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纸丹青,承载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不能忘却的民族记忆。我以国画为媒介,用凝重的笔墨串联起三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从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到故土儿女的慷慨赴死,再到根据地军民的奋勇抗争,每一笔都在诉说:历史从未远去,精神代代相传。
纪念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
中道(高红星)个人书画展
一纸丹青,承载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不能忘却的民族记忆。我以国画为媒介,用凝重的笔墨串联起三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从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到故土儿女的慷慨赴死,再到根据地军民的奋勇抗争,每一笔都在诉说:历史从未远去,精神代代相传。
一、罪证:国画里的泣血伤痛,是对同胞的深情告慰
南京大屠杀罪证国画:以沉郁的墨色、破碎的构图,在宣纸上还原那段山河泣血的过往。残垣断壁间的哀鸣、无辜者的悲怆,在笔墨中化作无声的控诉。这幅画没有华丽色彩,只为以国画语言,为30万遇难同胞立传,让暴行永远被看见、被铭记。
731部队罪证国画:用褪去色彩的冷峻笔触,直击细菌战背后的人性之恶。画面中冰冷的实验器械、受害者的绝望眼神,交织成警示的符号。画作不追求“美感”,只为撕开历史伤疤,以传统笔墨提醒:那些泯灭良知的暴行,永远不能被时间掩埋。
二、热血:国画里的抗争壮歌,是对英雄的崇高礼赞
(一)故土儿女的出征:以血肉护山河
兵出潼关抗战国画:画风从沉郁转向激昂,以遒劲线条勾勒潼关雄关漫道上,渭南子弟身着戎装、背负行囊奔赴前线的身影;寥寥数笔的烽火狼烟,点燃“保家卫国”的壮志。这是属于渭南的“出征图”,是家乡儿女用热血践行担当的生动写照。
东渡黄河抗战国画:以厚重色块凸显黄河磅礴,用灵动线条展现勇士驾舟东渡的无畏,让浪花与硝烟在宣纸上交融。这幅画,是“以血肉之躯,护山河无恙”的英雄史诗,定格下战士们奔赴战场的壮阔瞬间。
(二)根据地的智慧与勇气:以坚守破敌寇
地道战国画画:聚焦纵横交错的“地下长城”,以墨色浓淡表现地道的深邃,用简练线条勾勒军民协作的场景——昏暗地洞内传递情报、储备物资,洞口伪装与外界敌人形成紧张对比。笔墨间藏着军民同心、以弱胜强的战斗智慧,还原根据地“神出鬼没打游击”的传奇。
地雷战国画画:将画面定格在山野田间,用枯笔表现土地的粗糙,以墨色层次突出地雷的隐蔽。村民们弯腰埋雷的果断、敌人触雷后的狼狈,在笔下形成鲜明反差,凸显根据地“土专家”巧用地形、自制武器打击侵略者的机智与果敢。
端碉堡国画画:以厚重墨色刻画高耸碉堡的坚固,用奔放笔触描绘战斗的激烈——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攀爬云梯、投掷手榴弹,眼神坚定、动作勇猛。笔墨交织间,尽显革命战士不畏强敌、攻克难关的英雄气概,重现根据地军民攻坚克敌的热血瞬间。
三、落笔千钧,我的国画只为“不忘来路”
这组国画,一半是伤痛的铭记,一半是抗争的礼赞。我以传统国画为载体,串联起侵略者的罪行、故土儿女的出征与根据地军民的坚守,只为让更多人透过笔墨读懂: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从伤痛中汲取力量,从英雄身上传承担当。
愿这一纸丹青,能让人读懂:山河无恙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与坚守;岁月静好的底色,是“不忘历史、砥砺前行”的民族精神。
中道,俗名高红星,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渭南高新区美协副秘书长。擅长山水、人物画创作,现供职于陕西省渭南广播电视台。
来源:渭南青年网