之前,的确是不发达,价格昂贵,不是一般读书之人用得起,这一点的确不假。
但是,在此之前竹简、丝帛却很是发达了,为什么没有一位辞赋大家创造过任何一次如“咸阳简贵”或者什么“长安简贵”呢?
为什么到了西晋左思的横空出世,才创造了中国文坛史上这一浪漫而又轰动的诗书神话呢?
今天笔者就以此为话题,讲一讲左思这个人以及他人生的几件往事,让我们重新感受一下两晋的文学浪漫与文化盛事。
图:“洛阳纸贵”写意画
公元289年春,即西晋太康十年,时年28岁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与其弟陆云来到了洛阳。
一天,他从好友贾谧那时获知有个叫左思的人在写《三都赋》,心中一惊,忙问题:“这个左思何许人也?”
贾谧答道:“就是弋阳太守左熹的那个容貌甚陋,讲话也有点不利索的公子,你是否还有点印象?”
陆机回忆了一下说道:“哦、哦,我知道了。这个左思少年时学过书法、鼓琴,一无所成。其父曾对朋友们说‘思所晓解,不及其少时’,看来这个人的确有些笨,他这种人还会写《三都赋》吗?”
贾谧说:“此不可小觑,我所知者,其人涉猎甚广,兼通阴阳之术,为文辞藻壮丽。为写此赋,其曾专程拜见过张载,构思此文已有十年。”
陆机听后,不以为然。在给其弟陆云的书信中,他仍然不忘戏言道:
“思,不自量力也。吾亦有意于《三都赋》,未料其捷足而先。今此子在前,若成,吾当以其赋封吾之酒瓮也,与尔饮之,若何?”
图: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
很显然陆机对比自己大11岁的左思,是一脸的不屑与蔑视,认为像他那么愚笨的人,怎么能写出魏、蜀、吴三国故都的好文章呢?他写的烂文章到时只能给我用来盖一下酒坛子罢了。
陆机的这话很快传到了左思的耳中,让他很受刺激,同时也更激发了他内心的斗志。
他决心加快进度,尽快完成《三都赋》,以此回击那些嘲落讥讽自己的人。
该年底,《三都赋》写成,左思自认为不错,认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张衡逊色。但是,身边的人看后反响平平,没有什么人说其好的。
左思认为身边一帮文友太烂,根本体会不到此《三都赋》的妙处,不足与论。
于是左思带上《三都赋》去找当朝文学家、时任朝廷度支尚书、封广武县侯的文坛前辈张华。
图:西晋文学家张华
张华,字茂先,生于公元232年,范阳郡方城县人(注:即今天河北固安县人),他是西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身份,那他的先祖就是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
张华看过左思的《三都赋》后,很是赞赏,认为此三赋构思新颖,立意甚巧,写景写实,出于前代名家,不可多得。
为了提携一下这位文坛新人,张华建议左思,让他去找当朝著名学者皇甫谧为此赋作序。
张华为何这么热心提携左思呢?
这与张华青年时的一段人生经历有关。
张华是出生于名门张良之后,但是由于朝代更替,岁月的动荡,到他这一代时,家里已经十分贫寒。少年时他一度靠帮别人牧羊来养活自己。
但是他十分有才华,得不到时人的认可,其才华亦少有人熟知。当他写出辞赋《鹪鹩赋》后,此赋被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看到了,大加赞赏,并对外感叹道:“此子,王佐之才啊!”
有了阮籍这一鉴定与背书,张华的才名便一时传遍了天下士大夫。渔阳太守鲜于嗣惜其才,推荐他做了朝廷太常博士,自此张华一路飞黄腾达。
所以,当籍籍无名的左思向他求教请益时,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年轻时怀才不遇的岁月,触景生情,于是决心托举左思一把,不使其文才埋没,向其又推荐了皇甫谧。
图:西晋学者、医学家皇甫谧造像
皇甫谧一向爱惜人才,有荐人举人之贤。当他看到左思这惶惶巨制后,顿感惊讶,读后欣然提笔为文,是以为序。
有了两位文坛大佬的背书,左思信心信增,于是赶紧趁热打铁,带上此赋又分别去拜会了素有文名的“文坛三张”之一的张载。
张载看后,亦觉此赋与当朝及前代名赋相比,大有新意新奇之处,于是为其《三都赋》中的《魏都赋》作了注解;又请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吴都赋》做注。
刘逵在借作注时,发挥感叹道:
“世人皆以古人之物为珍,而轻新之事物、成就。此所《三都赋》不传之于当世者耶?”
