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十大“自毁长城”事件,哪一个最让人惋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7 02:06 2

摘要:"自毁长城"一词,源于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悲鸣。他面对宋文帝的屠刀时,怒斥统治者"乃坏汝万里长城",道尽了功高震主者的宿命。纵观中国历史,从战国烽烟到明末乱局,无数王朝因统治者的猜忌与短视,亲手摧毁了保卫江山的"长城"。

"自毁长城"一词,源于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悲鸣。他面对宋文帝的屠刀时,怒斥统治者"乃坏汝万里长城",道尽了功高震主者的宿命。纵观中国历史,从战国烽烟到明末乱局,无数王朝因统治者的猜忌与短视,亲手摧毁了保卫江山的"长城"。

这些名将或谋士的陨落,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权力体制下结构性矛盾的缩影——当皇权与军事力量失衡,当私欲凌驾于国家利益,自毁长城的轮回便无可避免。自毁长城就是自取灭亡的开始!

1.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

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烽火台谎报犬戎入侵,诸侯救兵赶赴后却发现是戏弄。当犬戎真正进攻镐京时,诸侯不再救援,西周灭亡。这一事件成为君主失信亡国的典型案例,《史记》称“幽王以褒姒故,诸侯益不至”,揭示了权威崩溃与政治信任的瓦解。

2. 赵王迁杀李牧(战国赵国)

李牧是赵国抵御匈奴和秦军的核心将领,曾以灵活战术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兵。赵王迁三年(前233年),李牧在肥之战中大破秦将桓齮部,次年又在番吾之战中击败秦军,因功获封武安君。然而赵王迁听信宠臣郭开谗言,误信秦国散布的李牧谋反谣言,在秦将王翦进攻邯郸的关键时刻,以抗命为由秘密捕杀李牧。失去李牧的赵国仅三个月便被秦军攻破,公子嘉虽逃至代郡自立为代王,但地震与饥荒摧毁了代地根基,最终赵国灭亡。史学家认为,赵王迁的猜忌与权力斗争(如废太子嘉引发的代郡隐患)是自毁长城的深层原因。

3. 胡亥杀蒙恬(秦朝)

蒙恬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与李信分兵伐楚,大破楚军。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因家世被封为将军,又因领兵攻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统一全国之后,蒙恬奉命领兵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多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并奉命修筑长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秦二世胡亥即位后,赵高为铲除扶苏旧部,诬陷蒙恬兄弟“谋逆”,蒙恬吞药自尽。蒙氏之死使秦朝失去边防支柱,加速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司马迁评:“蒙氏秦之大臣谋士,诛之过也”。

4. 项羽弃范增(楚汉争霸)

范增作为项羽首席谋士,辅佐项羽称霸诸侯,被项羽尊为“亚父”。在鸿门宴策划刺杀刘邦未果后,刘邦用陈平离间计,假意厚待楚国使者并称“此亚父使者,非项王使者”,使项羽疑其勾结汉军。范增愤而辞官,途中疽发背死。失去范增的项羽失去战略谋划能力,最终败于韩信十面埋伏,乌江自刎。史家评其“刚愎拒谏,自毁智囊”。

5. 宋文帝杀檀道济(南朝宋)

檀道济作为刘宋开国元勋,曾参与北伐后秦、平定谢晦叛乱,并在对抗北魏时以“唱筹量沙”之计稳定军心,被北魏视为“南朝长城”。宋文帝刘义隆因长期患病担忧太子年幼无法制衡权臣,加之檀道济曾参与废杀少帝的污点,最终以谋反之名将其灭族。临刑前檀道济悲呼“乃坏汝万里长城”,其死导致刘宋丧失抵御北魏的军事支柱,元嘉北伐彻底失败,国势急转直下。

6. 北齐后主杀斛律光(北齐)

斛律光善于骑射,武艺出众,以“落雕都督”威震北周,于邙山之战大破宇文宪,被北周武帝视为灭齐最大障碍。北齐后主高纬宠信奸臣祖珽,误信北周散布的“百升飞上天”童谣(暗指斛律光谋反),诱杀斛律光并灭族。斛律光死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大喜:“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577年北周灭齐,印证了自毁长城的恶果。

7. 北齐后主杀高长恭(兰陵王)

高长恭,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之子。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以邙山大捷解洛阳之围,戴面具冲锋的英姿衍生出《兰陵王入阵曲》。但他因“国事即家事”言论遭后主高纬猜忌,被赐毒酒而死。兰陵王之死使北齐失去抵御北周的最后名将,六年后北齐灭亡。其悲剧反映了北齐宗室内斗与皇权对功勋将领的恐惧。

8. 南唐后主杀林仁肇(南唐)

林仁肇原是闽国将领,后归南唐,率军救援寿州,并在正阳桥一役中逆风举火焚桥,力阻周军进击,因功被拜为镇海节度使,又改镇武昌。他在北宋建立后曾力劝后主李煜趁宋太祖征北汉时夺回淮南,并训练水军备战。赵匡胤忌惮其才能,伪造林仁肇画像置于开封馆驿,使南唐使者误以为林已降宋。李煜中计毒杀林仁肇,自毁抗宋最后屏障。974年宋军渡江攻金陵,南唐迅速灭亡。林仁肇之死成为“反间计”经典案例,凸显李煜的政治幼稚。

9. 宋高宗杀岳飞(南宋)

岳飞,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以“连结河朔”战略收复襄阳六郡,并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直逼开封。但宋高宗赵构因恐惧“迎回二圣”威胁皇位,且急于与金议和巩固统治,默许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处死岳飞。岳飞的“尽忠报国”与北伐成果被弃,南宋彻底转向偏安,失去战略主动权。后世学者指出,岳飞之死既是皇权与武将矛盾的爆发,也是南宋政治短视的象征。

10. 崇祯帝杀袁崇焕(明朝)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名将。以宁远、宁锦大捷重创后金,努尔哈赤也重伤而亡,全力主持蓟辽防务。皇太极绕道蒙古入关后,袁率军回援京师,但崇祯帝受反间计影响,误信其通敌,加之袁擅杀毛文龙引发争议,最终以凌迟处死。袁崇焕之死使明朝辽东防线崩溃,边军士气瓦解,加速了明亡进程。其悲剧凸显了专制体制下君主多疑与权臣倾轧的致命性。

历史告诉我们:对于国家而言,真正的长城,从来不在砖石之间,而在人心之上。

—End—

始于南北朝:一口气看完三十六计!(三十六计详解)

来源:云乐茶乐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