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怎样拉近公众与重大科技任务的距离? | 解读科普法32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03:27 3

摘要: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修订的科普法凝练过往经验,并上升为国家意志,对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即日起,《科普时报》特开设“科普法连着你和我”栏目,邀请专家深入解读该法,敬请关注。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科普主管 蔡其敏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第四章 科普活动

第三十二条 国家部署实施新技术领域重大科技任务,在符合保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开展必要的科普,增进公众理解、认同和支持。

案例

科学岛“出圈”:前沿科技与公众的浪漫约会

第二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在安徽省合肥市科学岛开幕。图源: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10月,第二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在安徽省合肥市科学岛开幕。活动期间,EAST东方超环、稳态强磁场、中国“夸父 CRAFT”等众多国家大科学装置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又迷人的“科技外衣”,向社会公众敞开了大门,吸引数万名参观者前来“打卡”。在这里,大家沉浸式感受国家大科学工程的独特魅力。

超导、低温、等离子体物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点亮了大家的求知热情。现场热闹非凡,公众们踊跃参与,有的仔细聆听专业讲解,有的热烈探讨科技原理,在交流互动中,探索科技的无限可能,感受科技与艺术碰撞带来的独特魅力。

过去五年,科技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一系列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聚变能源、低空经济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也为科学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新技术领域重大科技任务科学传播,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新技术的认知水平,促进新技术创新发展,大有可为。

从国家科技战略角度上看,一方面科普新技术可以凝聚创新力量,增强科技自信,增进公众对国家科技战略和重大科技任务的认同,形成举国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加速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一方面可以培养科技人才,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引起社会创新浪潮,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掘新型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树立国家科技创新形象,展示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以及建设科技强国的决心,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科技话语权,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社会公众角度上看,新技术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专业性极强,许多概念晦涩难懂。科普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超导、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知识与成果,直观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就像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公众轻松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大大提升对新技术的认知。同时,科普宛如一颗神奇的火种,点燃了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热情。在参观科学艺术周等科普活动时,不少青少年被国家大科学装置的魅力所吸引,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这不仅让他们崇尚科学,更在心中种下投身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种子,为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了人才。此外,科普还能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借助科普,公众既看到它在办公、生活中的应用潜力,也了解其潜在风险,从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科技发展,做到正确运用新技术。

从社会发展角度上看,科普活动还肩负着营造社会风尚、推动产业进步的重要使命。在营造社会氛围层面,它滋润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理念在大众心中生根发芽,在全社会营造出浓郁的创新氛围,加速新科技与社会的融合,使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社会。在推动产业发展上,科普又像强劲的东风,助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迅速走进大众视野,促使公众更快地接受和使用新技术,加快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步伐,推动新技术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中国科普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