听闻此事的陆机,甚奇之。
于是陆机赶紧找来左思的《三都赋》,看后十分佩服,认为自己若写此赋,亦无法再超越他,便不再拟作此赋。
有了这么多文坛大佬的背书、加持、赋能,左思的《三都赋》一时在文人中传开了。又由于此赋洋洋洒洒有上万字,时人越发奇之,纷纷传抄。
一时间,豪贵之家,文人士子皆以传抄诵读此赋为时尚,导致洛阳城内纸价暴涨。
从此中华文化史书上留下了“洛阳纸贵”这一文化盛事,呈现了一个时代的诗书浪漫往事。
那么,为什么什么这个现象级的文化盛事,是由一位当时并不起眼的左思创造的呢?
图:文学家左思造像
左思,字泰冲,后也作太冲,生于公元250年,卒于公元305年,山东省临淄(即今天山东淄博)人。
其父左熹,从一个小吏起步,后来慢慢做到了西晋武帝时期的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官位。
左思少年时并不聪明,甚至有些笨,到了10岁左右时,其智力智商还不及一个五、六的孩童。
左思年少时,其父一度曾让其学习过书法、乐器等,但他却毫无兴趣,一两年下来,不仅书法丑陋不堪,乐器古琴连一首完整的曲子也弹不下来。
为此,他的父亲左熹对他基本上不再抱任何希望,认为他已是朽木不可雕也。
不过,少年时的左思也有一个自己的爱好,他喜欢文学诗歌,并且希望在这个方面干出点惊天动地的事。
泰始八年,即公元272年,左思的妹妹左棻,因才,被人举荐,选入了宫中,成了历史上“色名鼎鼎”,以羊车转圈定临幸之人的晋武帝司马炎的嫔妃。
于是,左思一家人都迁居来了晋都洛阳。左思因这一层关系,也进入朝廷任秘书郎。
此时的左思虽也有了一点小的名气,曾写过诸如《齐都赋》这样的辞赋。但是,没有激起文坛的任何反响,于是他决心干一票大的,来个一鸣惊人。
此后,左思替心阅读前人之辞赋名篇,甄选优劣之所。同时他四处拜访当代名家如张华、张载等人,向他们请教文章的写作技法。
公元278年,时年28岁的左思为了一战成名,他决定充分做好创作前期的准备工作,然后再去动笔。
谁料,他这一构思琢磨,竟然10年便过去了。
图:文学家左思晚年造像
《三都赋》成文于公元289年的年底,此时与左思订计划创作此文时,整整过去了十一年。
为什么《三都赋》前后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呢?
这就不得不谈谈《三都赋》写了些什么内容了。
所谓《三都赋》,实际上此赋内三篇可独立的文章辞赋《魏都赋》、《吴都赋》、《蜀都赋》所构成。左思在此赋中详细描绘了魏国都城邺都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对吴都城建业则不仅讲了地理、文化,还讲了其经济情况,并同蜀国进行了对比;讲蜀都城时,则描绘了其瑰丽的自然风光、地方物产和文人士子的风采等。
这在古代通交不发达的年代下,作者不能一一去实地亲自考察记录,就只能通过大量的阅读以及拜访此三地在洛阳城的名士学者,向他们请教获益了。
由于文赋涉及魏、蜀、吴三国都城的地理、人文、风物、经济、建筑、城邑等多方面的情况,因此需要大量时间去记录整理。
为此,他在构思准备的十年间,在家门口、庭院内、书房中、卧室里,甚至如厕之所旁,都随时备有笔和纸,一旦偶有所得,就马上记录下来。
为了让《三都赋》言必有据,事必其真,赋之所述,物有其类,他甚至要查阅典籍、方志了解当地的建筑特色、花鸟走兽、风土民俗。
总之,要强调艺术的真实性。
正如他自己在序言中所讲:
“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官本其实。山川城邑,稽之地图;鸟兽草木,验之方志;风俗人物,言必有据,事必有实。”
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严谨与征信求实的考证,才使得他的《三都赋》避免了如班固、张衡等人在辞赋中将植物生长之时节弄错的尴尬与硬伤。
如左思讲其赋之序言写道:
“相如作《上林赋》,言卢橘成熟于夏;杨雄作《甘泉赋》,以玉树色之青葱;即班、张二人赋,亦有其误。此余作《三都赋》所宜避之也。”
所以说,《三都赋》虽然只是一篇上万字的辞赋,实乃文学家左思的呕心泣血之作,花费十年,不足为奇。
后来的事也证明,《三都赋》以其特有的写实与创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页。
左思一生流传下来的作品诗歌并不多,不少已经随朝代更替的风雷翻滚,散逸在了历史的云烟之中。
但是,仅仅只以一篇《三都赋》论,它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下文人的风貌、社会的变迁、百姓的喜怒哀乐,这已经就足够了。
当我们以此拂开那个时代的一角时,才发现“洛阳纸贵”诗书浪漫的背后,还有着许多能触动我们现代人的情感往事。
这,也许就是文学的力量!(全文终)
——青峰,2025年3月26日写于鄂西夷陵古城
来源:青峰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