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6日,以“数智未来·守护创新——数学教育与思维成长的双向赋能”为主题的昌平区中小学数学节开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盛大启幕。活动通过高峰论坛、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创新课堂研讨等环节,全面探索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创新思维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为区
3月26日,以“数智未来·守护创新——数学教育与思维成长的双向赋能”为主题的昌平区中小学数学节开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盛大启幕。活动通过高峰论坛、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创新课堂研讨等环节,全面探索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创新思维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为区域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活动由昌平区教委、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昌平分院、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承办,昌平区政府副区长高阳、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主任张毅、昌平区教委副主任苏杰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桑国元、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刘克臣、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于金华参与高峰论坛《数学教育与思维成长的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论坛由昌平一中教育集团特级教师董武主持。
开幕启程:数学教育的使命与愿景
人大附中昌平学校校长秦金森在数学节致辞。他表示,学校秉承“爱与尊重”理念,六年探索出“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的创新课程体系,获评多项市区荣誉。他结合自身与数学特级教师共事经历,强调数学作为“思维体操”对核心素养的奠基作用,并感谢各界支持。学校将持续以数学教育为支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本届数学节成为思维碰撞与教育创新的盛会。
昌平区教委苏杰副主任致开幕词。他表示,本次昌平区中小学数学节开幕是落实北京市教委“以两节为抓手推动创新培养探索”的精神,也是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昌平分院举行的首届全区数学节培养季。本次活动以“双向赋能”为核心,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创新实践反哺数学学习,深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常态培养和沃土样态。
开幕式上,初二2班张谨言同学代表设计团队解读本届数学节会标:“圆规象征数学的严谨与精准,日晷寓意思维如时光般永恒流动。两者交织,表达‘以数学丈量世界,以思维雕刻未来’的理念。”会标底部镌刻“2025”字样,呼应数智时代的创新使命。
高峰论坛:思维赋能的实践路径
在昌平一中数学特级教师董武老师的主持下,围绕“数学教育与思维成长的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总议题,三位专家从不同学段切入,分享创新策略。
桑国元教授(跨学科项目设计)
提出“以真实问题为锚点,构建思维训练场”,以“城市交通优化”为例,阐述如何通过跨学科项目整合数学建模、数据分析和工程思维,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锤炼系统性思维。
刘克臣老师(小学数学策略创新)
倡导“游戏化学习+开放性任务”双轨模式,展示“田忌赛马排兵布阵”“彩球概率实验”等课例,强调小学阶段需通过趣味活动激发思维活跃度,同时设计“无标准答案”任务培养发散性思维。
于金华老师(中学高阶思维培养)
以“套餐选择优化模型”为例,解析如何通过“建模五步法”(问题抽象-变量提取-模型构建-验证优化-现实映射)推动中学生从知识运用者进阶为策略设计者,实现数学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同步提升。
学生实践:从课堂到生活的思维迁移
项目式学习成果:让数学照进现实
《校门口的拥堵,我们有办法》(四年级1班王嘉禾 四年级2班李卓然 指导老师 董爱华)
四年级的孩子们通过测量人流量、建模分析,提出“错峰接送+智能导流”方案,并制作三维交通模拟图。项目成员李卓然说:“数学让我们发现,每天走过的校门藏着这么多秘密!”
《中西数学编年史的对比与启示》(初二1班张瑜珊 初一4班王君杰 初一6班张桓臻、秦浩天 初一5班铭安图 指导老师 马卫滨 吴佳勖 陈海燕)
七年级团队梳理从《九章算术》到微积分发展的双线历程,制作互动时间轴。
主持人董爱华副校长总结:“项目式学习打破了学科边界,学生不仅掌握了研究方法,更在文化对比中树立了学科自信。”
数学游艺会:思维狂欢的π日盛宴
学生自主策划的“拓扑折纸迷宫”“概率大转盘”等十余项游艺项目,将数独、几何、统计知识融入游戏。策划组组长赵釨田坦言:“设计‘斐波那契数列解密关卡’时,我们既要保证知识准确性,又要兼顾趣味性,这比解题更具挑战!”
育人实践:创新思维的培育沃土
人大附中昌平学校副校长周婷作主题分享。她表示,以数学为载体推动创新教育,通过课堂改革、项目式学习及校本课程破“唯分论”,构建“创+课程”体系,培养骨干教师,学生科创竞赛屡获佳绩。她倡导教育如农业,守护创新节奏,实现从“解题”到“解问题”的转型。
此次数学节开幕式,还为来宾提供了六节高水平的研究课。从剪纸对称到二进制探秘,从田忌赛马到套餐优化,这些研究课让我们看到数学课堂正在打破边界。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完美结合,让孩子们在 "做中学"。
【小学研究课一】田忌赛马之排兵布阵 人大附中昌平学校 张晓彤老师
【小学研究课二】玩转彩球—可能性 昌平区昌盛园小学 陈朦老师
【小学研究课三】剪纸的对称之美 北七家中心小学 曹雅楠老师
【初中研究课一】帮马老师选套餐 人大附中昌平学校 马卫滨老师
【初中研究课二】三阶幻方游戏的探秘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滕滨州老师
【初中研究课三】二进制—信息时代的基石 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 王英姣老师
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张毅主任作点评。她表示,“在数学节游艺会上,孩子们令我震撼——他们自信邀请教师对战,将‘井字棋’升级为概率博弈场,‘华容道’重构为空间思维训练营。这种创造性改造,不仅让二次函数、几何定理从课本跃入生活,更展现了高阶思维的动态生长。当学生汇报如何用拓扑学优化校园路径时,我看到了数学教育的终极形态:知识在真实问题中扎根,思维在自主探索中拔节。这,才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
高阳副区长作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活动让我们看见思维培养的校本化落地、看见学生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跨越、看见区域教育生态的创新活力。”她特别点赞“学生自创式数学π节”以及“用数学重构历史智慧”的研究,认为这为学科育人提供了新范式。
参与者说:教育变革的微观叙事
教师张晓彤(田忌赛马课程设计者)
“这节课颠覆了传统应用题教学,学生通过模拟对战、数据推演,自己发现了‘对策论’的本质。当他们喊出‘数学原来可以打败历史’时,我知道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
学生王嘉禾(校门口拥堵项目组成员)
“以前觉得数学就是做题,现在发现它能改变真实世界!”
家长代表
“孩子回家兴奋地讨论莫比乌斯环的拓扑性质,甚至用橡皮泥制作模型。这种主动探究的状态,远比考高分更让我们欣慰。”
结语
当数学教育跳出纸面,当思维成长可见可感,基础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型。昌平区数学节不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播撒下“思维赋能”的种子。正如会场悬挂的学生标语所言:“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世界皆是问题;用思维的钥匙解问题,问题终成阶梯。”这场思维盛宴,正为“数智未来”书写下生动的教育注脚。
在接下来的昌平区中小学数学节培养季中,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昌平分院将分学段开展“AI课堂诊断”“数学基本功培训”“小初高联合教研”“数学综合阅读展示”“数学智能探索”“数学中的艺术”“走进数学世界-学生论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数学教育与思维成长的双向赋能。
来源:昌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